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1|回复: 0

文亦自牧,人亦自牧 王田田(山东济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6 11: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20250606110140front2_0_815174_FpChFpNUCKVyYYNJNKyWArzSLKsa.jpg
      有些人,第一次见面,就隐约觉得,日后可以成为朋友。有些朋友,很长时间不见,见面也不觉得生分。说不出缘由,就是觉得亲近。自牧老师就是这样的朋友,亦师亦友的朋友。我和自牧老师,相识于2019年一次又一次朋友聚会。听朋友介绍,自牧老师是位日记学者,还开玩笑说,不知今天的聚会,谁有幸进入自牧老师的日记?我暗自思忖:走进一个人的日记,就如同闯入别人的梦境一般私密吧?那时,我并不理解日记学者的内涵——是以日记的形式研究学问,还是专门研究日记的学问?日记也有那么多学问吗?日记于我,曾经就是那个盛放秘密的树洞。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心事,那些无法释怀的当下与过往,以及想要记住或忘却、让人心旌摇曳的时刻,统统被塞进日记里,待慢慢咀嚼、发酵,挥发殆尽……回头再看,常常恍惚,那个坠入情绪漩涡中的我,当真存在?有多久没写日记了?十年,二十年?或许更长。日记早已淡出我的生活,一同远去的,不只是少年的敏感,青春的迷惘,还有人到中年的迟钝与麻木。翻阅自牧老师赠予的一册《日记杂志》,打开一篇篇尘封的日记,于时事秘闻与人情往来中俯仰沉浮。掩卷而思,就见淡绿色的封底,跳出几行隽永的小字:“日记是成长的履历,日记是心灵的栖息,日记是时代的缩影,日记是历史的见证。”心下感慨:一个人的日常书写,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履历和心灵轨迹,它所还原的历史真相,折射的时代风云,让一个个带着鲜活细节与人情温度的私密文本转化为公共审美,于宏大叙事之外,个人小我之上,开辟出一个更为真实、广博、多元的阐释空间,让渐行渐远的历史与转瞬即逝的当下,在枝枝蔓蔓的索引与参照中不断显影、成像,折射出历史天空的七彩光谱。从中学开始日记写作,到主编《日记杂志》近30载,致力于日记写作与传播的自牧老师,赢得了“当代日记文化的行者”的美誉;2006年在全国第三届日记文学论坛上荣获“日记写作与学术研究突出贡献奖”;2016年,斩获首届“中国日记十大杰出人物”称号。鲜花与掌声背后,是他以长期主义的坚持与热爱,影响并带动了无数日记研究者、爱好者与书写者,上至名流大家,下至芸芸百姓,追随者日众,将民间日记文化研究的丰沃土壤,耕耘得草木繁盛,鲜花遍野。翻看微信记录,我与自牧老师的微信往来多在2020年至2022年间。这是我加入垂杨书院,与自牧老师共事的日子。打开电脑,搜索“垂杨书院”,一篇名为《垂杨书院大事记》的文档跳出来,开篇即记载2020年11月24日,我加入垂杨书院,第一次参与议事的经过。瞬间,周身似有一股暖流穿过。那日,一众朋友围坐在火锅旁,谈天说地,沉醉在对书院美好未来的畅想中。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前,自牧老师用浓重的淄博口音说了一番热情洋溢的祝辞,欢迎我的加入,可惜我大半没听懂,但是依稀能从听懂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他浓烈而温润的热情。感念至今的是,我记住了他提醒我的一句话:“无论做什么,记得留下文字记录,最好做一个大事记。”哦,因为这句提醒,让我记住了这个温暖的日子。自牧老师分享给我的人生经验,正是我所欠缺的——仰仗并不靠谱的记忆力,的确会漏掉许多人生的重大节点和环绕其间的繁茂细节。假如我将这个习惯坚持得更彻底更长久一些,也许我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记录者,记录那些忙碌充实的日子里,遇见的那些有趣的人,倾听那些有趣的灵魂。
20250606110201front2_0_815174_FgE756rcBsGV5LbsZfqeVUnoE1a8.jpg
20250606110201front2_0_815174_FmkDm8vF73iFYqEIhgbKqzU7TFZi.jpg
      自牧老师就是一位绝好的倾听者、记录者,他用日记、书信、书籍、公众号,及其他一切可以留存记忆的方式,几十年如一日,倾心倾情倾听并记录着自己不断拓展的风云际会。钱钟书、杨绛、孙犁、峻青……一个个有趣的灵魂,都曾走进他的生命,步入他的精神书斋,以一页页透着情义与牵挂的书信、画作、册页、签名,长久留存并不断丰饶着他的精神空间,滋养着他的灵魂世界。而他亦在这种你来我往的求知路上,日日精进,岁岁进阶,如那些伟岸的身影一样伟岸,像那些有趣的灵魂一样有趣。我的微信里,至今留存着十余篇自牧老师分享于我的日记,日期多在2021年、2022年,虽略为久远,但从中可窥见一个读书人平实有趣的生活日常。自牧老师的日记里,除了晨昏起居、一日三餐、打理家务、养花种草之类的琐事,更多的是读书习字、迎客会友、组织活动、参加聚会等记录,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文中所记其人其事,便眉眼生动,跃然眼前。2021年2月12日(农历辛丑年正月初一)的日记中写道:“下午二时,入日影书坊闲览《泉城昔影》图册,有感而发,即兴撰写《辛丑新春抒怀》一首:朝乾夕惕日月长,夜耕晨读未敢荒。记情叙事写经历,静守淡庐寄清尚。”此诗虽为新春抒怀而作,却可作为自牧老师坚持日记写作的心志所在。那日的日记里,还有“记录日常生活,便是记录未来历史”的感怀,我在微信中当即为此点赞。因那些时日的交往较为密集,许多活动亦同步参与,即便并非亲历,也多有耳闻,读来更觉亲切。可如今,不过几年工夫,许多人许多事已散淡模糊,幸有此记录,可唤醒沉睡的记忆,只叹时光逝去得过于迅急,让人感叹不已。2021年2月18日的日记里,我有幸进入自牧老师的日记:“曾在济南军区《前卫报》做过记者和编辑的王田田读过我的几则日记后发来一则感言:有眼光的收藏家不止藏书、藏画,还有如自牧大哥般藏一笺纸页,一段文友往来的情谊,皆可拓展生命的长度与宽度,增添人生的曼妙风景。”终于被写进日记里去了,想起第一次见自牧老师的情形,禁不住心中欢喜。2021年2月19日的日记里,有一段这样的记录:“鉴于推发微信和回复微信太频繁且占用时间较多,拟从明日起尽量少发、少复、少转微信,坚持该发的才发,该复的才复,该转的才转,变主动为被动,减少热情,减少微信群,减少干扰,恢复正常状态。至于朋友圈,一般不看,一般不发。”微信作为朋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但倘若私信过多,占用太多时间,的确应做减法,虽然践行起来很难。我少时写日记,颇多此类自警自励之语。偶尔翻看过去的日记,有的很像检讨书,现在不免想笑,当时却是极为认真地自责,难怪有人把日记作为“道德日课”,长年坚持,果真德福绵长。可多数人丢了写日记的习惯。也有人讲,微信可作日记,随时记录有趣的人、难忘的事、美丽的风景,可谁会将自省之言宣之于众呢?如是,现在的我们极少自我省察,与丢了写日记的好习惯有关。2021年9月5日,我在自牧老师的一则日记后,发出这样的感言:“许多年前的人和事,那些滚着露珠的草叶,摇曳在风中的花,那个凡常日子里的心动或感伤,在翻开久远之前的日记时,该是何等浪漫的往日重现——一如此刻,‘经日记提醒的细节’,兀自生长,鲜妍。”这是交给自牧老师的读后感吧,有些学生腔,却也真诚。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我不知道当时是不是想起了这句话,但一定颇为感慨,自牧老师记忆中可以留住那么多“经日记提醒的细节”,他当真比我们活得更雅致、更富足、更精彩哩!记住生活的样子,当然不只是为了抵抗遗忘,努力让平常的日子不平常,才是记录的意义所在。倘若每天过得寡淡无趣,今天不过是昨天的延续,明天仍是今日的重复,记录不过是生活的惯性,又有何记住的意义?
20250606110226front2_0_815174_Fg5Vhbp6J3twkeWqtFfNRNk7qZ5X.jpg
20250606110226front2_0_815174_FlI6tz6xk6Q0Xk60AHvksjh5D2C9.jpg
      王阳明说,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自牧老师以读书人的自省与修为,找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路径,将凡常的日子活成了现代文人的理想状态,在静修与优游间自由穿行,耕云种月,晴耕雨读,文也自牧,人亦自牧,一如他的名字,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如此雅情、雅兴、雅趣,连神仙都羡慕吧?
20250606110249front2_0_815174_FjfM2vQCZwsuPjR-mHrl7f70ZjPz.jpg
——————
作者简介:
       王田田,女,1975年生,山东莱州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第22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任原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报社第二编辑室副主编,现为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曾获新 闻 奖三等奖。
20250606110305front2_0_815174_FjO1BZstyovLTT9b5nkRvoeCgy-Y.jpg
20250606110305front2_0_815174_FupAq5b5S6xj4zkxXOEnnOhY5FEi.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7-2 03: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