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杜伯和:从"好人自牧"看文人风骨的当代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7 16: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一一在碎片化时代雕刻永恒,在墨香深处书写生命史诗

      读罢著名作家,我的挚友李耀奎老弟饱蘸深情的妙文,恍若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迎面撞见一座由书籍垒砌的巴别塔。塔尖穿透世俗的雾霭,塔基深扎传统文化的厚土,而那位名唤自牧的七旬作家,书法家,也是我曾在山东大学作家班谋过面的朋友一一邓基平,他正以毛笔为杖,在泛黄的纸页间走出蜿蜒的生命轨迹。这.用墨香装帧的精神史诗,在电子屏幕泛滥的当下,为我们重新定义了何为"文人"的完整样貌。
20250417160153front1_0_815174_FonLIxs8jveTQ29Rze6S87SD7PCO.jpg
                  著名作家李耀奎

      李耀奎先生的《致敬,品读好人自牧》一文,以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当代文人精神肖像的立体画卷。这篇看似平实的记人散文,实则蕴含着对生命美学、文化传承与文人精神的深刻思考。文章以"好人自牧"这一朴素称谓开篇,却层层递进地展开了一幅德艺双峰的壮阔图景,让读者在平实的叙述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文化震撼。
20250417160246front1_0_815174_FulKlJrgNL5LxX0HQhMC2b7mpZsp.jpg
      一、李耀奎的写作艺术:在平实中见深度的叙事智慧

      李耀奎先生深得中国古典散文"平淡见奇"的写作精髓。他开篇即以"立题阳光直白,颇有广而告知的意味"自谦,却在不经意间构建了一种"欲扬先抑"的叙事张力。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笔法,将对自牧的敬仰之情融入看似随意的日常叙事中。

      文章结构上,作者匠心独运地以"两座大山"为纲——“艺的大山"与"德的大山”,这种二元对立的架构既清晰明了,又暗合中国传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文艺观。但李耀奎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并未简单地将二者割裂,而是通过具体而微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自牧身上德艺相生、道技合一的完美融合。这种写法既避免了人物塑造的概念化,又使主题得到了立体呈现。

      尤为精妙的是,李耀奎在描写自牧的书房时,采用了由外而内、由实而虚的递进式描写手法。从"淡庐·百味斋"到"日影书坊",从"万册藏书"到"装着整个世界",这种空间转换实则是精神境界的层层提升。作者在此处展现的不仅是观察的细致,更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哲学思考能力,让人想起钱钟书在《围城》中描写方鸿渐书房时的类似笔法——通过物质空间映射精神世界。
20250417160413front1_0_815174_Fk484jipdArRetURZkeQvCQSy_Br.jpg
      二、自牧的精神肖像:当代文人的德艺范式

      通过李耀奎的笔触,自牧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矗立在我们面前——一位在浮躁时代坚守文化本真的文人典范。他的精神世界至少呈现出三个维度:

      1. 藏书家的文化

      担当自牧的两大书房"淡庐·百味斋"和"日影书坊"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文化宇宙。李耀奎用"呼吸短促"、"惊愕哑然"等身体反应来表现自己的震撼,这种间接描写比直接赞美更有力量。藏书过万在数字时代堪称一种文化壮举,让人想起明代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那种"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文化使命感。自牧的藏书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为了不再庸俗愚昧"的自觉选择,这种清醒的文化意识在"一切向钱看"的当下尤为珍贵。
20250417160510front1_0_815174_FjU9VRVH038Khv8u3IcnmVUCQapA.jpg
      2. 作家的创作智慧

      自牧的写作选择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定力与清醒。在长篇崇拜、跟风写作盛行的文坛,他坚持"小格局"、"小部头"的创作路径,这种选择看似保守,实则是对文学本质的坚守。李耀奎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并将其上升到写作伦理的高度:“如果作品失去读者,写作就变得毫无意义”。自牧的写作态度让人想起汪曾祺的"小叙事"传统——在碎片中见整体,在细微处显大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耀奎对自牧作品阅读体验的描写:“洗净手”、“窗明几净”、“龙井绿茶伴读”,这些细节不仅生动传神,更暗示了自牧作品所具有的"仪式感"与"神圣性"。这种描写使读者对自牧作品的审美特质有了直观感受,远比抽象评论更有说服力。
20250417160555front1_0_815174_Finhi8ggqCNLSzOAx_GiadOq1dJt.jpg
      3. 日记人的生命修行
      
      坚持50年写日记,这一细节堪称全文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写照。日记作为一种最私密又最真实的文体,考验的是一个人对自我的忠诚度。自牧不仅自己写日记,还创办《日记报》和《日记杂志》,将个人修行扩展为公共文化事业,这种由"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升华,体现了一个传统文人的精神自觉。李耀奎用"哪根筋出了问题"的调侃语气,反而强化了这种坚持的难能可贵,让人想起胡适持续半个世纪的日记习惯,那种"日拱一卒"的文化定力。
20250417160642front1_0_815174_FsL1kDRrlabZY0_uIU7DmlHyrA1y.jpg
      三、德艺双馨的当代启示:在浮躁时代安放心灵

      李耀奎通过对自牧的刻画,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紧迫的时代命题: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的精神该如何安放?自牧的"两座大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答案。

      “艺的大山峰高峻拔"而"德的大山朴实无华”,这一对比意味深长。在传统文化中,"德"与"艺"本是一体两面,自牧的难得之处在于他将二者都推向了极致——既有万卷藏书的"艺"之高度,又有五十年如一日坚持的"德"之厚度。这种完整的文化人格在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尤为罕见。

      李耀奎的文章还隐含着一个深刻的悖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越来越容易,但像自牧这样真正"拥有"知识的人却越来越少。原因何在?或许正如作者所暗示的,我们缺少的正是那种"破万卷"的耐心与"五车学富"的积累——自牧的实践告诉我们。
20250417160756front1_0_815174_FhPey1FC7yVltH1ickvyi3jCAP8I.jpg
20250417160756front1_0_815174_FnXVGSaAJ72rGMvAxzrNVf0E2MZe.jpg
      作者简介:杜伯和,国家二级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原理事,济宁市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5-19 22: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