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38080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手有拨转之能,两手打遍全身,其为攻防之本,故谱有“手如刀枪”之说。
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论,有单手、双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顾手,此为“手之七法”。
何谓单手:“起前手如鹞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后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
何谓双手,谱曰:“两手交互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此双手之法也”。
“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
筋梢发,起而未落者,谓之拎手。
筋梢发,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谓之起手。
顺起顺落,参以拎搓者,谓之截手。
筋梢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顾手。
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
无论平时演练,还是与人交手,要求肩垂肘坠,腕塌手灵,两臂似屈非屈,似直非直,这样可保持两臂的伸缩弹力,利于变换手法。
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心口),出洞入洞紧随心;
手高不过头,肘高不过口;
一手攻击,一手顾破,拧裹而发,包裹严密;
手之一发,打有目标,招不虚发;
手之一回,肘护两肋,手护心前,各归其所,手起撩阴,拳从心出,起如猛虎扑食,落如鹰抓猎物;肩催肘、肘催手,力达筋梢如钢钩。
拳谚曰:“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专指形意拳在使用中的要求。在形意拳发展史上,历代传人中都出现过出类拔萃之辈。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评判这些传奇式的人物时,并不是通过一个统一的动作标准去衡量他们的练法。
这是因为,形意拳锻炼的终极目标是“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对于那些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基础训练,较准确地掌握了形意拳基本动作规范的人来说,是一句必须领悟的至理名言,否则,再天资聪颖,也不过是个练家子,难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练形意拳有“一年打死人”的说法,虽然夸张,但也说明形意拳具有质朴、简练、实用的特点。所以,练形意拳的人,应善于把握体用结合的关系,把练和用紧密集合起来,体味形意拳“打人不露形,露形不为能”的拳理。
练法,用外表的动作“形”,反映动作内涵的“意”,此时外表需要循规蹈矩,不能改变传承,要用一成不变的“静态”规矩反应内心的动态,不断升华意境;而用法,则靠千变万化的外形来体现内心“无我”这种恬淡的境界,必须要忘掉身心,以至于进入一种毫无畏惧的忘我状态。
拿形意拳的练法和用法相比较,既有拳架结构的变化,也有动作多与少、幅度大与小、力道刚与柔的变化。就是同一个用法之间也有这种变化。动作虽然没了平时练的摸样,却处处透出了形意拳的味道,这对于平时怎么练就想怎么用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用法和练法比较,要能够做到动作省减了,而意思仍然存在,这可以从“防即是打、打即是防”之间的顾盼、呼应、贯通之中去领会。这种“用法”表面看起来动作很简单,甚至只是一动而已,其实是一个非常注重节奏的、连贯起来的复杂动作,是动动交代的清清楚楚的能量组合,不是简单的一个动作。
有人讲,形意拳用法必须带着它一定的形象。的确,形意拳有“五行”、“十二形”等明显区别与其他拳种的特色动作。但一用起来这些“形”,就如同书法中把正楷写成草书的关系一样,快的在似与不似之间,甚至快的认不出来。但心里清楚,用法的每一动都来源于平时练的形,是一种熟能生巧、融会贯通、随感而发的下意识动作,而真用到这些形时,内陆里早已养成要特别认真按要领去做的习惯。
形意拳法理中贯穿着《易学》中“变化”的原理,是一种千变万化的拳学,单纯用一个统一的动作标准去学习、研究它,反而难以领会他的奥秘。
注:本板块部分文章、图片和视频,来源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