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75|回复: 4

钢城地名故事(200)柳桥峪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6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柳桥峪村,东依培头崮,西傍高子顶山,隔山与圣水庵、谭家楼村相望,南与孙家庄为邻,北靠花雨山。全村457户,1047人,耕地面积为80亩,山场面积1000亩。
    该村建村年代众说不一,无明确记载。据村碑记载,明万历年间,蒋姓由河北辗转到此建村。现有 邹、吴、陈、郑、王、李、田、伊、段、蒋、史、姜、尚、韩14姓,先前的亓、张两姓现已无人。
   据说柳桥峪村名来源于村中河西大柳树。建村伊始,村民沿河东西而居,汛期一到,山洪暴发,东西两侧只能隔河相望,互助无从。河西大柳树被洪水冲倒,此树斜卧东西,树干盖河至东岸,冒险之人沿树从西到东,往返于洪水之上,故名柳桥;“峪”,山谷也;由此,而得名柳桥峪。
    另一个说法,传说东海王三太子”莽”不安分生活,私自出来游玩。胡作为,经常借雨季引发洪灾,冲毁村庄、良田,百姓饱受凌辱、苦不堪言,无奈之下,人们烧香祈祷,请东海王敖管管他。”敖”知道后很是犯难,他知道”莽”武艺强不听他的管束,只好把苦衷告诉好朋友二郎神杨戬,让二郎神来降伏莽。
   二郎神受托,持三尖两刃戟,来到此地与”莽大”战了三天三夜,终于将”莽”擒住,并移山把”莽”压住。”莽”被山压在下面仍能蠕动。二郎神见此,就把手中的三尖两刃戟猛插在它的头上,再也看不到它再动了,三尖两刃戟后来化作了村中河西大柳树永久地留在树冠上。从此这里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后河西大柳树被洪水冲到,斜卧东西,就像桥一样供人雨天来回,故名柳桥;再加上柳桥在“峪”里,由此得名柳桥峪。
   蒋姓是中国百家姓之一,据《元和姓纂》中记载,蒋氏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族,乃周公旦第三子蒋伯龄之后,以国名蒋国(今河南省淮滨县)为氏。
   蒋氏是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宋朝时期,蒋姓大约2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六十一位。江苏为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蒋姓总人口的22.6%。  
   明朝时期,蒋姓大约近4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3%,排在第四十三位。江苏仍为蒋姓第一大省,约占蒋姓总人口的23.2%。 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上)》数据,当代蒋姓的人口已近540万,为全国第四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江苏三省,大约占蒋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广西、浙江、安徽、重庆、贵州五省市,大约又占了蒋姓总人口的31%。四川居住了蒋姓总人口的17%,为蒋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以川渝湘、苏浙为中心的蒋姓聚集区。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以国名命氏。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今河南省淮滨县),是周朝的一个小国。蒋国灭亡之后,姬伯龄的后裔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蒋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蒋氏正宗。
   蒋姓的最初发祥地为河南,尊伯龄为处姓始祖。伯龄受封大约是在公元前1046年,当时的封国在河南省尉氏县西。大约在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西周为了强化对淮河中上游地区的控制,将姬姓蒋国迁至河南淮滨县东南。西周末,蒋伯龄的第九世孙蒋诞(字仲世)为周幽王的太子太傅。周幽王命蒋诞之子蒋薨返蒋国,越十代孙蒋蟾一直住在河南的弋阳,传位到蒋简。战国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楚宣王灭蒋国。蒋氏后裔除部分留居河南之外,其余都四处流亡。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4-3-26 08:45 编辑

    秦汉之际,蒋姓已进入陕西、山东等地。其中,进入山东的蒋氏在博兴、寿光两地繁衍发展最快,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他们以“乐安”为堂号。也有一支蒋氏转徙至辽城,蒋简的第十代孙蒋球隐居于邱山之下。
   西汉惠帝时(公元前194~公元前188年),蒋球的第七代孙蒋衍移居关中咸阳。蒋衍的第四代孙蒋良由关中卜居杜菱(西安)。蒋良的孙子蒋诩哀帝时(公元前6~公元前1年)为兖州刺史,为避乱,退隐江陵(湖北荆州沙市)。蒋诩的裔孙就是大名鼎鼎的蒋横。东汉初,蒋横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特别是征讨赤眉有功,被封为“逡遒侯”、任大将军。司隶羌路诬陷蒋横谋反。光武帝信以为真,诛杀蒋横。蒋横9个儿子避祸南逃。蒋横的冤死,朝野不平,民谣四起:“君用谗慝,忠烈是殛;鬼怨神怒,妖氛充塞”。光武帝醒悟,下旨彻查蒋横冤案,处斩羌路,并将蒋横九子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四川省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省)侯稔、云阳(今陕西省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省宜兴)侯澄。蒋横一族也因此扩衍至江南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尤其是在江苏宜兴的蒋澄成为江南蒋氏中最大的一支,后裔遍及江南各省。东汉末年,一支河南蒋氏迁徙至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为其后裔。蒋翊的第十世孙蒋休自乐安迁义阳羡县,其后裔浙江奉化一带。
   三国末期,零陵郡人(今湖南永州零陵人)的蒋琬继诸葛亮为蜀国丞相。蒋琬(193~246年),字公琰,零陵郡人(今属湖南永州零陵人)。据湖南永州、广西全州梅潭《蒋氏通谱》载:蒋琬为蒋横的第十一世孙。蒋琬年青时就以才能闻名于郡县,随刘备入蜀。刘备在汉中称王后,封蒋琬为尚书郎。诸葛亮主政时,任他为东曹椽,举茂才,迁参军,又迁长史,加扶军将军。诸葛亮去世时推荐蒋琬替代他为相,进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后封为安阳亭侯。魏灭蜀时,蒋琬长子蒋斌、次子蒋显皆战死。西晋咸宁元年(275年),蒋琬第三子蒋赞携母毛氏迁居广西的全州洮阳梅潭;其后子孙散居湖南永州、广西桂州之间。全州进分之六十的蒋姓都出自蒋赞这一支。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军入闽,落籍八闽。至宋代,蒋氏族人已遍及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
   明末清初时,福建、广东的沿海蒋氏族人开始迁徙至台湾,甚至移居海外。蒋介石败退台湾时,浙江蒋氏大批族人也随同迁台。
  柳桥峪村,自明代建村属东乡黄山保,民国初,撤乡保,建区乡,1941年4月属于四区;1941年至1951年属颜庄区;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于颜庄办事处颜庄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柳桥峪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柳桥峪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柳桥峪村非常重视教育,崇尚文明。清末年间邹玉珍考取秀才功名。建国前村中有私塾,先生为郑建寅。1952年柳桥峪、东南峪、孙家庄三村联合建立柳桥峪小学,并创办夜校;1975年三村又筹集资金3万元创办柳桥峪联中;1988年又投资12万元,全部推旧翻新,达到10个班的教学规模;2001年被评为区级规范化学校,一批又一批学生从小学升往高一级学校。1979年田超考取山东公安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到现在已有380多人考入各大专院校。   
  柳桥峪自古至今,村民不畏强暴,团结一心,保家卫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村民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全村有40多人参军,200多人次支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王淑才、蒋佃银、段登新、王玉华、田发胜、史精斋等,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 原颜庄区最早的党员段登学,生前系山东省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战争年代,与敌人几经斗争。兄弟三人齐参军的史家兄弟(史付廷、史花廷、史来廷),史付廷离休前系定陶县民政局局长;史来廷离休前系威海防空办指挥。村中有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武工队员吴西连,空手擒敌的民兵王安合,智夺敌抢粮队的李常宣,英勇不屈的农会主任、民兵队长李明宣,活活被还乡团刺杀在村西山沟中的王淑俊。他们追求真理,义无反顾,南征北战,浴血奋战,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柳桥峪村的骄子,是全村光荣和骄傲。
    柳桥峪村1953年成立以郑建亭、陈庆业、王玉信为首的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有三分之一的村民成立了合作社,陈庆业为社长。1955年成立大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初级社,当时改名为“兴华社”,陈庆业为社长。1957年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加入颜庄人民公社,柳桥峪大队成立,辖6个生产小队。
    1960年至1962年柳桥峪社员挖野菜吃,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柳桥峪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1965年柳桥峪大队党支部,发扬”一大二公”的革命精神,带领广大社员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治山治水,修建梯田,使水浇面积达到70%以上。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领域发生了变化,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柳桥峪大队的社员和全国一样,白天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大鸣大放。深掲猛批,除了写大字报,贴大字报外,还橫扫一切牛鬼蛇神。红卫兵还叫四类分子扫大街等。
   1968年在县委工作组的支持帮助下,大绘蓝图,向荒山进军,垒堰,开荒,封山造林,绿化家园。栽柏树11万棵,花椒树2万棵,柿子树1万棵,枣树5000棵、核桃5000棵,促进了林业建设。
   1969年柳桥峪大队社员,在段登良、郑建生的带领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发扬大寨精神,青石板上创业,深翻整平土地450亩,垒石堰1500米,搬运土石1000立方;并在村南打大口井1眼,深12米;挖池塘2座,建西水池长60米、宽40米、深15米,东水池长100米、宽40米、深12米;铺设渠道6华里,扩大了水浇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1970年柳桥峪大队,遵照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号召,发展农副业生产。先后办起了小鸡孵化场、鸭子房、条编、草编、木工组、洪炉以及加工业。社员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同时,柳桥峪大队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一打三反"运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打击现行反革命破坏,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的政治运动。统称为"一打三反"运动,是"斗、批、改的"一项重要措施。
  1974年柳桥峪大队开展了反潮流(举红旗,往前走,反到退、反复辟,打倒帝修反,批判封资修)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政治上虽一度混乱,可粮食产量稳中增升。
   1980年柳桥峪成立了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1981年柳桥峪村利用本村盛产山楂的资源优势,投资10万元,建成了果品加工厂,当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生产的山楂罐头、山楂片被山东省评为优质产品,并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厂子越办越红火,当时固定资产达到200万元。
    1982年12月柳桥峪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女户苦不堪言,有的为了生儿子,逃到了山西 、河南、东北等地,有的民办教师不当,背井离乡去生孩子。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生一个孩子好”等。违背了自然规律,颠覆了老百姓的认知。特别是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使下一代,少生,不生、生不起孩子的结局。(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新婚夫妇在民政部门领了结婚证,村干部又收了回去,有的新婚妇女明天就生,今天拉去卫生医院强迫流产,家人和新婚夫妇都苦不堪言)。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1983年柳桥峪村充分发挥山多、石头多的资源优势,开山凿石,投资10万元,建起了石料厂,满足了村民盖房用石,支援了莱钢石灰石矿建设,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村民足不出村,就打工挣钱。实现了个人、集体双丰收。
    1984年柳桥峪村通了电,村民从此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用上了通明的电灯。当年有两户人家买上了黑白电视机。村民通过看电视,开阔了视野,接收了新的信息,激发了干劲。村民经济收入猛增,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草房逐渐换成了瓦房。
   1997年柳桥峪村,落实“羊圈养,牛做槽”的指示,镇、村成立了逮羊队,畜牧业受到了冲击,村民意见很大,挫伤了村民的积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柳桥峪村从事个体经济的人越来越多,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和养殖业,小卖部,饭店,星罗棋布,村的骨干民营企业,白云石厂、硅酸石厂,年收入都在百万元以上。现有的40多台拖拉机,16辆货车,为柳条峪村的生产、生活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002年柳桥峪村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硬化了村中通往东南峪的乡村道路,紧接着架起了一座通往村河南的连心桥,在通往新村的石拱桥上加固了护栏,并将新村坎坷不平的主干道硬化了路面。
   2022年9月柳桥峪村登上央视《焦点访谈》。由济南广播电视台鲁中传媒中心协助拍摄,栏目聚焦柳桥峪村移风易俗工作,以《文明新风沐乡野》为题,报道柳桥峪村推广“家有喜事就栽树”的文明新风尚行动!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同时,村里对环境进行了整治,在坚持不大拆不大建的原则下,盘活闲置宅基,通过向村民租赁方式建设民宿区。
    加大了道路、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硬化了路面,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柳桥峪村民家家户户有存款,有小汽车、有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200元,增加到2023年的19000多元。
    柳桥峪村两委班子,求真务实,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抓住当前的乡村振兴机遇,开起新的征程。为活跃村民文化生活,硬化、亮化、美化了村中文化广场,一到晚上,大闺女、小媳妇在广场上跳舞,使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文化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4-27 19: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