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
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
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祸根是由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等,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当年阿知王(刘姓)来日本时,高姓有随行者。
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
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据《蒙阴县志》载,上历山后,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县北一区,1939年黄庄一带成立了人民政权。1940年归新泰管辖,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5年5月划归沂源县,1985年11月撤区并乡改属为黄庄镇;1985年属沂源县黄庄镇;1991年划归为莱芜市钢城办事处黄庄镇,1993年莱芜地级市建立,归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2001年1月黄庄镇改为汶源街道。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上历山后村为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在上历山后西头的大石桥两边,分别有百年古柏,桥的北面矗立着一块和泰山望海石一模一样的巨石,名曰“人头石”。桥下清水长流,桥边野藤缠绕,风景殊胜。是村民休息纳凉的好去处。
上历山后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纷纷加入游击队,抗击日寇。莱芜战役间期,村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1947年,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上历山后村成立了农协会。组织佃户们,打土豪,分田地,烧地契,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解放后,上历山后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53年春,村民自发组织农业合作社,1956年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实施“人七劳三”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1960年至1962年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村里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扩大种植面积。砸封、资、修,斗地、富、反、坏、右。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白天村民种地干活,晚上闹革命。当时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粮食产量稳中增产。1972年上历山后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整地深翻,扩大耕地面,粮食丰产。1980年上历山后成立村委会,大队改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群众基层组织。一选5年,届满选举,可连任。
改革开放以来,上历山后为增加村民的收入,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在两委支持下,1994年村民高明仁引进南朱家庄球团厂,为本村12名残疾人解决了就业,增加残疾人的收入。1999年村民高明杰从临沂引进木板厂,安排了本村20名妇女就业。为发展个体经济,增加收入,村民还在公路边还开设经销、食宿、修理机械、加工等个体门头,收入十分可观。
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上历山后村民有98%以上的把原来的草房修成瓦房,6户盖起了楼房;100%的户有了移动电话,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彩电、VCD。全村吃上了自来水。上历山后村人勤劳勇敢,团结和睦,在自然条件欠佳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可喜的成绩。如今春花秋果遍布山野,除花椒树外,柿子树、软枣树、杏树、梨树、桃树、山楂树样样果木俱全,村民人均收入由生产队时不足200元增长到2023年的19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