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桥村,坐落在牟汶河源头之一的省级森林公园棋山脚下,莱韩公路、草仙公路在此交汇。仙人桥村北邻幸福村,东隔牟汶河与下历山村、柿子峪村接壤,西依棋山,南接黄庄二村。170户,492口人,耕地507亩,山滩150亩。 碑文记载,齐姓建村,先祖从河北枣强县迁居济南历城小埠,始祖讳成友自清中叶(乾隆年间)居住此地。据说这里有人、有桥、有仙人,后形成村落。取名仙人桥。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更名齐家岭,后复称仙人桥。(史载:民国初期到1960年仙人桥和幸福村为一个行政村)。 仙人桥村的由来,还有一个神话故事。传说清乾隆年间,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村前仅一条小溪,天旱时无水,人们要到几十里外去取水饮用。 村里有一个叫齐姑娘立志要找到水源,解救大家。到哪里找呢?经过土地公公的指点,她爬山过岭,吃了千般苦,走过九十九座大山终于爬过一个大石洞口,找见了清泉。 “好多的水呀,怎样才能把水引到村里,救 救 乡 亲 们呢?”她十分焦急,这时洞里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你要把水引进村庄,快回去织九百九十丈白布,把这头放在这个洞里,另一头牵到你的村里,洞里的水才沿着白布流去”。 齐姑娘回到家后,废寝忘食的织啊,织啊,终于织够了白布。遵照洞神爷爷的嘱咐,乡亲们帮助齐姑娘牵进了洞口。刹时,这条白布变成一股翻腾滚滚的河水流到村边。从此,清清润泽沃土,人们不再担心旱灾的威胁。后为行人方便,便修起了漫水石桥,这里有仙,有桥,人们把村定名为仙人桥。 仙人桥村,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文化教育,崇尚礼仪道德,以文育人。1924年成立了私塾学校,刘子云、李奉帝先后任教书先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办学时断时续。1950年正式建立学校,宋工作、张汝清等都在此做过教师。1983年重修校舍,黑屋子、土台子变成了瓦房。1995年合班并校于历山联小。尊师重教的风尚,促进了村民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1959年齐庆录、齐祯祥考入沂源师范;刘庆兰考入青岛海洋学院(现在的山东海洋学院),是村中的第一个大学生。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先后考取大专以上学生135人。 齐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7位。齐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中国东北三省和河北、河南为多,上述五省之齐姓人口约占全国齐姓总人口的62%。全国齐姓总人口为172.3万人,排名123位,人口较多。 源于姜姓,出自周朝功臣姜太公子牙的封地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齐氏家族发源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齐国改君姓后,姜姓王族后裔子孙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以怀故时拥国之辉煌和失国之凄惨,称齐氏、钭氏等。齐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为得姓始祖。 部分齐姓源起周代的齐国。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被迫承认田和为齐侯。至此,齐国姜姓的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因田氏代齐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属于一种和平演变,故齐姓子孙大多仍留居齐国。 春秋后期,有史料表明,齐姓开始向河南、河北等地播迁。秦汉之际,齐姓在北方的分布之地更多,并在高阳郡、中山郡、汝南郡等地形成大的聚落,后经繁衍,逐渐形成了齐姓高阳郡望、中山郡望、汝南郡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阀纷争,夷族入侵,中原一带,十室九空,因高阳、中山二郡远离中原,而汝南郡地处中原腹地,汝南齐姓跟中原其他姓氏一样饱受战争之乱,无奈只得举族逃难。此际到唐初,汝南齐姓几遭灭顶之灾,迁徙于南方势在必行,本渴望战争一结束,即回归故里,无奈战火连绵,和平之境遥遥无期,只得安家定居,子孙留籍异乡。 唐代,由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高阳、中山二郡的齐姓繁衍的尤为昌盛,可谓枝繁叶茂,高官不断。而前期播迁到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齐姓也发展起来。宋元之际,由于赵构偏安江南,齐姓在南方分布更广,而北方之齐姓在外族统治后,反而战争较少,故此际北方齐姓依旧繁衍的很盛。明初,山西齐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明清之际,有少数齐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清乾隆以后,河北、河南、山东之齐姓闯关东者甚众。如今,齐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东北三省和河北、河南为多,上述五省之齐姓约占全国汉族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仙人桥村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齐加乾任八路军某部营长,在淮海战役中牺牲;齐加田历任八路军团长、政委,后调任到师部任组织干事,1948年9月济南战役牺牲;还有抗美援朝的齐庆吉、齐庆政、齐福祥,现都已离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