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桥峪村非常重视教育,崇尚文明。清末年间邹玉珍考取秀才功名。建国前村中有私塾,先生为郑建寅。1952年柳桥峪、东南峪、孙家庄三村联合建立柳桥峪小学,并创办夜校;1975年三村又筹集资金3万元创办柳桥峪联中;1988年又投资12万元,全部推旧翻新,达到10个班的教学规模;2001年被评为区级规范化学校,一批又一批学生从小学升往高一级学校。1979年田超考取山东公安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到现在已有380多人考入各大专院校。
柳桥峪自古至今,村民不畏强暴,团结一心,保家卫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村民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全村有40多人参军,200多人次支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王淑才、蒋佃银、段登新、王玉华、田发胜、史精斋等,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 原颜庄区最早的党员段登学,生前系山东省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战争年代,与敌人几经斗争。兄弟三人齐参军的史家兄弟(史付廷、史花廷、史来廷),史付廷离休前系定陶县民政局局长;史来廷离休前系威海防空办指挥。村中有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武工队员吴西连,空手擒敌的民兵王安合,智夺敌抢粮队的李常宣,英勇不屈的农会主任、民兵队长李明宣,活活被还乡团刺杀在村西山沟中的王淑俊。他们追求真理,义无反顾,南征北战,浴血奋战,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柳桥峪村的骄子,是全村光荣和骄傲。
柳桥峪村1953年成立以郑建亭、陈庆业、王玉信为首的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有三分之一的村民成立了合作社,陈庆业为社长。1955年成立大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初级社,当时改名为“兴华社”,陈庆业为社长。1957年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加入颜庄人民公社,柳桥峪大队成立,辖6个生产小队。
1960年至1962年柳桥峪社员挖野菜吃,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柳桥峪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1965年柳桥峪大队党支部,发扬”一大二公”的革命精神,带领广大社员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治山治水,修建梯田,使水浇面积达到70%以上。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领域发生了变化,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柳桥峪大队的社员和全国一样,白天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大鸣大放。深掲猛批,除了写大字报,贴大字报外,还橫扫一切牛鬼蛇神。红卫兵还叫四类分子扫大街等。
1968年在县委工作组的支持帮助下,大绘蓝图,向荒山进军,垒堰,开荒,封山造林,绿化家园。栽柏树11万棵,花椒树2万棵,柿子树1万棵,枣树5000棵、核桃5000棵,促进了林业建设。
1969年柳桥峪大队社员,在段登良、郑建生的带领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发扬大寨精神,青石板上创业,深翻整平土地450亩,垒石堰1500米,搬运土石1000立方;并在村南打大口井1眼,深12米;挖池塘2座,建西水池长60米、宽40米、深15米,东水池长100米、宽40米、深12米;铺设渠道6华里,扩大了水浇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1970年柳桥峪大队,遵照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号召,发展农副业生产。先后办起了小鸡孵化场、鸭子房、条编、草编、木工组、洪炉以及加工业。社员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同时,柳桥峪大队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一打三反"运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打击现行反革命破坏,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的政治运动。统称为"一打三反"运动,是"斗、批、改的"一项重要措施。
1974年柳桥峪大队开展了反潮流(举红旗,往前走,反到退、反复辟,打倒帝修反,批判封资修)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政治上虽一度混乱,可粮食产量稳中增升。
1980年柳桥峪成立了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1981年柳桥峪村利用本村盛产山楂的资源优势,投资10万元,建成了果品加工厂,当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生产的山楂罐头、山楂片被山东省评为优质产品,并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厂子越办越红火,当时固定资产达到200万元。
1982年12月柳桥峪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女户苦不堪言,有的为了生儿子,逃到了山西 、河南、东北等地,有的民办教师不当,背井离乡去生孩子。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生一个孩子好”等。违背了自然规律,颠覆了老百姓的认知。特别是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使下一代,少生,不生、生不起孩子的结局。(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新婚夫妇在民政部门领了结婚证,村干部又收了回去,有的新婚妇女明天就生,今天拉去卫生医院强迫流产,家人和新婚夫妇都苦不堪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