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42|回复: 4

钢城地名故事(144)陶家岭(田茂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8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18 09:25 编辑

    陶家岭村隶属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由陶家岭和安家岭两个自然村组成,原址地处丘陵,北依银山,南邻莱钢焦化厂,东靠铁铜沟,地理位置优越。
    现在小区(艾山名郡)北靠南城子坡,南连火车站,东邻205国道,西接徐家庄。耕地面积212.2亩,人口1446,集体企业8处,固定资产2090多万元。
   据村碑记载,清朝初年,陶姓迁此建村。因址在银山前坡,冠以姓氏,故名陶家岭。据县志记载,安家岭则属玥庄乡,另据《安氏谱》记载,清朝末年,安姓由安家台子迁此建村,因址在山岭,冠以姓氏,故名安家岭,隶属于陶家岭行政村。
   传说陶家岭,清朝初年,天气大旱,陶姓从山西以乞讨为生,见这里能生活,比山西强的多,并以自己姓氏冠名定为“陶家岭”。
   安家岭,清朝末年,安姓在安家台子地无一垅,上无片瓦,下无针扎之地,给富户当长工,打短工,被迫迁此,因址在山岭上,以自己姓氏冠名定为“安家岭”。后和陶家岭合并,统称陶家岭行政村。
   陶姓,中华姓氏之一,距今已有4300多年历史,得姓始祖为上古圣帝之一唐尧,唐尧又称陶唐氏,其后一支便以陶为姓。陶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1位,如今,在以姓氏人口为依据的百家姓排名中排第83位,人口两百余万。历史上,陶姓名人辈出,为丰富和灿烂中华文化做出重要贡献,并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陶姓起源于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陶唐氏,陶唐第七子洪祺为陶氏之祖。先秦时以平原陶姓为著,自商周时期到汉代,陶氏之族,率不出豫州境,活跃于济阴、平阳一带,人才辈出,汉开封侯陶舍,辅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被高祖封为开封侯,官至左司马,其子陶青也袭爵拜相。至汉末,青公后裔举族南徙丹阳,从此陶氏宗族居于吴。陶舍裔孙陶敦之后,分为丹阳和浔阳两支,繁衍到后来,成为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观今之陶氏,多源自丹阳、浔阳之望。进入近代太平盛世,陶氏后裔繁衍广布全国大多数省市区的城市乡村,尤以长江下游各地区为盛,另有九个少数民族陶姓子孙。泱泱中华,天下陶姓,溯源于陶唐氏,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时期,在来源方面,可知最初是来自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源流可考。宋代《百家姓》将陶姓系于31位,也说明陶氏授姓特点鲜明,授姓时间早,原委脉络清晰,家族繁衍生息较为昌盛。
    据称“陶”字成型于烧陶制器。陶本作缶、陶,由作陶器者“勹”和陶器“缶”组成。但“缶”又是由“午”和“凵”组成,“午”是玄鸟,“凵”是烧陶的窑穴,意思是玄鸟族人发明了陶器,就以这种烧陶制器的功德为姓,陶字的“阝”表示窑穴火道。陶姓是魁隗氏炎帝族祝融八姓昆吾嫡传,始祖陶唐氏。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周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
   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大司马、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
宋代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之地者。
   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作为明初另一大移民聚集地的江西瓦屑坝,陶姓北迁安徽、湖北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
   如今,陶姓分布以安徽、江苏、湖北为多,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陶姓分布带。在近600年间,陶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和南部向华中回迁成为陶姓迁移的主流。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2-18 09:27 编辑

  安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79位。安姓起源于黄帝。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北部),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
  安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复杂,自西域人成为北方安姓主流以后,外族的血液融入一直没有间断过:北魏时河南鲜卑族的安迟氏改为安姓。唐朝的突厥胡人,后来成为柳城的安姓望族。唐时回鹘人、五代时沙陀人、吐谷浑人、奚人等均有安姓。明朝时菲律宾苏禄东王于归国途中在德州病逝,其二位王子因守墓留中国,改姓温和安,今山东德州的安姓多出自此。明、清时期,北方的蒙古人、回回人、满洲人都有改本民族姓为安姓者。西南地区的彝人、云贵川地区的土司、土人在改流归土中改用汉姓,安姓也是主要的姓氏。
   宋朝时期,安姓大约有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25%。明朝时期,安姓大约有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贵州和山西两省,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40%。当代汉族安姓的人口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河北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总人口的13%。
  西亚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
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北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的杂胡人,本康姓。
  《唐书 列传 安禄山传》:“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突厥呼斗战为轧荦山,遂以名之。 在突厥中,将军安波至兄延偃妻其母。开元初,与将军安道买男俱逃出突厥中。道买次男贞节为岚州别驾,收获之。年十余岁,以与其兄及延偃相携而出,感愧之,约与思顺等并为兄弟,冒姓为安。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 ”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
   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贵州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
  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申桥乡安氏如:安庙村、胡襄乡安庄寨村,河南泌阳安氏比较多有安庄十个有余,比如官庄的安庄,大安庄,小安庄。羊册的上安、下安、安吴等等。
    陶家岭村北银山自然资源丰富,留下了许多传说。由于银山地形险要,是当年防抗匪患的重要地方。山顶至今存有抗匪的山寨遗迹,虽历经沧桑,却依然默默地注视着陶家岭的变化。
   山寨中现存一块纪念碑,它详细记载了银山山寨建立的过程以及发生在山寨里的激烈战斗。当时兵荒马乱,匪患不断。为了自卫,民国二十六年,陶家岭村联合周围村庄在银山上成立了红旗会,大约有300多人,推选陶家岭村民刘资元担任会长。刘资元带领红旗会会员英勇杀敌,并参与了抗击国民党及“闫团”、“陈团”的斗争。
   银山山寨,民国18年,为了抗匪护家,陶家岭村民在红旗会的指导下,捐资建造山寨。山寨选在了有水源的银山西北角上,按照明朝戚继光炮台的样式设计了五子炮台。围墙高且厚,最高处迭一丈三,低处也有一丈一,里面有内墙,外面有半墙子,中墙每十步一个岗,每50步有一个炮洞子,每个炮洞子长2米,后带5个炮台子。这样一来,枪杆子能伸出来直接打,打一枪,再安上,也可交叉打。银山山寨以其独特的构造,保卫了四里八乡的村民,使他们免遭屠害。民国十八年九月,现在的艾山街道一带,大多数村庄、山寨陆续被刘黑七的匪兵洗劫了,当他们攻打到银山山寨时,寨主刘训秀下令拿出经章丘名匠打造的“灰筒子炮”—“五大环”(前四个环、后一个环),由4个人抬着,安在山寨东北角上,刘黑七的迫击炮一打,“五大环”开始反击,头一炮打在了朱家庄河面上,顿时灰尘满天,惊得敌人半晌不再打,就这样,一炮比一炮准,刘黑七遭到了抗击,攻打了7天攻不下来,最后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经过这次战役后,银山山寨名气大增,小官庄、郑王庄、颜庄一带都来参观,纷纷效
仿,新建了许多山寨。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银山还有一 传说,相传,村中有一刘姓老人,在银山上以放羊为生。有一天,他正坐在石头上悠闲地看着羊吃草,忽见一条长蛇钻入他身边的土中,老人急忙用手去挖,未见蛇却看到一本书,只见书面发黄,上面整整齐齐排满了黄点点,到了晚上再看,那些黄点点原来都是汉字,老人不识字,却看懂了书的全部内容,从此后,他能为村人看病祛邪,救活了好多人的命。
    红旗会。1927年土匪刘黑七在城子坡周围一带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成为当地一大害,为了防匪护家,陶家岭村民刘训秀、刘资元挑头,仿照当时在宋家庄、南城子坡一带盛行的黑旗会,结社成了红旗会,凡20 - 40岁的青壮年均得入会,以大刀、土枪、长矛为武器,刀布和会员腰带均用红布装饰,作战时,吞“符”,可谓“刀枪不入”。逐渐在周边冯家庄、逯家庄、朱家庄、茶峪子等11个村庄发展会员562人,各村编班,每班人数不限,会址设在银山山寨,红旗会会员多次与土匪抗战。抗日战争开始后,红旗会会员积极收集日伪情报,站岗放哨,防奸防特,协助八路军抗日作战。1939年,红旗会会员全部加入了八路军,刘资元随改称为区中队区长,红旗会从此消散。
    清末民国初,陶家岭村属逯家乡;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逯家乡•陶家岭”;1939年4月属清泥乡;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陶家岭村归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属逯家乡;1956年复合并为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城子坡镇(小乡镇),1985年10月属莱芜市城子坡镇,1991年属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城子坡镇,1993年归莱芜市钢城区城子坡镇,2001年寨子乡和城子坡镇合并,起名艾山街道办事处,归钢城区管辖。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陶家岭村为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管辖至今。
  陶家岭村风淳朴,村民勤劳,世世代代以农为生。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秋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初级社,下设7个生产队。1956年春又转为高级社,村民全部加入,下设6个生产队,当时社长是安铨云。当时,由于村里大多数土地是山岭薄地,土壤贫瘠,又极端缺水,粮食产量不高,村民生活极端贫困。“有女去跳井,不嫁陶家岭”的坎子,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陶家岭人敢于吃苦,勇于创业。1971年,陶家岭村民开荒、围堰,改造了土地120亩,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村民生活有所改变。1973年各生产队纷纷成立了建筑队,服务于莱钢建设,经济收入有了增加。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加大了农业基础建设投资,投资26万元,打深井两眼,修防渗渠道数千米,引莱钢工业废水,使全村200多亩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1983年,在银山山脚下,又投资12万元打了一口深水井,彻底解决了陶家岭人的吃水和农灌用水问题。
    陶家岭人上下一心,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970年陶家岭村抓住莱钢(701)建厂的时机,发动家家户户砸石子,供莱钢建设使用;1980年村里合并了各生产队的建筑小队,组建了建筑大队;1984年,村里出资兴建了铁矿;1986年在建筑队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建筑公司,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1993年筹建了冶金材料厂,1994年兴建了汽修厂、石料厂、劳动服务社、炉料加工厂等4家企业,并以原先8家企业为基础组建成立了东泰实业公司。1995年兴建了丙烷厂、石灰石加工厂,1997年新建了水渣厂。全村90%以上的劳力都在村办企业就业,另外还安置了外单位100多劳动力。陶家岭成了闻名遐迩的“企业村”。在不断发展壮大集体企业的同时还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97年村民赵会成投资4万元建起了空心砖厂,年收入2万元;吴茂祥办起球团厂,年收入3万元。如今,个体私营业户已达60多家,出现了村办、民办、联办企业蓬勃发展势头,群众生活步步提高,陶家岭率先跨人了全市“小康村”行列,家家有了电视,小汽车。
   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为发展村民生活福利事业创造了条件。他们对原有村庄进行了规划改造,新盖了10幢“将军楼”,5幢居民楼,使198户居民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楼房;硬化、绿化了1500米楼前街道,规划栽植了5公里绿化带,为村民统一安装了自来水、闭路电视、电话;建起了“六配套”学校和标准较高的幼儿园、卫生室。上交的统筹集资、村民的耕种、灌溉、收割、打麦以及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全部由集体负担。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享受120元的生活补助,对老、弱、病、残家庭及时给予救助。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还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村里加大投资,兴建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文明市民学校、青年民兵之家,安装了闭路电视差转台,并充分利用这些阵地,开展文明市民教育;新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室,成立了娱乐中心,寓教于乐。特别是常年开展的“十佳文明户”评选和“六进家”活动使村风、民风有了很大改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1998年9月,陶家岭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话村;2000年10月,又发展为“手机村”。陶家岭人按时上下班,业余生活丰富,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陶家岭人崇尚文明,重视教育。据刘氏家谱记载,民国前,刘家设私塾多处,教书先生最有名者为吕仲远,村中80岁老者大都拜他为师。1934年,陶家岭小学创立,当时任教的是刘加祥老师:1950年9月9日,陶家岭在村南新建了 2间屋,学校随后迁到那里.当时只有一名教师是刘加明。1957年3月学校由一个复式班发展到2个复式班。直到1984年,学校搬迁到村北新校,小学班级才有了正规的单式班,拥有教职工6名,教学成绩逐年提高。1996年后,村集体投资60万元,建起了一栋二层教学楼,高标准配套。同年建成了高标准的陶家岭幼儿园。为了接送在村外上学的学生,村里还投资12万元,购买了一辆大客车。刘新华是高考制度恢复后第一个大学生,考入山东工业大学。如今已有48个学生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其中尹建波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安厌峰1993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为鼓励学生学习成才,陶家岭设立了助学金,对考中的大中专学生分别奖励2000元、600元、300元,家庭困难的还另有照顾。
    陶家岭两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999年7月,居党支部被命名全市红旗党支部;1999年9月村调委会被-授予全国模范调委会;2000年7月,获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4年6月由于莱钢的升级改造,陶家岭村舍小家顾大家,迎来了拆迁和搬迁(艾山名郡)任务,重塑了村庄小区形象,给发展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归济南后,陶家岭两委班子,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把艾山名郡小区亮化、美化的更美好,使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陶家岭村民,自清初聚居此处,繁衍生息,先后有刘、赵、安、李、吴、尹、柳、沈姓陆续迁聚,其中刘姓居多,但现在陶姓和沈姓已不复存在。 但村民世代和睦相处,性情温和,民风淳厚耕读传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6-26 07: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