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59|回复: 0

[健康贴示] 孙禄堂在武林中享有至誉是因为他写了几本书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9 20: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只要我们判断史实是以史料记载为基础进行辨析,而不是以信口编造的传说为依据,那么,早在孙禄堂出版他那几部武学著作前,孙禄堂在当时武林中就已享有至誉。如早在1912年,由国会参众两院议员发起成立的中华尚武学社,孙禄堂与李存义一道受邀为发起人。受邀作为该社发起人的武术家也只有孙禄堂和李存义两位。此外,这时的孙禄堂在中国武林中已享有第一高手之誉而这时孙禄堂还没有出书呢,出书是三年后了。

孙禄堂著书立说,是以“旧瓶子装新酒”的方式来传扬中国武术,孙禄堂把自己的诸多原创性成就表述为是前人的传承,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孙禄堂著书立说不是提升自己的名声,而是以玄德无我之心提升了中国武术的文化品质和技击效能,尤其提升了中华武术的文化地位与社会声誉。孙禄堂这个贡献在中国武术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有人以为,当时在习武者中有文化的人少,一个拳师会写本书就能出名。这种认识只能说明他对民国时期的武术史完全不了解。事实上,在孙禄堂著书前后,拳师中著书刊行者不乏其人,如许禹生、姜容樵、黄柏年、金一明、唐豪、杨澄甫等,但并没有使他们的技击功夫在武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孙禄堂著书立说主要是针对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领域,使当时的文化精英阶层认识到武术具有崇高的文化价值。孙禄堂的武学著作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其著“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使武与文具有同等的文化地位。这就为后来全国国术馆体制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年乃至今天一些人总想从孙禄堂的武学著作中看到怎么打,但是,如果不能深入到孙禄堂武学著作的精神中,是很难找到线索的。因为孙禄堂是从高于技击的“性·命”层面去阐述技击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对此,即使在当代的职业武术研究者中能理解者也不多。

据陈微明记载,当年孙禄堂曾对他感慨道:“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也就是说在当年孙禄堂接触的那些人中也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孙禄堂的武学。所以我常说孙禄堂是独步武学绝巅,绝顶不胜寒。

有位朋友曾委婉的批评我说:“你不要让孙禄堂先生太孤独了。”我理解他的意思。但是,当你一旦深入到孙禄堂的武学中去,就能理解为何在武学绝巅上孙禄堂是孤独的。我们总不能硬给孙禄堂找一个或几个拳家陪着他,因为假的东西立不住。如陈杨武吴等太极拳,吹了一百年,泡沫不可谓不大,结果XXD用手指头一捅,这些泡沫都破了。

一些练习太极拳的人特别可笑,在吹嘘太极拳技击时,常曰诸如什么以弱胜强、以小力破大力等。然而一旦吹嘘其前辈技击功夫时,则是另一番论调。

如有人为了论证杨澄甫的技击功夫远胜万籁声,以显豁万籁声不可能打败杨澄甫,便放上一张杨澄甫与一个小个子比划散手的照片,暗示万籁声在杨澄甫面前如同一只小猴子,因此不可能打败杨澄甫。关于杨万之争,当年陈微明早有澄清,我不持立场。我只想说太极拳的一些传人在进行这类论述时就把“以弱胜强、以小力破大力”等论调丢在脑后了。

同样可笑的还有某些太极拳传人为了吹嘘郝为真的技击功夫如何了得,他们举出的依据竟然是郝为真的身高、体重和力气,这时他们就不讲“以弱胜强、以小力破大力了”。

然而,当有人就此质疑他们时,他们的理由是太极拳拳师打那些非太极拳拳师,可以做到以弱胜强、以小力破大力。因此,当太极拳拳师的体重、身高、力气比那些非太极拳拳师更重、更高、更大时,太极拳拳师就更容易取胜了。换言之就是太极拳比其他的拳高明。他们这个逻辑实际是预设结论——即因为太极拳厉害,所以他们练太极拳的拳师就比练别的拳的拳师厉害。这种论调尤在杨、武两家太极拳中最盛。

然而,事实却无情的打了他们这些太极拳传人的脸。

如,民初几次全国性的徒手擂台赛是不分重量级的,然而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拳师皆未取得过前10名以内的成绩。

又如,1955年台湾举行擂台赛,进入总决赛时,太极拳组的冠军黄性贤对阵少林组(这次比赛把太极拳之外的国术拳种都归为少林组)的张英健。黄性贤体重在70公斤以上,而张英健的体重不到55公斤。结果,两人对阵不到10秒,黄性贤被TKO,张英健轻松取胜。张英健是查拳的底子,后来又随郑怀贤练习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则是以形意拳为基础。

形意拳传人在论述技击功夫高低时,是不会把身高、体重、力气作为评价一个拳师技击功夫高低的依据的。如山东省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在谈及历代形意拳有真实造诣者时,认为只有9人,即姬龙峰、曹继武、戴龙邦、李能然、郭云深、宋世荣、刘奇兰、孙禄堂、尚云祥。其中孙、尚二人皆是小个子。田镇峰例举的这9人是否合适,笔者这里不作评论。通过田镇峰的这个评述至少反映出,形意拳传人在评述前人技击功夫时,并不把身高、体重、力气作为考量的依据。在这方面,形意拳传人比一些太极拳传人来的有信心。

此外,杨、武、吴等派太极拳的一些传人喜欢吹嘘太极拳以柔克刚,然而民初前后五次全国性擂台比赛表明他们那些太极拳是无法做到以柔克刚的。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是形意拳。对此,以倡导技击实验出名的山东省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以记者为笔名写道:“真把形意拳练到柔的境域,不是其他的拳术能可抵御的了呢!……自宋以后,对形意拳徵得柔劲的,当首推孙禄堂。无奈传到现在,柔固然还没有人能练到,但练‘刚’的人也还是几等于零。”

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太极拳传人吹出的泡沫常常是多么的荒谬和可笑。

所以我一直强调,孙氏太极拳与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并非是同一个源流,无论从精神气质上,还是从技理、理法与技能结构上,孙氏太极拳与他们都存在着立意和本质的不同。因此不要硬往一块凑。寂寞未必是坏事。真正作学问哪有不寂寞的。

注:

中华尚武学社是一家以民国初年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为主体的高端武学组织,主要发起人有籍忠寅(时任参议院议员、常任财政委员)、李榘(时任大总统府政治谘议、国会众议院议员)、金还(时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后任财政部长),常堉璋(时任民国初年众议院议员,北京大学教授)等。

见《国术周刊》“创刊号”1935年出版、《大公报》“孙福全传”1934年1月28日、《世界日报》1934年1月31日至1934年2月4日“孙福全轶事”。

见《金刚钻》1934年第6卷第1期“祭孙禄堂先生”。

《近今北方健者传》1923年“孙禄堂”条。

《八卦拳学》1917年“陈微明序”。

《求是月刊》第1卷第2期1935年1月10日“行意拳”。

《求是月刊》第1卷第1期,1935年2月10日发行,此时在世的形意拳名家,老一辈的有张兆东、刘伦山、杨福山、宋虎臣、宋铁麟等,与田镇峰同辈的有尚云祥、刘彩臣、黄柏年、耿霞光、马玉堂等。

“纪念《太极拳学》出版发行100周年”,世界太极拳网分别于2021年7月9日、7月12日、7月17日连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11-24 14: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