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村属沂蒙革命老区,村民富有大无畏和抗争的英雄气概,朴实勤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民国年间,匪患四起,官庄人成立“红旗会”,站岗、放哨,抗击土匪骚扰、抢劫,保卫家园。
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黄庄一带建立根据地,成立了党的组织。安瑞珍1938年入党,于同年在官庄发展刘汉清、刘汉帮、刘汉林、刘汉明、赵炳山、张子杨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秘密开展工作。1939年官庄村成立了官庄党支部,成为当时的革命堡垒村。
1940年10月,黄庄区(蒙阴县七区)。民主政府在官庄村成立,坚定了黄庄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了黄庄抗日救国运动的开展。
黄庄区(七区)抗日民主政府在官庄成立后,村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村中刘超、张秀茂、张秀树、刘汉清、刘汉明、刘汉臣等40余人参加抗日武装,12人为国捐躯,英勇牺牲。
张秀树,在抗日战争中光荣负伤,弹片在大腿部50余载,直到病逝,火化时从骨灰中找出,至今仍存。村中党员中有刘汉清、刘志节、刘汉登等先后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学习。刘汉清毕业回家探亲时,被汉奸杀害,壮烈牺牲。1941年至1942年春任蒙阴县公安局局长的刘汉明,对敌斗争英勇顽强,1947年6月在家养病时,被汉奸董钦让、寨子还乡团曹子谦捕去,杀害于蒙阴大沙河。1944年八路军纺织厂第三分厂驻进官庄,不幸的是1945年一场大火,使军民财产损失惨重。
莱芜战役间期,官庄村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1947年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村成立了农协会。组织佃户们,打土豪,分田地,烧地契,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1953年官庄村成立变工组,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两个,名曰东胜社、西胜社,1956年两社合一,取名光明社,由张子松任党支部书记兼社长,全村人全部入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开始治山治水。同年,在村东修小型水库一座,灌溉面积为80余亩,从此有了水浇地。1960年至1962年,社员吃野菜、树皮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大队里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种植面积。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白天社员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尽管贫困(医治战争创伤)每家姊妹们、弟兄们大都好几个,举国上下,过紧日子,即不欠内债,也不欠外债,努力缩小三大差别。“男的结婚保了险,女的结婚脱了产”,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年轻人不背房贷、车贷,一到过年,各家各户,邻里百舍,其乐融融。
1969年官庄人以”让河改道,叫水让路”的英雄气概,砌堰垒堤,改河道3000余米,扩大耕地面积200余亩,并在村东建起了石拱桥,共有三孔,长22米,宽3米,在当时为黄庄第一大石拱桥。
1972年官庄大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人民战争的办法,整地深翻,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
1977年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大队在冷泉沟建小型水库一座,设计总库容量为350万立方米,建灌渠1200米,扩大灌溉面积200亩。随后大队进行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现了‘’四山花椒南洞桑、腊山老沟苹果香的造林”规划。
为了壮大集体经济,1979年官庄大队办起了染坊、油坊、铁匠、木匠作坊,建起了砖瓦厂,建筑队等村办企业。值得骄傲的是官庄村建筑业,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莱钢周围颇有名气,80%的青壮年从事建筑业,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
为扩大水浇面积。1992年村钻深井一眼,每小时上水70立方米;修水渠200多米,扩大灌溉面积100余亩。
改革开放后,官庄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经济型发展,建起塑料温室大棚4个,种上了蔬菜。年收入12万元以上,2001年又建起养鸡大棚80余座,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被黄庄镇确定为新世纪青年农民工程示范基地。
2000年村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依据本村石灰岩储量大、质量好、易开采、交通方便、靠近莱钢的优势,建起了3处采石厂。使昔日的臭青石,今日变成了流淌的黄金。
2001年春,村里在东岭开发山地586亩;新修村东通往腊山的公路10多公里,方便了村民的运输;同事,新建3万立方的塘坝一座,修筑灌渠700多米,建70多立方的水池两个,扩大了灌溉面积。
2002年夏,共产党员刘汉成为了村民吃上自来水,主动捐资2000元,充分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
随着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官庄涌现出了大批的经济能人。2022年仅官庄个体户达100多。在生活上,官庄村民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到2023年,95%的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99%的家庭用上了冰箱等高档家用电器;100%家家庭有了小汽车。村民年收入都在19000多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