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87|回复: 2

钢城地名故事(177)尚家峪村(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3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尚家峪村,西临八大庄水库,北面东面沂源县龙子峪相邻,是两地的分水岭交岭。89户,268口人,194亩耕地,360亩山滩。
     据村碑记载:清乾隆八年(1743年)尚姓建村。因址在山峪中,冠以姓氏,故名尚家峪。全村有5姓,以尚、杨二姓为多数。自1949年建国到1960年春,尚家峪村同八大庄、李家峪3个自然村是一个行政村(大队)。1960年春解体,各自成为行政大队。
   传说杨龙、杨虎兄弟二人,自幼好武逞强,因距草仙路不远,便以打劫官商为业。有一次抢到官府银子甚多,藏到了八大庄附近的空坟里,被尚丁发现,尚就用这些银子买了这个村的不少良田。银子流通使用后,官府发现银子上标记是国库用银。于是,就立案调查,追溯到尚的头上,尚当然受到了查处,有传说他被砍了头。
     杨氏兄弟在棋山一带,是有名的“大盗”,杨被查出后当然也少不了被缉拿,但他们远走高飞不知去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官军一怒之下,将杨氏九族抄杀,村庄烧光,于是杨家被消灭,只剩了杨家一名。新社会一人犯法一人受,封建社会株连九族,可恨!
   尚姓是中国姓氏之一,位列中国百家姓第319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后裔,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所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被封于齐,是为齐太公。太公在周朝为太师,故又称太师尚父,简称为师尚父或尚父。他的后代子孙便以他名字为姓,称为尚姓。
   尚父。即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因其祖上伯夷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故又名吕尚,为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礼聘为辅助大臣。武王伐商时,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原齐国王族有一支以其字名为氏,称尚姓。他们尊尚父为其得姓始祖。
   尚姓源起周代的齐国。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被迫承认田和为齐侯。至此,齐国姜姓的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因田氏代齐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属于一种和平演变,故尚姓大多仍留居齐国。尽管尚姓得姓很早,但在以后的发展中一直云山雾罩,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先秦两汉是如此,魏晋南北朝也是如此,尚姓散见于史册,而且鲜少,很难让人窥探其庐山真面目。
    唐时,尚姓名人有官任礼部尚书兼侍御史的濮阳人尚衡,以及卫州汲(今河南汲县)人尚献甫,还有唐末的农民起义首领尚君长、尚让兄弟(从其二人经历来看,应为河南或山东两省间人)。此际,尚姓一方面表现优异,另一方面加入了由宇文氏改尚姓的生力军,使得整个尚姓家族自此庞大茁壮不少。《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讲尚姓望出京兆、清河、上党、汲郡。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这说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尚姓家族曾昌盛于今陕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长治、河南汲县、山东泰安、肥城一带。
    五代闽国王王曦有宠爱尚妃,说明此际已有尚姓入迁福建。
   南宋以后,南方各地渐有尚姓家族。元代,尚文由祁州深泽(今河北深泽)徙居河北保定,尚野由保定迁居河北满城。
    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四起,既为推翻元人统治,又为争夺皇权互相攻杀,导致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因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于是从山西移民,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明清之际,尚姓开始在南方各地发展起来,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如今,尚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青海等省为多,这三省尚氏约占全国尚氏人口的60%以上。
  尚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两代尚姓进士及第者共三十七名,除湖广、浙江(均两名)外,还有安徽、四川(各一名),南方人士不过六名。北方诸省中以河南为最多,共十名,其中六人为罗山人。其次为陕西(八名)和山东(五名)。需要提一下的还有奉天(今辽宁省),有三人入围。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4-1-23 15:01 编辑

   煎饼是尚家峪村传统主食之一。传说,很久以前,尚家峪一带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在村住着大凤和田壮一家,男耕女织,生活过的比较舒心,劳作之余,田壮勤学苦读,成了远近闻名的土秀才,十里八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请田壮帮忙;谁家受了欺侮,田壮主动帮助写诉状,打官司,因此,得罪了当地恶霸周扒皮,被关进山间大牢,狱卒们恶狠狠地告诉大凤:“你们家田壮整天咬文嚼字,专和我们家老爷过不去,老爷吩咐,这次只准送笔墨纸张,不准送饭,关他七七四十九天,看他还写不写!”看着自己的丈夫饿在牢房,大凤三天三夜吃不香、睡不甜,恍惚中梦见一娘娘向她走来,说:“大凤,别犯难,我传授你个法子:你把小麦磨成糊子,在烧热的石板上摊成饼,不就像纸?再把大葱作笔,豆酱当墨,还愁您的夫君没饭吃?
     一觉醒来,大凤照此去做,果然灵验,连忙带着自己摊制的煎饼,卷上大葱和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见是“笔墨纸张”没多过问,田壮饥不择食把它吃个精光,就这样,喝着山泉水,吃着煎饼,红光满面,平安出狱后,发愤苦读,背着大凤摊制的煎饼考上了状元。善良的大凤,为报答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尚家峪一带传开了。人们为了使用方便,把薄石头打磨的像圆形海龟一样,再磨制光滑,叫做“鳌子”,后改为生铁铸具,也就演化为今天的带“金”字旁的“鰲子”,大凤因发明煎饼,被尚家峪人供奉为“煎饼老奶奶”,煎饼由此又称“状元饼”。
   尚家峪村地处偏远山村,在解放前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贫穷,办不起学校,请不起教书先生,没设私塾,村里的学生要到邻村就读。1960年初用村里的粮仓做校舍,建立了尚家峪小学,首位教师是鞠三修。1978年在村中水库边重建校舍6间,学校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1984年考虑到交通便利,在草(埠)仙(人桥)路旁盖新校舍8间,破粮仓、土屋子变成了砖瓦房。1984年秋季开学后,尚家峪村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合并到历山联小(完全小学)。1993年初撤销尚家峪小学,合并到李家峪村、八大庄村、尚家峪村三村合办的八大庄小学。1997年撤销三村联办小学,合并到历山联小。至此,尚家峪村结束了村办小学的历史。期间尚家峪村没有一个学生辍学。尊师重教风尚,促进了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1987年尚绪新考入沂水师范。1994年尚芹芹考入泰安卫校。1995年尚海延考入烟台大学,毕业后又考取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1999年尚兰兰考入哈尔滨理工大学。尚海锋、杨树双、尚海立、尚海钢分别考入莱阳农学院、莱芜师范、山东农业大学、青岛旅游学院。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23年,全村考取大专以上60人。
   尚家峪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莱芜战役间期,村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1947年,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尚家峪村成立了农协会。组织佃户们,打土豪,分田地,烧地契,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解放后,尚家峪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53年春,村民自发组织农业合作社,1956年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实施“人七劳三”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1960年春,成为独立的行政大队后,村民生活有所改善,但仍不富裕,1962年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
    1964年尚家峪村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扩大种植面积。砸烂封、资、修,斗地、富、反、坏、右。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白天社员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当时的口号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抓革命,促生产”,粮食产量稳中增产。
   上个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期间,尚家峪在村南建水库两座,村北山沟建塘坝三座,筑水渠2000米,修地下输水渠300米,使村南的可耕地变为旱涝保收的两季田,深翻村东南不毛之地120亩,变成"大寨田"。
   1978年村里多方集资建起了村办企业,以炼制"蚊香油"而出名。村民着实得到了不少实惠。而现在的蚊香杀虫剂就是在原来蚊香油的基础上改进配方而生产的。
   1982年尚家峪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尚家峪村所属的两个生产队分为8个生产管理小组。1990年书记尚现才提出实现人均2亩果园,将荒山划片承包,发展经济林果业,承包30年不变。昔日不长庄稼只长草的瘠薄地都栽上了果树,承包荒山的户过上了富裕生活。
    1984年尚家峪在村北水库上游打大口井一眼,建起了扬水站,铺设输水管道800米;在交岭脚下的一个小山头建蓄水池,彻底结束了祖祖辈辈肩挑人抬吃水的历史,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97年在莱芜市财政局的扶持下,投资10万元在村北至高点上建蓄水池一座,使200亩的山坡果园得到了灌溉。
    “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1985年村里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书记尚现增决心拔掉穷根,治山治水,发展林果业。购买了200斤板栗种子,50斤海棠种子,30斤杜梨种子,由林业队长尚庆路带林业队员负责育苗,当年嫁接成苗。第二年全村老少齐上阵,点坑挖穴栽树,肩挑人抬浇上几遍水,果树成活率较高。村民尝到了甜头,第三年夏季又从沂源县林业局买回50000棵松树苗,加上自己育的洋槐树苗,栽在不宜发展林果业的山坡上。
   1999年实施彩虹工程,进行农网改造,尚家峪村民又用上了价廉的电,负担得以减轻。现在,家家户户有小汽车,有高档家具,人均年收入由1982年200元,到2023年增加到16000多元。
    归了济南市以后,尚家峪村民发展经济劲头更大,村民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两委班子,思路开阔,不断改善居容居貌,提升道德素质,引导居民发展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4-21 1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