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74|回复: 2

钢城地名故事(203)东当峪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4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东当峪村,西南是中当峪村,西北是木头山村,东是北官庄村。现有258户,758口人,耕地150亩。
  明朝洪武年间,朱姓迁此建村,起名朱全庄。后根据传说和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无路通过,又改名挡峪,后谐音为“当峪”。后因三村重名,该村居东,故名东当峪。
   传说,明洪武年间,这个小村庄远离都市,男耕女织,世外桃源。村里有个放牛的孩子,每天把牛赶到沟里,地肥水美,山风微抚,山鸟婉鸣,每天村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一副世外桃源,不知啥时候,有一只修炼千年的狐狸,看到了这里的风景好,就悄悄地在一片水草茂盛的河边住了下来,每天早晨狐狸就来到这眼泉边洗漱,对面的映山红散发出浓郁的香味随山风飘来,令狐仙陶醉留恋,不愿早点返回她修炼的住处…
   天气热了,狐仙变成美丽的少女,去清澈的溪水池洗澡,那个放牛的孩子,看到了好几次,可走到她跟前就没有了,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偷偷的钻到石头后面观看,因为狐仙对村子里的老百姓没有伤害,有时村民遇到困难还可以得到狐仙的帮助,所以狐仙在这里静静地修炼没人打扰,不知是哪位山神嫉妒狐仙,就悄悄地向玉皇大帝禀告,玉帝耳朵软,就派身边的金雕下凡捉拿狐仙,谁知这里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无路可寻,金雕无功自返。于是,人们根据传说,就叫档峪,后来演变成当峪。
  朱姓,源于朱襄氏,朱襄氏是炎帝系统中有影响的先帝之一,同时也是最早以朱名号,为朱姓中最为古老的一支。
    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和朱可浑氏在孝文帝在位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
   出自祁姓,源于尧帝嫡子丹朱之后。据氏书与正史记载,圣君帝尧子丹朱的后裔,分为数支。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以狸为氏,一支以傅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其始祖之名“朱”为氏,成为后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
《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源於嬴姓,出自遠古白帝少昊(暤)氏朱宣,屬於以先祖名號爲氏。
  在朱氏大家庭中,有一支源於少昊(暤)嬴摯。少昊(暤)姓嬴名摯,號朱宣,史稱朱宣氏。
   據諸多史書記載,朱宣氏本是華胥氏的兒子(一說少昊(暤)是黄帝兒子青陽的别號),後來成爲東夷鳳鳥部落的大酋長。最後少昊(暤)成爲中原華夏族部落聯盟的君主,被尊爲“五帝”之一。
   少昊(暤)朱宣是原始手工業和金屬制造業的創始人,也是原始樂器的發明者,還是一位天文測量學家。清朝姓氏學家張澍在《姓氏尋源》中記述:“朱氏遠矣,當從白帝朱宣爲氏也。”
  在朱宣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一支以先祖名號爲姓氏,稱朱氏,成爲朱氏家族中較古老的一支即嬴姓朱氏。但朱宣氏後裔的嬴姓朱氏,甚少見諸於姓氏書籍和譜牒家乘的記載,這有待進一步考證求實。
   中国姓氏的根源流布,与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而往往呈现出多个来源、汇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中国姓氏的根源流布,与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而往往呈现出多个来源、汇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迁徙分布,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朱姓,在台湾是个较有影响的姓氏。清康熙年间,台湾的农民起义首领朱一贵,是落籍台湾的朱氏中较有影响的一个。朱一贵,原福建省长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后,他迁居台湾台南县罗汉门夏率众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各地农民纷起回应。他率领义军,在诸罗的赤山取得大胜,人数发展到三十万,进而占领了全台湾。他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后在清政府渡海进攻下,作战失利,他被俘就义。从此,朱一贵在台湾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后裔朱术桂随郑经来台开垦。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屿、恒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垦的足迹。现今台湾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较多的县。
   东当峪村,自明代建村属东乡黄山保,民国初,属红埠岭乡;1941年,莱芜三县分制,东当峪村归属新甫县颜庄区;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制,东当峪村属颜庄区;1951年属当峪乡,1956年归澜头乡;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于颜庄办事处颜庄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东当峪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东当峪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东当峪村,建在一个向阳的山坡之上,一条山沟由东往西穿村而过,这条山沟附近就是东当峪村的旧村底子。站在村南大封山上的禁青碑前俯视东当峪村,村子恰似建在一个乌龟头上,乌龟头下有一条长600米东西走向的石河。1978年以前,河中泉水四季流淌,清澈见底。夏天时附近村民常在河旁的青石板上纳凉,或蹚河嬉戏,其乐无穷。
   近几年,天气大旱,清凉的泉水不再见,只有夏日雨水大作时,河水湍流,经沟里水库流入牟汶河。石河上有三座石桥供河南北村民来往。向阳桥的东面长着一棵千年槐,夏天村民多来树下乘凉畅谈。
   村里大封山(原名兴龙山),清朝光绪年间,为庆祝莱芜县令赐给的禁青碑而改名。意思是封山造林,禁止放牧,造福后代。光绪年间,红埠岭一带经常有人结伙来东当峪南山上伐树,东当峪村民 董曰全、王炳玉、王炳坡等,带领村民赶走了伐树人员,并到县政府告状。为伸张东当峪村民的正义之举,以示后人,罚伐木人铁索两挂,送给东当峪作为见证,县令赐石碑一块,安放在大封山上,碑文曰:“兴龙山为灵秀之山,禁止砍之伐,若有不遵,送官究责。”并刻有令印,1964年“四清”期间破四旧立四新把石碑被毁坏。
    向阳桥:坐落在村民李果实大门前。朱姓建村后,聘请莱城东关村的李先生设计命名,协助建造。竣工庆典仪式开始的时候,突然天空乌云滚滚,顿时雷电交加,洪水将桥冲垮,只剩下6块石头顶着两块长1.5米的石板。后来河上其它坚固的石桥都被冲垮过几次,但这半截石桥始终安然无恙。
   千年槐:唐朝时栽植,树腰围4.8米,树干高3.2米,树冠覆盖地面320平方米之多。由于距东当峪村李伟、李华、李仁、李章、李仙、李建六大家宅基较近,故属六大家所有。1980年卖给了兴隆庄李姓木匠。
    东当峪村虽处山区,但兴办文化教育事业较早。1931年村里办起私塾后改名民众学校,聘任李仁为教书先生,两年后中断。1957年在村西拆掉牛棚盖起四间教室、一间办公室,结束了出庄上学的历史。1984年6月由东、中、西三个当峪在村南建起了当峪联小(完全小学),容纳东、中、西当峪、木头山、邱家屋的学生。1997年西当峪村民张汉仁捐资修建了自来水塔,彻底解决了学校用水问题。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2000年钢城区人民政府审批该校为区级规范化学校。自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到2023年,村里考取了202名大学生。
    东当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鲜血,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抗日战争时期,王玉杰英勇牺牲,解放战争时期,李朴实、李天成为国捐躯。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莱芜战役间期,东当峪村民为部队推车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1948年土改,村里成立了农协会,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1950年东当峪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了变工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
   1960年至1962年东当峪村社员上山挖野菜,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东当峪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1965年东当峪大队党支部,发扬”一大二公”的革命精神,带领广大社员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治山治水,修建梯田,使水浇面积达到60%以上。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领域发生了变化,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东当峪大队的社员和全国一样,白天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大鸣大放。深掲猛批,除了写大字报,贴大字报外,还橫扫一切牛鬼蛇神。红卫兵还叫四类分子扫大街等。
   东当峪村,水贵如油,人畜用水要到澜头、柳桥峪、白马峪、西当峪等地去挑。如遇大旱,缺水胜过缺粮。为了解决社员吃水问题,1968年,在时任书记李顺实的带领下,全体社员齐上阵,建起了长20米、宽13米、深7米一个地下储水池,把夏天下雨的雨水储存起来,供牲畜用水和灌溉附近农田。
   1970年东当峪大队,遵照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伟大号召,发展农副业生产。社员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同时,东当峪大队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一打三反"运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打击现行反革命破坏,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的政治运动。统称为"一打三反"运动,是"斗、批、改的"一项重要措施。
   1973年大队带领社员挖大口井一眼,在村南修长100米、高7米的扬水站一座,修水渠500米,原想用于灌溉农田,由于水源有限,不能用。劳民伤财,大队办了个糊涂事,后来扬水站倒塌,水渠被毁。
   1974年东当峪大队开展了反潮流(反到退、反复辟,打倒帝修反,批判封资修)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政治上虽一度混乱,可粮食产量稳中增升。
   1979年开始,大队先后办起经销点、理发店、羊汤馆、弹花坊、磨面坊、馍馍坊、农副产品购销点、服装裁剪、机电焊接、屠宰点、水泥制品厂、空心砖厂(季节性家庭副业有粽子、元宵)等,集体经济的得到了长足发展。
   1980年东当峪成立了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1982年12月东当峪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女户苦不堪言,有的为了生儿子,逃到了山西 、河南、东北等地,有的民办教师不当,背井离乡去生孩子。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生一个孩子好”等。违背了自然规律,颠覆了老百姓的认知。特别是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使下一代,少生,不生、生不起孩子的结局。(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新婚夫妇在民政部门领了结婚证,村干部又收了回去,有的新婚妇女明天就生,今天拉去卫生医院强迫流产,家人和新婚夫妇都苦不堪言)。
   为让村民尽快富起来,1995年东当峪村民开山凿石,先后建起4个石子厂,带动了本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村民的经济支柱。
  1997年东当峪村落实“羊圈养,牛做槽”的指示,镇、村成立了逮羊队,一见放羊的就逮,逮住就上羊汤馆,畜牧业受到了冲击,村民意见很大,挫伤了村民的积极性。有的养殖户直接关闭(不干了),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损失。         
   1998年,村两委号召村民集资,在村东钻深井一眼,铺设管道进户,于1999年5月1日吃上自来水。2000年东当峪村又在村南山脚下建水池1座,铺设600米管道,使旱地成了水浇田,改变了村民的种植结构。
   2021年东当峪村,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亮化、绿化,环境进行了治理,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到位,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东当峪村家家户户有存款,有小汽车、有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的200元,增加到2023年的18000多元。
     东当峪村现有李、王、董、黄、段、尚、刘、冯、张9姓,李姓居多。族姓之间不分众寡、贫富,团结友善,和睦相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5-2 0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