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28|回复: 1

钢城地名故事(183)黄花峪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3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4-2-3 10:19 编辑

    黄花峪村,北靠巍巍历山,南偎霞峰河,东连霞峰村,西与沙岭子村相接,依山傍水,美丽富饶。52户,156口人,耕地110亩。
    相传,在清雍正年间,刘姓从北孝义村迁此。当时,天气大旱,颗粒无收,刘姓在北孝义过不下去,一家老小乞讨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景色秀丽,能住人生存,就定居下来。建村时因村四周山梁盛开黄色野花(野金针花),故名黄花峪。
    又传说,清朝雍正皇帝路过此地,看到这里土地肥沃,四周山梁盛开黄花,风光非常宜人,皇帝定名为黄花峪。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中华刘姓始祖苑。
    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
   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据史书记载,民国初年黄花峪村属蒙阴县黄庄东王庄乡辖;1958年属黄庄人民公社;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黄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黄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2001年1月黄庄镇改为汶源街道。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黄花峪村为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黄花峪村在解放前与沙岭子村、茄子峪村合为一村。3个自然村一个支部,刘加志和刘训功都是党支部成员。他们带动村民搞土改,帮助无劳力户搞好农业生产,使村里的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
    解放后,黄花峪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2年抗美援朝时,刘加宝在朝鲜战场英勇作战,曾荣获多次嘉奖;志愿军归国后任某部营营长。

 楼主| 发表于 2024-2-3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1952年秋,黄花峪村成立了两个互助组,分别由刘加志和刘训功领导。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在刘加宝的带领下,土地入社,组建生产队。1960年至1962年,社员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大队里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种植面积。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白天社员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尽管贫困(医治战争创伤)每家姊妹们、弟兄们大都好几个,举国上下,过紧日子,即不欠内债,也不欠外债,努力缩小三大差别。“男的结婚保了险,女的结婚脱了产”,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年轻人不背房贷、车贷,一到过年,各家各户,邻里百舍,其乐融融。
   1972年黄花峪大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人民战争的办法,整地深翻,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在北山和东山整树穴2000余个,栽植了槐树和柏树。当时黄花峪耕种的农作物,主要是地瓜、花生等。1973年霞峰水库的水从该村经过,村里平整土地,又造水浇田80余亩,从此,玉米、小麦成了该村主要农作物,1974年后,该村逐步引进以黄金桃为主的桃、苹果、杏和樱桃,从此,大面积栽培经济树,并逐步形成规模。
 黄花峪村境内,生物资源较丰富。除人工饲养的动物和人工栽培的植物之外,野生的动植物有野兔、黄鼬、狐狸、獾等。鸟类有喜鹊、斑鸠、布谷鸟、**、山雀、乌鸦、老鹰等。野生植物有山葡萄、白蜡、野柿子、迎春花,最多的数野金针。可作药物的有黄芩、黄芪、远志、丹参、沙参、栝蒌、半夏、何首乌等。
 1976年在村北修起一座蓄水池,开山泉多处,全村吃上了自来水,这在黄庄镇也属首例。1978年秋天,村里架上了电,从此村民再不用煤油灯照明了。
   1996年在村前河边打一眼深水井,把水引到山上的大水池里,既解决了人畜用水问题,又灌溉了村中的百亩果园。
   改革开放后,村民刘春祥,从安徽购进茶叶,推销至全镇各代销点,成为该村第一个个体经商户。1999年两委带领村民修了一条长1500米的环山路,并拓宽了一条通往村前柏油路的沙土路。由于道路畅通,果品能及时外运,卖上好价钱,增加了果农收入。
 2000年产业结构调整后,该村逐步形成了以经济树为主的林果带,以大樱桃、杏、桃为支柱产业,产品有乌克兰、红合包、凯特杏、麦黄杏,栽植面积占耕地的80%。所产水果主要销往青岛和福建。
   大樱桃产量逐年提高,栽植面积占耕地15%左右,由于本品种成熟早,个大、味甜,很受欢迎。现在,黄花峪村家家户户有小汽车,有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200元,2023年增加到18000多元。
   特别是归了济南市后,黄花峪村民发展经济劲头更大,两委班子,思路开阔,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升道德素质,引导居民发展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6-13 15: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