胖可(二题)
胖可并不是很胖,顶多算微胖,当然比起我为个瘦子来,她还是胖了些。又因为她名字里有个“可”字,所以我就昵称她为胖可。一入初中,我俩就投缘,更巧的是我们的宿舍是上下铺,自然就格外亲近了些。胖可是慢性子,与我这个急性子,恰好是互补。
胖可的妈妈可是个漂亮人,高挑白皙,穿啥啥好看,戴啥啥洋气。就因为她太漂亮了,虚荣心就格外强,所以毫不犹豫地,和胖可的亲爸爸离了婚,嫁给了一个小老板,告别了穷日子,过上了富日子。
一开始,胖可是跟着妈妈生活的,那个家我去过,各方面的条件真是不错。不知为何,过了个寒假,她就搬到亲爸那边去了,常受继母的白眼。我责怪胖可,跟着你妈妈多好啊,有人疼有人管的,那个家里啥都有,干嘛有福不享啊。胖可笑笑说,我是个穷命,享不了啥福。
胖可的学习成绩不大好,是那种狠狠努力一把,才能上个高中的类型,从初三开始就很努力的她,最后只得上了所护校,我则上了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
那个长长的暑假里,我们聚会了好几次,最后一次时,胖可红着眼圈,和我说了一个秘密:她之所以冷不丁地搬到了亲爸那里,是因为有天后半夜,她的继父溜到了她的房间里来,刚睡醒的她有些害怕,就喊了几声妈妈,继父假装说来给她盖盖被子。
第二天, 胖可就和妈妈提出去亲爸那边住,不明就里的妈妈很生气,差点打了她。胖可什么也没说,更不解释,她要帮妈妈保住那个新的家。
一晃多年,我要到外地读研了,胖可呢,在老家的镇医院里当护士,结了婚成了家。那天我去看她,小小的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她的爱人一看就是个实诚人。小小的屋里家具简单,极其整洁,婚纱照里的胖可,幸福洋溢。
我们吃着水果闲聊,胖可的他在忙着做菜。胖可说,他是她爸爸亲自选的,说乡里乡亲的,也知根知底,到时不受气。继母对她还是不冷不热的,还好有个爸爸很疼她。胖可的妈妈又生了个弟弟,所以就很少顾及到她了。
胖可和我说,我不像你,学习好,能到大地方去读书,有能力去闯荡世界,我也没啥野心,把小日子过好,把院里的病人照顾好,自己就很知足了。
一盆绿萝,可可爱爱地垂挂着绿意,几棵天天开,红的紫的开得热闹好看,胖可的随遇而安,让人放心,让我心安。
陈小环
我们不喊她陈小环,而是喊她陈小坏。因为都小学三年级了,她还是把自己名字里的“环”,写成“坏”,坏坏的我们,也就这么坏坏地喊起来了。
陈小环是家里的第三个闺女,陈大爷陈大娘为了生个儿子,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下,偷偷又怀了第三抬,虽东躲西藏,还是在七个多月时,被大队里的人抓了回来,强制性地拉到医院打了一针,据说针打偏了,也或许是孩子的生命力强,反正强流下来时,孩子还小声地哭,一看又是个闺女,陈大娘陈大爷痛哭流涕后,不顾罚款,不管家里贴封条,还是把三闺女抱回了家。
因为超生,陈小环一家人苦巴巴的日子,十几年才翻过点来,陈小环的户口上小学了才落好。因为那一针的原因,陈小环的左上腮有个隐隐的窝,那时我们不懂,就信了大人的话,那是个酒窝。有酒窝的人是有福的人,可惜,纵然我们相互看了又看,我们都是没酒窝的一族,没福气的一群,失落之余,我们都暗暗地、狠狠地嫉妒了她一把。
陈小环并没有因为让她家成了绝户,而受气受冷落。村里有句话说,见了面就亲了。意思是新生孩,在家里大人面前哇哇一哭,那种骨血亲,会让一家人都笑脸相迎的。所以陈小环在爷爷奶奶叹了几年气后,在爹娘的疼爱里健康成长着。
见三闺女健健康康地长起来,陈大爷很高兴,不止一次地和我们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闺女的命孬不了。唉,这个陈小环,有个酒窝的福就够我们受的了,再来一个福,还让我们活不活呀?
陈小环并没有因为那一针,让她的脑子不好使,除了把“环”写成“坏”外,别的和我们一样,踢毽子丢沙包抓石子翻绳子等这些游戏,她一样也不落后。在村里上小学时,我们俩的家虽远些,还是一块上下学。初中时,我俩的学习成绩也不分上下。但骨子里我还是想压她一头,想把她的福气拿过一些来。
对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来说,初中毕业后,也就意味着90%多的学生没有上学的机会了,因为城乡差别,因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不同待遇,中考时,我和陈小环都480多分,若是城镇居民的孩子,会上个不错的高中,因为我们的户口本上写的是个“农”,而不是“非”,只能背诵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话,不得不顺从命运的安排,走上了务农这条路。
也许,也许,陈小环真是有福气,福气来了,谁也挡不住。长相不错的她,在乡里打工时,有回去好姐妹家玩,被她好姐妹当民办教师的哥哥看上了,20岁上就结了婚,这在当时村里的女孩看来,就是一步登天啊。人比人气死人啊,看来不能和命拧啊,她就是有福啊。
后来,到县城打工的我,兜兜转转,三十多岁才结了婚,我有孩子时,陈小环的儿子都上小学三四年级了。
一经我年,再见陈小环时,她已当上了奶奶,而我还在为学习不好的孩子而焦虑抓狂。四十五岁的陈小环,算是风韵犹存的那种,只是她满脸的操持相,满身的疲惫样,我不禁在心里暗问:这还是那个有福气的陈小环吗?
陈小环精心地哄着孙女,和我说完小学时的那些同学的状况,又说起初中时的那些同学的近况,还知足地和我说,她村里的旧村改造,她家能分到两套楼房呢。想想自己,虽在外打拼多年,好不容易才按揭了一套房,眼看着孩子大了,我还得为孩子准备婚房,一想到这些,我的头就大。唉,看来人真是不能和命争啊,陈小环就是有福气啊,就是有后福啊。说来也怪,我却没了妒忌心。
坚韧的砖(外一篇)
母亲的祭日后,就开始忙年了。
母亲走的那个腊月,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和心情,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至今,我的心头还有阵阵寒意袭心侵肺。只是我不似先前那般慌乱了,竭力让心情归于平静,让生活回于正常,该忙年就忙年,该过日子就过日子。把自家的小日子经营好,是母亲对我最大的愿望。
读研的儿子放假了,我们母子去商场置办年货,回来后又拆拆洗洗。边忙碌边和儿子说起,我和母亲赶年集备年货时的趣事糗事来。说说啦啦中,感觉母亲就在我身边,正和我忙年呢。
我对儿子说,一个家族的进步,不是一代人就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代人一步登天的,而是一代人一代人的接力赛,我们家通过你姥姥姥爷的艰辛努力,我才来到F城生活,妈妈我通过不断的努力,把你送到远方去读书,这就是一个家庭的进取心,也是一个家族的奋斗史,缺少哪一环哪一人都不行。
儿子对姥姥姥爷深有感情,不只是那种血缘上的亲,更是父母亲对孩子倾注了心血和疼爱。由于我手拙,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儿子从小到大的棉衣单衣,都是母亲一年年做的。孩子一岁多时,母亲扯了块蓝花布,做了件倒褂子,因为图案新颖,颜色活泼,穿在刚会走路的儿子身上,甭提有多可爱了。母亲又用各色厚棉布,剪成花瓣状缝制后,让孩子吃饭时围在脖颈下,大有花团锦簇的意味。
儿子上高二那年,母亲用自己种的棉花,扯来好表好里的布,给孩子做了床新棉被。母亲说:”我老了,也种不了棉花了,眼也花得厉害,给孩子棉下床结婚用的被子,也是我的一份心意。”没心没肺的我,摸着软软暄暄的,充满喜气的缎面被子只顾欣喜,又高高兴兴地把被子抱回了家。几个月后,母亲竟走了。
我对儿子说:“当年,你姥爷在外面省吃俭用地挣点钱,你姥姥在家,辛辛苦苦地摊着煎饼供我们上学,为的是让我们几个有点出息,可我们都没有上成学。当时在村里,像你姥姥姥爷那样供孩子上学的,还真不多。眼见着你们相继上学了,你姥姥姥爷嘴上不说,心里是很渴盼着你们有点出息的。如今,你读研了,也算是替我圆了他们的梦。喜被子我会给你好好保存着,这是念想,更是你姥姥对你的一片心意。”我们母子抹起了泪。
儿子两岁时,话还说得含混不清,却拉着姥姥的手,嘚啵嘚啵地说个不停,母亲和我说:”这孩子很灵透,你可要好好教啊。”这句话,如在昨天,清晰清楚清亮。
只是儿子的学习成绩起起落落,我在其中跌跌撞撞,母慈子笑的时候少,鸡飞狗跳的时候多。还好,峰回路转中,儿子有了想要的学业。
年过完了,儿子也开学了,我送他坐上了公交车,新一年的生活开始了。当年,一心供我们上学的父母,无不奢望着送一个孩子去上大学,此时此刻,我在替父母实现这一场景。
在母亲的这条路上,我走了二十多年,也就慢慢明白了父母当年用心良苦,为自己当初乱发脾气而汗颜,当儿子对我狂妄时,我用力压住心中的怒火,等着他的成熟。怪不得龙应台说,最好的现世报,就是你也做了父母。
父母是坚韧的砖,想方设法,一寸一寸地垫高子女的路,并勇敢地吞下苦难咽下委屈忍下屈辱,就是想给孩子一个安稳的家,一个成长的家,一个可以放心远行的家。我继承了父母隐忍的性格,倔强地扒拉出一条想要的路。“要好好教孩子!”母亲的叮嘱,言犹在耳。
母亲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我边学习边践行。
我们一碗汤的距离
我和你相距,算不得近也算不得远,若开车过去,六七分钟的时间,若骑自行车,十五分钟左右,若步行,半个多小时就能到。我大多时候,是骑自行车过去的,之所以选用自行车,是因为每次去,都能蹭到一身一心的书香,返回时,我喜欢把这些书香,扎成大朵的花束放在车筐里,它们姹紫嫣红地陪我一路。有时,我会把这些书香,做成漂亮的风车插在车筐里,它滴溜溜地旋转着,美美妙妙地陪我回家。
那一年,我疯狂地迷上了诗歌,为了弥补阅读的亏空,我相继从你那里拎回了,海子顾城的诗集、舒婷北岛的诗集、席慕蓉戴望舒的诗集,还拎回了狄金森波德莱尔济慈等人的国外诗集,当诗歌的阅读量达到一定水位时,我又从你那里拎回了,张晓风张丽钧林夕的散文集、喻丽清简媜和琦君的散文集,有龙应台的“人生三书”,还有特别喜欢的雪小禅叶倾城的散文集和小说集等等。
从你那拎回的这些书,如不同性情的草木花,花瓣分单瓣或重瓣,花色有红紫粉蓝黄不等,花型或摇曳或敦厚或朴拙,它们亲亲近近地陪伴着我,散发出的时浓时淡的香气,都是我心仪的赏识的。
从你那拎回的这些书,都是我精挑细选的,它们如门前的风铃,如窗前的流苏,如阳台的的绿色植物,陪我每一个青翠欲滴的清晨,陪我每一个惬意悠然的午后,陪我每一个晚风习习的夜色。
从你那拎回的这些书,如同扛回来一袋袋粮食,有麦子有玉米有秫秫有红薯,家里有粮心中不慌,手边有书心情知足。我不给自己定量定时,只是随心所欲地读,这样读来的书,每一页都有好墒情,每一本都是五谷丰登。
你看,”花蕾是蛹,是一种未经展示未经破茧的浓缩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灯谜,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个谜底。花蕾是胎儿,似乎混沌无知,却有时喜欢用强烈的胎动来证实自己。”张晓风把《花拆》写得多美好啊;你听,龙应台在《目送》中总结的多精辟啊,“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听听,狄金森是如何比喻书的,“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锐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你看看,余光中是如何让书页华丽转身的,“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
你在凤城的熙熙攘攘里,静泊着自己的底蕴,车水马龙中,暗暗积攒着自家的底气。你用三十年的坚守与努力,活出了不一样的市井烟火,写出了独家好故事。我在你的烟火气里,慢涨着阅读的指数,在你好故事的熏染下,碰撞出心灵的欢歌。
“和亲戚之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是的,我们就是这一碗汤距离的亲戚,或疏或密地走动着,或浓或淡地互动着。我们这适度的关系是美好的,相互间的话不多,却我知你你懂我。尘世岁月间,各自喜悦,人生海海中,彼此默契。
你荣誉满墙,我诗意满心,午后的空隙间,我们坐下来深聊,听着你时不时蹦出来的金句子,我一句不落地接住。“书是为了构建美好的心居。”“在书店,与书相逢,与人相遇,与天地相知。”“工作是为岁月加餐,书籍是为梦想加粮。”……走时,我没把这些金句子,像往常一样扎成花束或做成风车,而是金条一样揣进兜里,沉甸甸的踏实感,夯实着马路充实着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