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57|回复: 1

钢城地名故事(193)疃里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7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疃里村,西靠颜庄村,南接石家岭村(旧村),东与里辛村为邻,北与潘家庄村相望。村南有一小河,属牟汶河支流,河对岸是九顶黄羊山,村西有磁(窑)莱(芜)铁路,距颜庄火车站仅2公里;村北有韩(旺)莱(芜)公路,交通便利。全村380户,1100口人,耕地900亩。
    据《魏氏谱》记载,明朝中叶,屈、邓、寇、贾、侯、程、宋七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村碑载,因址呈凹形,相传为黄羊践踏而成,故名疃里。自明朝中叶开始,七姓人在此建村生活,逐渐发展,现在已有魏、吴、李、柴、赵、吕、任等18姓。其中魏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50%以上。老七姓中,只有屈、程、宋三姓繁衍至今。
   相传,疃里村村南有个“娘娘洞”(现已拆,莱钢50顿电炉占),听村里老人说,洞里曾供奉着王母娘娘。“八仙”之一韩湘子,就是从这里成仙的。话说,当年韩湘子母亲病逝,韩湘子哭不成声、悲痛欲绝,王母娘娘觉得韩湘子是个很孝顺的孩子,决定化作他的姨母去考验他一番。
   一天,突然有人告诉韩湘子他还有一个姨母,现在病重,要他去黄羊山采药去救姨母,韩湘子便前去采药,并把药材亲自送到姨母家。王母娘娘深受感动,见韩湘子已修成正果,便在其眼前画出一座独木桥通往天宫,点化韩湘子成仙。
   而“姨母家”便是传说中王母娘娘考验韩湘子时所居住的疃里村南“娘娘洞”,想必这里属风水宝地、上风上水,连王母娘娘下凡教化众人都选择在这儿驻足。
   疃里村古建筑众多,有观音堂堂、古楼、魏氏老屋、古街等。
   观音堂:坐北朝南,是一处独立的院子,门口一对石狮子,红墙黑瓦,有明显修缮过的痕迹。观音堂占地半亩,建有白色围墙,大门朝南,大门两侧地面安放着一对小石狮子。走进观音堂的大门,迎面是一面影壁墙,影壁墙上写有一个“佛”字,影壁墙背面是韦陀殿,与韦陀殿相对的是普渡殿。普渡殿为四梁八柱,硬山顶,砖瓦结构,殿内飞檐斗拱,画梁雕栋,甚是壮观,大殿内供奉着观音等7位神像,所雕塑的神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四周墙壁上画着除恶扬善,行善积德的各种神话人物画像。 普渡殿的正脊南面雕有龙和太阳,背面雕有凤和月亮,戗脊上装饰有吻兽。
    观音堂院子的东西两侧,立有多块石碑。有些石碑上的碑文已无法辨认,有些石碑为近期所立,内容为“重修观音堂碑记”、“功德碑”等,分别记录了疃里村2015年重修观音堂及捐款情况。观音堂记载最早的一块石碑是“口口口帝庙立五圣堂碑记”,该碑立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现保存在观音堂内。除此之外, 立于乾隆3年(1738) 、嘉庆19年(1814年)、民国三年(1914年)的石碑也相继被发现,均保存在观音堂内。
    观音堂大约建于明代,观音堂饱经沧桑、古朴典雅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见证着它曾经的辉煌和悠久的历史。经过几百年数次重建、维修才得以保留下来。观音堂在周围方圆几十里内是唯一的观音堂,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所供奉神像的规模上,是一座最有知名度的观音堂。每年的农历2月19为庙会,会期一般为2—3天,庙会期间,周围四邻八乡都来参加,求神拜佛祈求平安。庙会上,有唱戏的、踩高跷的、打花棍的、玩杂耍的、做买卖的等等,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其规模不压于现在的山会、庙会。观音堂内一年四季钟声绕耳,香炉圣火袅袅,菩萨有求必应,因非常灵验而闻名。    在大殿的东南角原有一钟楼,结构为2层,高有6 米用青石条砌成,结构严谨做工精细,从石砌台阶登上钟楼,钟楼上挂一口用铁铸造的大钟,用木棍一撞声音浑厚,余音悠长,四邻八乡都能听得到,后来村里用此钟来下通知,一敲钟村民便知道有什么事情发生,常用于集合开会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遭到严重破坏,神像钟楼被拆除,整个观音堂面目全非,从此村民失去了心灵慰藉和情感寄托。后来曾在此设立中小学校、代销点、磨房等,1994年由于屋顶年久失修将要面临倒塌,对屋面重新进行了加固维修,后来村卫生室在此使用近二十年。2015年,由于观音堂内杂草丛生,垃圾满地,院墙倒塌,屋顶损害严重,两根柱子下面的石刻莲花座被人夜间盗取,为了不让代表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消失,村里成立观音堂重修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保护维修。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古 楼 ,乃魏氏酒坊看门楼,始建于1929年。民国时期,知名人士魏秀甫(原名魏继俊)与其弟魏继木合资所建, 此楼整体建筑为里生外熟和砖石结构,分上下两层,青小瓦楼面,顶端挑脊。底层开设一向东门口,左右各安一木棂窗实木楼板。
  此楼奇特之处在于二层东西墙各开两窗,南墙也有一窗,其用途多用于观望外景,同时还可用于防御匪患。此楼自建成至今,已有九十年的历史,其间只进行过几次简单维修,并未进行大规模翻修。时至今日基本完好无损,可见其建筑工程与设计既合理又严谨。
   2018年11月,疃里村两委为保护这蕴含悠悠古韵的建筑,留下永久的村庄记忆,由莱芜文化局投资对古楼进行较大规模翻修。
    魏氏老屋 ,观音堂西墙外坐落着魏氏老屋,魏氏老屋建于民国初年,最初为四合院结构,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后来失修坍塌,如今只剩下了东、西两屋。老屋乃魏氏十六氏杭吉所建,后有十九氏绍谦所分居。
    2010年旧村改造拆迁时,经上级主管部门及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将东西两屋保留原貌,房屋所有权现已归村集体所有。考虑到两屋与观音庙为邻,是庙宇周边的最佳衬托,可使整个环境更加和谐自然,还有就是两屋乃民居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可供后人观瞻,以便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及风土民情。
    另外,在古楼以西60米处还有一条石铺的古石街,早在张民南门外的院墙上立有一石碑,据碑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长118厘米, 宽68厘米,额题“万古流芳”, 碑记内容已没法辨认。2009年旧村改造时院墙拆除,将石碑保留在观音堂院内,古石街也已被座座高楼代替,成为历史。
  古石街是旧村中最直的一条南北大街,也称为通天街。称它为“通天街”,是因为它十分的直,可以一眼从南能看到北,并且南低北高,由南向北步步登高。沿途居住着张、魏、宋、亓、谭、李七姓11户人家。南北长300余米,宽2米,高差在8米左右,它全是用方正石条铺成,结构严谨,游顶错缝,光滑平整,做工讲究。
   它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淋石街保存完好,经过几百年来往行人的踩踏,路的中心呈现出明显自然形成的凹面,路的中间有明显的独轮车压过的凹槽痕迹,整条路面明亮光滑,冬天在上面行走很容易被滑到,年长者一般不敢从此路上行走。古石街见证了祖祖辈辈疃里人和睦相处的理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劳聪明的智慧,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疃里村从明代中叶建村即隶属于莱芜县东乡黄山保;清代基本沿用明制;民国初年,撤乡保制,建区乡制。民国初到1941年4月属于四区;1941年至1951年数字番号改为以地名命名属颜庄区;1958年3月至同年10月属颜庄乡;1958年10月至1984年4月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于颜庄镇(小乡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颜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颜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疃里村为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2020年6月30日撤颜庄镇设颜庄街道办事处,疃里村为济南市颜庄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疃里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村民积极参战,支援前方。村里先后有50多人参军,并颇有功绩。村民魏继汉于1940年参军,屡建战功,后任某部师长。村民吴钦荣在淮海战役中任某部八班班长,奋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被追认为烈士;村民屈士孝在朝鲜战役中英勇无畏,时任师司令部参谋。
   另外,还有多名参军战士荣立了战功。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村民积极支前,涌现出了大批支前模范,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做军鞋,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勤劳善良的疃里人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着。
   1950年疃里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了变工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加入了人民公社。1960年至1962年疃里村社员上山挖野菜,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考验。大队组织社员在村北“花姑哨”(地方名)处打井挖煤,换回了食品和物资。
    1964年疃里大队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了种植面积。
   为了让社员过上日子,1965年疃里大队带领广大社员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使水浇面积达到60%以上。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白天社员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1970年疃里大队,遵照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号召,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社员生活大幅度提高。
    1974年疃里大队开展了反潮流和批林批孔活动,政治运动达到了高潮!墙上到处都是林秃子和孔老二的漫画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文字,当年粮食产量稳中增升。
    1975年农业学大寨,大队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抓革命促生产,村民昼夜奋战,移河造地,兴修水利。先是在大队河南沙滩造地100余亩,后又在大队河北造地200亩,随后又垒河堰2000余米,挖大口井一眼,并配套抽水机器,使东洼300多亩耕地变成了水浇田。但缺水问题仍是制约本大队经济发展。社员除了东洼一片耕地可一年两收(玉米、小麦)外,其它均以种地瓜为主,一年一收。因十年九旱,庄稼往往歉收。
   随着几眼大口井枯竭,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直到1979年,大队投资50万元,重修了2000米河堰,并垒拦河坝两座,不但杜绝了水患,而且还起到了蓄水作用。
  “文革”期间,该村文艺活动非常活跃,吹、拉、弹、唱,表演的现代戏《再教育》,剧情曲折,道具逼真,演员众多。情景感人,一时轰动四方,常与兄弟单位的文艺团体交流汇演。后文艺队解散,但文体活动仍十分活跃。
    1980年疃里成立了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1982年12月疃里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生女户苦不堪言,有的为了生儿子,逃到了山西 、河南、东北等地,有的民办教师不当,背井离乡去生孩子。墙上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生一个孩子好”等。违背了自然规律,颠覆了老百姓的认知。特别是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使下一代,少生,不生、生不起孩子的结局。
   1992年村里依托莱钢50号电炉、鲁顺公司、煤炭砖厂,新上了割铁队、建筑公司、石料厂、运输队等企业,集体资产达100多万元,并安排100多名剩余劳力。另外,一批养殖专业户、石料加工户、购销户、种植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1998年在驻地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0万元,经过全体干部群众一个月的共同努力,在村南小河上建起了一座长50米、宽8.5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大大方便了群众生产和生活,同时,也为莱钢及驻地企业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桥被命名为“连心桥”,并立碑纪念。
   疃里人解放思想,大胆尝试,1999年在村北建起了占地600多亩的民营经济园。村里提供水、电,并修通了道路,同时制定了优惠的入园政策,提供了最好的服务,吸引外地客商米此投资办厂。已有方圆制管有限公司、远征堆焊机械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开工建设。为鼓励发展个体业户,村里还在韩莱路两侧规划了商居楼区,已有41户村民投资兴建了2400平方米的楼房,并投入使用,成为疃里村一道新的经济景观。
  2010年以来,疃里村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村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由生产队时的200元增长到2023年的19000元。村里对老弱病残给以照顾。村民安装了 闭路电视,通了自来水,购买了高档家具,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疃里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走在了街道、区、市的前列,受到了各级领导的称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4-30 16: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