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40|回复: 6

钢城地名故事(211)南港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4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南港村,村北是通向六七四电厂的铁路,靠山东鼎力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村西是莱新高速公路、西港煤矿;南面为澜头村,东一公里处为莱钢石灰石矿。350户,964口人,莱钢占地260亩,耕地300亩,
    据南港村碑记载:唐朝末年间,耿姓由山西洪洞来此处建村。相传,古时候,这里是一片沼泽区,木船来往频繁。过路的行人,就像赶集一般,码头附近,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为方便人们出行,官方在此设了港口,因址在港口以南,故名南港。
    还有一个说法,很久以前,莱芜县令路经此地,询问随从:“此地何名?”,随从竟一时答不出来。于是就说:“老爷,这个就难讲了……”县令误听。从此,“难讲”地名就叫开了,后演变成“南港”了。
    南港村,有龙王庙、古井、古槐,还有阳刻“泰山石敢当”的石碑。龙王庙前有一口古井和一棵树身沧桑的古槐,古槐标牌树龄600年。树下有个院子,院子的里面有一排红砖黑瓦的房子,台阶下通往石碑,石碑介绍重建庙宇的文字,并有捐款人员名单。
    南港村还是大名鼎鼎吴来朝的家乡。吴来朝(约生于明朝正德末年,卒于万历末年),以万历三年岁贡,任山西省荣河县知县。一任近二十年,政绩卓著,贤声广传。他的子孙有数人同在万历年间为官,治政、戍边、抗倭颇有建树,其中三人崇祀乡贤。他的长子吴鸿渐以选贡任直隶X州通判,次子吴鸿洙以进士任浙江参政,三子吴鸿功以进士任山西提学参政,孙子吴暐以进士任陕西参政。孙子吴曙、吴晖同年中举。乡里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的说法。由于他的子孙显贵,诰封中宪大夫,浙江按察司副使、宪副。因累受封典,所以人们都称他“吴封君”。
   吴来朝出身于耕读世家,世代济贫好义。他的曾祖吴江以天顺举人、会试副榜任盐山教谕,人称吴夫子。
   告老还乡后,他把家产分给了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则过着清苦的日子。晚年在城东厢设立义塾教授学童。以儒行崇祀乡贤。祖父梦弼为廪生。父亲善继三岁丧父,历经孤苦贫困的磨炼,为人乐善好施,处世通达干练,常利用闲暇时间,诵读经书,虽未成就,但学识很渊博,称东岩居士。他生性敦厚朴实,而且天资颖慧。
    入塾后即勤奋攻读,无论隆冬盛夏,从未松懈间断,学业长进很快。由于家境贫寒,十多岁就协助父亲从事耕耘,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备尝了生计的艰辛。直到进学为廪生,境况才稍有改善,就用积蓄买了几十头耕牛,分送给有困难的族人,帮助他们耕种。不久,生活都达到温饱有余。他父亲宽慰地说:“这算是了却了我的一点心愿。”他的三个孩子都在少年时,就教他们尊敬长辈,友善邻里,刻苦读书,爱物惜时,并常带他们下田学做农活,以使经受锻炼,不忘根本。

 楼主| 发表于 2024-4-4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他出任荣河知县时,已是花甲之年。但是他的精力充沛,体魄强健犹如壮年。荣河是山西省西南部的边远小县,偏僻闭塞,又很贫瘠落后。县境西部靠近黄河,境内大片土地茅棘丛生,沿河又多淤滩涝洼。耕作的田地,也因种植管理不善,庄稼长得参差不齐,稀稀落落,景象十分荒凉。行走在路上,穿过的村庄,都能见到很多百姓衣不遮体,食不饱腹。
    民以食为天,农以土为本。像这样,土地荒芜不能种庄稼,老百姓贫困得不到温饱,还如何来谈社会的繁荣昌盛?他一到任,当务之急号召人们挖茅垦田。可是大多人们惯习游惰,对县令的告示置若罔闻,响应的极少。面对这种情况,他就决定以工代赈,自己出钱收购茅草,激发群众翻地掏茅根的劲头。开始,民众怀疑,不相信,挖掘茅草真能换钱?于是,有的人便担着茅草送到县衙前试探,果然公平过秤,按质按量付钱。消息传开,全县民众蜂拥而起,争相刨挖,田野里到处人影攒动,一片欢腾。送茅的人,熙熙攘攘,就像集市一样热闹。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草场的茅根就堆积如山。可是随着坡野里的茅棘急遽减少,再进行刨挖就更不容易,群众的高涨热情也随之低落下来。为了不致功亏一篑,他下令加倍付钱,后来,一再加价,直到茅棘被挖除尽净。
     为了实现这一垦田计划,他把自己全部所有,还有向亲友贷款,知己的赞助,家中的支援,儿子好几年的俸银全都用上了,人们对他这一举动,很不理解,议论纷纷,有的人还嘲讽,编了顺口溜:
    糊涂老爷糊涂官,
    雪花银子买草山。
    价格不断涨,
    茅少更值钱。
    人家买卖为赢利,
    知县收草光赔钱。
    由于这次全面发动,茅草地得到了开垦,达到了预期目的。下一步就是整平土地,进行种植。他就帮助人们购买耕牛,置办犁耙绳索,并教他们用牛耕作。从整地到播种,他都亲临田间指导,有时还亲自下手操作。群众被发动起来,不长时间,就完成了种植任务。在共同劳动交往中,他与人们建立了诚挚的感情,老百姓都感到这位知县大人没有官架子,态度谦和,平易近人。
   当地老百姓习惯种谷子,但是不管谷苗稠稀,不疏不间,任它蔓生。因此谷棵瘦弱不齐,穗子大小不等,致使产量甚低。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他就召集人们,讲解间苗能够增产的道理和方法。为严格要求,强调尺寸,就手执木尺,当场示范间苗,并顺口唱道:
    谷苗不能稠,
    间弱再去莠,
    七寸八寸埯,
    三棵四棵留。
    老百姓因无间苗习惯而不信服,有的戏谑道:
   糊涂老爷糊涂公,
   种地无苗瞎糊弄,
   俺留稠苗谷装斗,
   爷间稀苗难满升。
   过了一个多月,他间苗的地块,谷棵长得整齐茁壮。待到抽枪秀穗,穗长达五六寸。这在当地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迹。一时,民众轰动,都争先恐后前往参观,甚至远隔几十里也有来观赏的。收割后,打场入仓,谷子增收十几倍。人们欢欣鼓舞,在事实面前才心悦诚服。
    从此,间苗的技术,才在全县得到了推广。与此同时,他令夫人组织起一部分积极能干的妇女,教她们养蚕缫丝,纺线织布。他又鼓励百姓植树造林,栽桑种棉。扶持发展养殖放牧牛羊。指导打井引水,浇灌田地。引进谷物品种,改良种植方法,由一年一播,力改二年三造。这些项目,在几年的时间里,逐一实施,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于农副业生产的大力发展,又连年获得丰收,荣河面貌大为改观。人们丰衣足食,都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人口数量有了较快增长,物资日渐丰盛,社会也日益繁荣起来,好多方面的成就,都超过了其它县。
   为此,朝廷曾两次给予擢升,而他则不爱慕高官厚禄,不贪图富贵享受,更舍不得离开荣河这块土地和黎民百姓。他请辞不受,朝廷便把他晋级的袍冠送至故里,以示对其嘉勉。荣河县民被他的卓著政绩所感动,对他更加敬重。
 楼主| 发表于 2024-4-4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在荣河县任满十年,他年已古稀,就请求引退。民众听到这个消息,从四面八方拥聚到县堂前,匍匐在地,挥泪挽留。他被群众真挚深情所感动,就撤回了辞请,继续理事。他倡导兴办学校,设立塾馆,尽量收纳学童。还时常到县学讲经授课,对学业优秀的就给予奖励,因而,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又组织县民修桥铺路,使境内大道村路都比较畅通。并经常深入民间,视察农业生产和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走访乡间贤士和德高望重的耆老,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以便兴利除弊,更好地治理县政。十多年来,由于他的苦心教化,荣河县匪患,争斗狱讼很少发生,县民都守法安居,勤耕乐业。
   又过了几年,他年近八旬,再次告老。实属年事已高,得到了朝廷的恩准。县民情深难舍,公议请求他寓居荣河颐养晚年。几经商量,他执意还乡,最后,尊重了他的意愿。但县民忍情不过,遂组织人员和车马护送。辞行这天,他整理行装走出县衙。行囊非常简单,仅有二、三个书箱和几件行李,好多民众都提着礼品前来奉送,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人们早已潮涌云集,在县街前设置了香案。有的举香,有的捧酒,有的攀附着车辕,更多的人拦路跪伏在地上,一片抽泣呜咽声。年长的就扯衣牵袖,絮叨着离情话别。这样,反反复复,竟然三日不能成行。翌日启程,人们紧随,送出十里,才洒泪告别,可是仍有部分群众尾随相送。将要走出县境时,他缓步下马,回头瞭望荣河大地,流露出眷恋之情,并双手捧起一抔黄土,撒向田间。然后,面向送行的人们,拱手高举致谢,才潸然离去。民众无不涕零,泣不成声,感慨地说:“吴公在荣河近二十年,不图不贪,清廉公正,却为荣河人民作出了无私奉献。来时双手空空,离去两袖清风,就连荣河的一粒黄土也没沾去。”
 荣河县民众以万民匾额送至故里相赠,以表示感恩不忘之情。还运来砖瓦木料,在莱城东门外购买土地建起了“吴公生祠”。特地专程运来荣河土、荣河水。用温水和泥,在祠堂中间龛台上,精心塑造了他的肖像以供千载崇奉、万世瞻仰。塑像高过六尺,风姿俊伟。戴冠衣袍,正襟危坐。仪容和颜风韵,端庄慈祥。颔下银须飘洒胸前,双手放在两股之上。神态洒脱自若,瞻视更感到和善可亲。
    当时人们说,塑像与他风貌十分相像,看了塑像就如同见到了本人。祠堂内壁彩绘了壁画,用生动的形象、平凡的事例,记叙了他的政迹:过秤收茅、扬鞭耕地、执尺间苗、汲水浇田、养蚕缫丝、纺线织布、巡视农桑、拜贤访老、讲经课士、攀辕送行。这些质朴而动人的情景,历历在目。殿门上方高悬横匾,上面镌刻着表达荣河人民共同心声的“荣河遗爱”四个金色大字。自从他告老返里后,荣河县民于每年雨季到来之前,都自发地编制草苫,携往当年草场,披苫盖草,以保他的恩泽永存。相沿成俗,历经几百年,直至清末民初。
   辞官回到故里后,设置了部分义田以顾赡贫穷的族人。这时,族人繁衍已达数百。温饱不能自给的,患病无钱医治的,婚葬无力操办的,还为数不少。为了实现先人的夙愿和解决现时问题,他就向儿子们宣布说:"你们都勤于事业,而且各有成就,衣食没有忧虑。先人遗产四百亩,应当全部捐给族间,以便帮助解决族人的困难。于是,便召集族众,讲明意图,立下了捐赠契约。还购了一所城宅,以备因事到县城的族人居住。并当众郑重地说:"从今以后,大家都要互敬互让,和睦相亲。不要走偏邪不正的路,不要做悖理不义的事。遵守国法在于毫不违犯,训诫,要牢记不忘。让世人看我们为优良氏族,这样,设族田的意义就可永远传下去。能如是,则先人可含笑九泉了。"仅仅几年,族中再没有人啼饥号寒,流散外地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园。祖先有人祭祀,县吏没有传唤,氏族日见繁盛。农忙时大家勤恳耕作收获,闲暇时共同嬉游玩乐,都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
  他自己的饮食起居,却仍很俭朴。平日里穿着土布衣衫,饮食粗茶淡饭,举止习惯,一如既往。早起晚睡,读书写作,生活很有规律。他对子孙要求非常严格,不论居官的,读书的,还是务农的,都要严守本分,勤奋竭力,矜持操守,正直而清白地做人。为使孙辈均能自食其力,就将四世同堂,几十口之家分居,迁徙八个村庄,均给购置少量田产,建起茅屋草舍,仅供维持一般生活。并谆谆教诲:"要勤俭持家,珍惜财物,即使婚嫁丧葬都要从简操办,不可铺张奢费。不能依赖长辈家产好逸恶劳,更不能仗势父祖功业骄横凌人。"后辈都能守法遵训,克勤克俭,自强自力。
  他平生孜孜好学,精通经史文籍,善于撰文写作。从入塾读书,就以圣贤之道,作为自己立身之本。除完成规定的课业外,还大量阅读其他书籍。长大后,还热衷稽考古今史实,崇尚论迹先贤往哲的言行。视野逐渐开阔,学识日益丰富渊博。在任知县期间,每天处理完公事,或有闲暇时间,仍坚持博览经书,研究文史。告老归里后,虽然年事已高,依然研读不辍,集中精力著述写作。
    南港村还有个郝氏铁艺手工作坊第六代传承人郝纪迎。在他的院子里摆放着铁毡、锤子、锉刀等各式各样的工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4-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据了解,郝氏铁匠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打铁慢慢变成了一门手艺。在50多年的打铁生涯中,郝纪迎将传统打铁技法不断革新,吸取先进技术和优良工艺,成了铁匠行业内真正的“全活铁匠”。他打造的刀具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更是出口到了俄罗斯、以色列、墨西哥等国。
   耿姓起源于商代的耿国,位于今山西河津,是商朝的附庸国。周朝建立后灭掉耿国,后来周王室封王族中人于耿,建立耿国,春秋时它又被晋国灭掉。关于古耿国的建立,最早记载见于《尚书·商书·祖乙》中:“祖乙圯牗音yi牍于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上述作为《祖乙》序言的一句话,但尚书中的这一句话,首次将耿作为一个国都记载下来,其时代当在祖乙时期,即公元前14世纪。那么祖乙何许人也?原来黄帝的曾孙喾牗音ku牍,将他的儿子契牗音xie牍封于商,契当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经过14代传至成汤,成汤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从汤到纣经历了17代30个君王,祖乙 是商朝的第7代 第13 个君王。以地名为姓。
    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继父河亶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成灾,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变迁而已!”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而后,次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耿国后人便以地名为姓 ,后来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纪念这位氏祖,摆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十八位,人口约一百十五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3%左右。
 楼主| 发表于 2024-4-4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耿姓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江苏、山西、陕西等地。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弇、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安徽、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三。
     据记载,南港村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全县划为10个区,286个乡(镇),1940年属四区新甫县(址在高庄),1955年10月数字改为地名区,南港村隶属汶阳区;1958年3月隶属颜庄区;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南港村,划归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颜庄人民公社改称为颜庄办事处,下设乡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县级)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地级莱芜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南港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南港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南港村重视教育崇尚文明。仅郝氏家族,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就有郝文达、郝维增两人获取秀才功名。1965年南港大队社员郝继恺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社员段伦利考入清华大学。2000年南港、上北港、下北港、王家港四村联合办校,名叫港里小学。办学单位加大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加内部配套,被评为区级规范化学校。1977年恢复高考,至2023年,南港考入大学达260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4-4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南港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建国前,山东省鲁中党校就设在此村。期间,南港村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他们赤心报国,1946年当时仅有四五百口人的小村庄,就有十几名同志报名参军。他们是:李宝来、段宪德、郝尔佐、殷沛和、吴宪珠、谭守业、亓乐清、杨圣典、任教先、吴呈松、王继明、段伦海……他们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家乡,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其中8名同志先后为国捐躯,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事迹,光辉的名字,永载光荣史册,一直被后人所传颂。
   莱芜战役间期,南港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土改后,南港人人分到了土地,可家家户户缺劳力,缺生产家伙头,1953年人们自发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加入了人民公社。
   1960年至1962年南港大队社员挖野菜,吃树皮,度过了苏修卡脖子,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
    1964年南港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四清运动,是指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其内容前期"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后期"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首次提出了要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四清"运动)。在工作组的领导下,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烧文书,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领域发生了变化,从毛主席”我的一张大字报”开始,爆发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南港大队社员和全国一样,白天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大鸣大放,深掲猛批。除了写大字报,贴大字报外,还橫扫一切牛鬼蛇神,红卫兵还叫四类分子扫大街等。
   1970年南港大队党支部遵照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号召,发展农副业生产。社员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同时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一打,打击现行反革命,三反,就是反贪污,反浪费,反投机倒把。当时的顺口溜是,生产队的记账员,穿的是人造棉,人造棉是蓝的,全部是贪污的社员的。官大一级压死人,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南港大队和半壁店子大队对走资派,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人,进行了上墙、批判、整治。
   1972年半南港大队通了电,社员从此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社员用上了通明的电灯,激发了干劲。经济收入猛增,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1972年,南港大队掀起了农业学大寨高潮,全大队社员苦战一冬春,彻底改变了东南岭面貌。社员开石、填沟、围堰,使山岭薄地变肥,小地连成大片,建起了层层的梯田。梯田修好了,大队党支部和大队革委会聘请了县水利局打井队,在大队南新打机井两眼,配备了潜水泵。
   1974年南港大队革委开展了反潮流(反到退、反复辟,打倒帝修反,批判封资修)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政治上虽一度混乱,可粮食产量稳中增升。
   1976年南港大队又在南岭建起了一个几千方的大蓄水池,修建了三级扬水站,终于解决了东南岭的浇地问题,基本上保证了旱涝保收。
 楼主| 发表于 2024-4-4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1980年南港成立了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1981南港村,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搞起了畜牧养殖业,养殖的山羊,肉质鲜美,在羊市上备受青睐。仅养羊一项,每户可年增收入上千元。
   1982年12月南港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女户苦不堪言,有的为了生儿子,逃到了山西 、河南、东北等地,有的民办教师不当,背井离乡去生孩子。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生一个孩子好”等。违背了自然规律,颠覆了老百姓的认知。特别是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使下一代,少生,不生、生不起孩子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新婚夫妇在民政部门领了结婚证,村干部又收了回去,有的新婚妇女明天就生,今天拉去卫生医院强迫流产,家人和新婚夫妇都苦不堪言)。
    同年秋,南港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利用莱钢石灰厂、莱新公路的便利条件,村民先后办起了旅馆、饭店、五金、建材等个体企业。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南港村的铁匠、木匠、石匠,在周围一带小有名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经营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公路交通发达,从事运输业的越来越多,已形成一支规模庞大的运输队伍。一幢幢宽敞明亮的前后出厦瓦房在东南岭新村建起。
    1997年南港村落实“羊圈养,牛做槽”的指示,镇、村成立了逮羊队,一见放羊的就逮,逮住就上羊汤馆,畜牧业受到了冲击,村民意见很大,挫伤了村民的积极性。有的养殖户直接关闭(不干了),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损失。
  2021年南港村,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亮化、绿化,环境进行了治理,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到位,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南港村家家户户有存款,有小汽车、有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200元,增加到2023年的19000多元。
     南港村,耿、杨、郝、吴、段、张、任、殷、刘、谭、焦、亓12姓,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5-4 04: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