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88|回复: 3

钢城地名故事(198)东南峪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6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东南峪村,北靠柳桥峪村,东与桑梓峪一山相隔,西与孙家庄村一山相隔,村中有—条小河北流入牟汶河。该村盛产花椒、柿子、山楂。206户,632口人,总面积5000亩,其中耕地面积449亩。
    据说吴氏是从柳条峪搬来的,吴氏在柳条峪村上无片瓦,下无针扎之地,家景十分寒酸,于是,拖儿带女来到这里,因此处柳桥峪东南的山峪中,故名为东南峪。
    东南峪村还有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清末时期,人们经常遭受到光棍的祸害,村民无法正常生活。为防光棍的入侵,东南峪、孙家庄、柳桥峪村的三村村民,捐资出力,在山顶凿石建房屋,筑围墙,修成坚固的山寨。乱时村民避居于此,以防光棍的祸害。
   山寨南门地势险要,顶上筑有两座炮楼以便防守,山顶中间有15米的深水井,水量很小,不能满足需要。后来人们想掘深增加水量,结果水自然消失。
    有一次光棍侵犯时,人们只好趁夜晚到山下村里偷偷担水饮用。光棍了解到山寨缺水,围困了七天七夜。正当人们粮尽水绝之时,一夜之间,满山生长出嫩绿的韭菜。村民以韭菜为饭食,才得以生存,于是人们就把山寨称为“韭菜顾”,后改为“韭菜崮”。
    吴姓,中华姓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发源于江苏无锡。 古代吴姓郡望分布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濮阳郡(今河南濮阳市),延陵郡(今江苏常州)。
    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近代,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现代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
   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780万人,排名第9位。
   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勇敢剽悍,善于狩猎,首领叫吴权,是炎帝的大臣。吴部落在姜水(今陕西陇县陇山东)活动,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吴山。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
    岭南吴霸家族,吴霸字子公,西汉末年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人,据后世研究者推测,吴霸先世是吴亡后迁到越国的吴人又随越人南迁的一支。清代《广东通志》记述了吴霸的生平。吴霸年轻时非常强壮,就任地方军官。他曾带兵驻扎浈阳(今广东省英德县),并施行军屯,招揽流民开垦荒地,后人为纪念他的开发之功,将他曾驻守的山命名为吴山。后来吴霸又升广郁(今广东巴马、凌云县一带)都尉,负责监视夜郎国。他的族人希望借助其势力迁居广郁肥沃之地。被吴霸以扰民为由制止。吴霸此举深为当地百姓敬佩。汉昭帝时吴霸又升任牂牁太守,牂牁郡大约在今贵州省西部。《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楼主| 发表于 2024-2-26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广东潮州府潮阳县贺陇乡吴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后裔在吴国灭亡后,随战乱不断迁徙而来。至唐代,应募垦殖铜盂,始定居下来。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
   另据史料记载,入闽始祖祭公字孝先,为太伯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时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起义,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称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粤始祖吉甫公,为宣公五世孙,宣公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
   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22年版)记载,廷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因为这次犯事,至使语溪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
   大难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吴德昭,留居石门洲钱祖居;次子吴德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吴德辉,赘居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分居马头村;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
     海盐吴氏一派,以吴馨为一世始祖。据《海盐吴氏宗谱》记载:海盐吴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在石门语溪洲钱。吴馨生子吴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岁贡生,即秀才,当明朝末年,为避兵灾战乱,他将家室迁居海盐冈图画桥,成为海盐吴氏的始迁祖。
   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后世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嘉年间,始繁衍成吴氏著存堂一族。
    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省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山东青州府吴氏是明朝江阴侯吴良次子寿安后裔,1379年受朱元璋派遣移居青州府为女婿齐王修建宫室,二年后病故青州府,故成为此支吴氏始祖。
   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东南峪村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教育,崇尚文明。解放后,村里的小学有五个教学班。由于学生数减少,1984年合于柳桥峪联小。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该村考取大学生180人。吴荣超与杨子云均考取研究生。
 楼主| 发表于 2024-2-26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民国初到1941年4月属于四区;1941年至1951年数字番号改为以地名命名属颜庄区;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于颜庄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东南峪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东南峪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东南峪村有着革命光荣传统。在抗日战争中,村民积极报名参军,勇于参战杀敌。1948年淮海战役中,村民吕瑞汉报名参军,在战场上顽强战斗,壮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吕士功1944年参军,积极参战,在战斗中机智勇敢,战绩卓著,被授予全国一级战斗英雄;转业后任安徽省安庆市发电厂党委书记,在领导电厂的工作中,又做出了新的贡献,连续两次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吴恒生为二等残废军人;吴兆俊、吴丰俭、吕瑞德、吕士若、孙士忠为三等残废军人。他们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非凡的业绩。
   莱芜战役期间,埠东村民积极为子弟兵抬担架、运给养,妇女做军鞋军袜,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全村人全力以赴支援莱芜战役。1948年土改,村里成立了农协会,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东南峪村新中国建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3年东南峪村成立初级社,1955年与柳桥峪、孙家庄成立联社,吴丰行任书记,实行按劳分配。1958年加入了人民公社。1960年至1962年东南峪大队的社员挖野菜吃,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东南峪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1965年东南峪大队带领广大社员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使水浇面积达到40%以上。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领域发生了变化,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东南峪大队的社员和全国一样,白天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大鸣大放。深掲猛批,除了写大字报,贴大字报外,还橫扫一切牛鬼蛇神。红卫兵还叫四类分子扫大街等。
  1970年东南峪大队,遵照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号召,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社员生活大幅度提高。同时,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一打三反"运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展的打击现行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的政治运动。以上统称为"一打三反"运动,是深入"斗、批、改的"一项重要措施。
    1974年东南峪大队开展了反潮流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当年粮食产量稳中增升。
   1977年前,东南峪村道路狭窄,机动车辆根本进不了村。村干部本着“要想富,先修路”的原则,于1977年带领村民改道拓宽路基,拖拉机、小型汽车能通达村内。      
   1980年东南峪成立了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1982年12月东南峪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女户苦不堪言,有的为了生儿子,逃到了山西 、河南、东北等地,有的民办教师不当,背井离乡去生孩子。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生一个孩子好”等。违背了自然规律,颠覆了老百姓的认知。特别是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使下一代,少生,不生、生不起孩子的结局。
   1983年东南峪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政策,激发了村民的劳动积极性。人们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全村都达到吃粮自足的水平。但人们并不满足取得的成绩,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大力植树造林,发展多种经济树木。全村平均每户植花椒树50余棵,山楂树30余棵。从此,村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改变了山村的贫穷落后面貌。
    1984年架线通电,村民从此抛弃了煤油灯,用上了通明的电灯。当年有两户人家立即买上了电视机。电视机户越来越多。通过这一先进的媒体,村民们开阔了视野,接收了新的信息,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奔小康的干劲。村民经济收入猛增,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草房逐渐换成了瓦房。

    1990年东南峪村又一次将道路拓宽,从此大小汽车均能进出自如。
    1993年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下,打两眼深井,修建水池两个,解决了村民吃水浇地问题。1999年在村支书吴恒高带领下,发动村民集资、出力,为另一眼深井配套,建水池,安装了自来水管道。从此,家家户户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同时增加灌溉面积200亩。村民过上了吃饭不用愁、吃水不出门的自在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24-2-26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2002年,在吕士东书记和村委同志的带领下,全村人民积极出资出力修筑公路,把从柳桥峪村到东南峪村1600米的土路硬化为水泥路面,从此告别了泥泞路。道路通百业兴,村里经济发展快了,如今村里有了出租车户、各种作坊。道路的畅通方便了人民,搞活了经济。
   2002年8月7日,东南峪通上了客车。在这之前,进出村庄的只有一条曲折难行的小路,遇阴雨天,泥泞不堪,连拖拉机都开不进村。东南峪村民世世代代都梦想着能修一条像样的路,盼望着能像其它村那样一出门就坐上客车。
   2003年5月,筹资16.2万余元,在钢城区民政局等部门及颜庄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两委干部带领群众大干两个多月,用自己的双手铺平了通向美好生活的路。在劳动队伍中,年长的70多岁,年少的才12岁,整个工程用去了 3200吨水泥、1300方石子和1100多方沙子,修成了一条长1600米、宽4.5米的水泥路。
    2010东南峪村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养殖业成为东南峪两大支柱产业。现在的东南峪村的村民,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200元,到2023年增加到19000多元。
   特别是归了济南市后,东南峪村的村民发展经济劲头更大,村两委班子,思路开阔,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升道德素质,引导村民发展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1-23 04: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