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28 21:41 编辑
三岔沟村西有土地庙一座。庙的外围长着三棵“谢雨树”,树木虬劲苍郁,均有一搂多粗;有“龙头柏”一棵。1958年大炼钢铁树被砍;土地庙也毁于1964年“四清”。
土地庙西“大石流嘴子”的石壁上有沂南游人国文光刻诗一首,诗句曰:“佳节清明三月三,国氏文光是沂南,今日游春到此处,与着雪诗谈妙玄”,迄今字迹清楚。村东400米处,有两棵参天白杨已生长50多年,现枝叶繁茂,二人合围之粗。
三岔沟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纷纷加入游击队,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期间,莱芜战役,村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1947年三岔沟村成立了农协会,组织佃户,打土豪,分田地,烧地契,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1950年三岔后村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由14户入社(72口人),社长(原农救会会长)胡德震。1955年三岔沟村民全部加入初级社,村民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年初,三岔沟村、牛马庄村、上河沟村、下河沟村、曹庄村、沈家崖村、吕家林村联合成立颜庄区河沟乡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1962年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三岔沟村里开展了”四清”运动,社员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扩大耕地面积。政治上砸烂封、资、修,斗地、富、反、坏、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白天社员下地干活,晚上和冬闲搞革命,村里有红卫兵造反队,学校有红小兵。当时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纲举目张。
1974年遵照毛主席的”斗则进,不斗则修,不斗则垮以及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阶级敌人斗,其乐无穷”的指示,社员挖土方,打水井,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粮食产量大增。1982年三岔沟村,分田单干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岔沟重视教育,1952年三岔沟村建立了一所复式小学,由亓付吉老师任教,刘兴教、朱司光、赵恒杰等也在此做过教师。该村是建国后当地建校较早的村庄之一。当时,东泉村、牛马庄村的学生也来该校读书。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至1975年,学校有教师两名 。1991年合校到吕家林小学。该校2001年改名为“鲁能莱芜希望小学”。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至今,村里共考取98名大学生。
1971年三岔沟村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到1973年底,村修建一级、二级扬水站共600多米,配备动力44千瓦。由于河床降低,水位下降,扬水站至1995年不能利用,1996年新建泵房一座,另设地下水管道800余米,及时保障了农田浇灌。
三岔沟村民自迁居至1996年,一直喝着牟汶河边那口不足5米深的井水。后来井水有了污染,不能再用。
1997年,由莱钢投资19 .6万元,牛马庄村和三岔沟村联合打自来水井一眼,建泵房两间,水塔一座,容量达70多立方米。至此,三岔沟家家安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多年来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同年,三岔沟村修宽3米、长2公里的道路,给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近几年,三岔沟村一部分有远见的村民,从事个体经济,成了共同致富的带头人,村中各业兴旺,运输业尤为发达。村民黄振平率先在本村建起了养鸡场、长毛兔养殖中心。另有5户养鸡、**,5户养蚕户也紧跟而上,1998年,村里建起了石料厂,占地面积26亩,现规模有所扩大。好多村民多业并举,室内装修、个体运输、房屋建筑纷纷兴起。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归了济南市后,三岔沟村的村民发展经济劲头更大,村两委班子思路开阔,敢于创新,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升道德素质,引导农民发展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三岔沟村,现村中胡、黄、王、蒋、狄5姓,其中胡氏、黄氏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世代和睦相处,民风淳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