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在台湾是个较有影响的姓氏。清康熙年间,台湾的农民起义首领朱一贵,是落籍台湾的朱氏中较有影响的一个。朱一贵,原福建省长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后,他迁居台湾台南县罗汉门夏率众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各地农民纷起回应。他率领义军,在诸罗的赤山取得大胜,人数发展到三十万,进而占领了全台湾。他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后在清政府渡海进攻下,作战失利,他被俘就义。从此,朱一贵在台湾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后裔朱术桂随郑经来台开垦。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屿、恒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垦的足迹。现今台湾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较多的县。
西当峪村,自明代建村属东乡黄山保,民国初,撤乡保,建区乡,1941年4月属于四区;1941年至1951年属颜庄区;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于颜庄办事处颜庄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西当峪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西当峪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西当峪村地势东高西低。村中崖上崖下各有一棵明代古槐,现仍枝繁叶茂。崖上的古槐高大挺拔,周长3.5米,高9米;崖下的古槐笔直,树冠呈伞状,树根外裸。
传说这两棵古槐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崖下的是夫,崖上的为妻。1908年崖上的古槐居然在树身的洞穴中生出了一棵子槐,母子相依为命,子槐在母亲的育儿袋中茁壮成长,成为村中一大奇观。500多年来,这两棵古槐,阅尽人间沧桑,倾听着数不尽的故事。
村西小溪东岸原有3个大的土墩,上面的柏树高大,形态各异,村民称它们是西当峪村的“福疙瘩”。可惜的在1964年“四清”运动中,南北两个土墩挖土造地了,现存中间土墩,也已千疮百孔,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西当峪村自古就十分重视教育,重视村民的文化生活,崇尚文明。解放前村中设立了私塾学校,教书先生是郑占元,为附近村庄培养了300多名学生;后来由他的学生郑建璇,字子恒,任教到1949年。如今七八十岁的老者,大都是他们的学生,最有名的是:郑建栋、李学杰。解放后三个当峪创立了当峪初级小学,驻地在中当峪村,由郑维新、闫振辉等教书授业。1970年在西当峪村建立了当峪联办初中,为周围村庄培养众多读书人。1986年合班并入现在的颜庄二中。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西当峪村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有160多名。第一个大学生是张汉立,原任胜利油田某医院副院长;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是靳启华,原任泰安市泰山中学副校长;第一个双硕士是郑淑琴在新加坡工作。
西当峪村莱芜梆子业余剧团成立于1938年,由老艺人李学孝、郑建文、张京臣等发起。起初缺少行头道具,只是演出一些简单的剧目。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业余剧团不断壮大,在莱芜县梆子剧团著名演职员亓京光、郑建常、曹学泰等人的指导下,剧团日趋规范,先后学会了40多出剧目,培养了200多名业余演员。每逢过年过节村中总要唱几天大戏。每场戏观众达上千人,热闹非凡,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第三代演职员共有42名,在团长郑维花、郑春花的领导下,利用农闲时间,精心排练,除公演传统剧目外,还自编自演了一些新戏。每年春节期间,剧团不仅在本村演出,还到附近村庄巡回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1958年西当峪业余剧团进济参加山东省地方戏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此外,多次在市区县汇演获奖。剧团的拿手剧目有《麒麟山》《平杨池》《反云南》《斩黄盖》,现代戏有《红嫂》《三世仇》《送猪记》《买鸡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