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易山东文学 于 2023-11-4 09:07 编辑
庙子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名曰:鸟气、兴隆庄。清乾隆年间,因在村庄东南部建一庙宇,庙前古柏参天,并有西去新泰、羊流,专往博山、周村的大路穿过。庙东一家魏氏店铺,供来往客商歇脚食宿。久而久之,便称庙子。村民有“谁叫庙子打死勿论,谁叫兴隆保管(送)酒饭一顿”的说法,意思是村民们力求保留兴隆庄的美称。
所谓庙宇,是个土地庙,始建于乾隆年间,门匾曰:七圣堂。坐北向南,三间,砖瓦结构。外有前出厦,厦下有两棵圆木立柱,柱下各有一个鼓状石墩。门、窗、柱均为朱红色,门前有100平方米的平台,略低于堂。台高1.5米,台墙用石块砌成,长方形,台上植两古柏,枝茂参天。堂有石碑四座,分列两边,碑文清晰。堂内有神像7座,为:龙王、土地、山神、赠福、掠福、牛王、马王。庙南有一汪,曰:蒜臼汪。同治年间修缮一次,光绪年间二次重修,建有关帝云长居福星财神,镇灾辟邪神威,后门匾改为:关帝圣庙。因历史变革,毁之,荒芜至今
2006年4月7日,赵乐君、刘学、魏绍礼、赵吉星、田西爱、高连开、田子美、赵永兴等人自发筹备重建,恢复古迹,新选村北新址,于2006年5月8日竣工。门匾为关帝圣庙。关帝圣庙的建成,还愿了人们期盼,保佑了庙子村人财两旺,家家四季平安。
庙子村始有赵姓建村,其间魏、佐、高、田等陆续迁居。现有赵、魏、田、高、刘、和、周、胡、曹、吴、阚、尚12姓,其中赵姓最多,高姓、田姓次之。憨厚朴实的人们从不以族姓论众寡、分强弱、比贫富,世代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勤奋耕读,世代相传,生息繁衍。
明末清初、民国,庙子村归蒙阴县管辖;1944年7月划归新甫县;1945年10月属新泰县;隶于属新泰县翟镇区纸坊乡;1958年隶属新泰县翟镇人民公社:1984年4月庙子乡成立,隶属新泰市庙子乡,庙子村为乡政府驻地;1985年10月撤处并乡归新泰市寨子乡;1991年12月寨子乡成建制的划归莱芜市,庙子隶属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寨子乡;1993年1月,地级莱芜市成立,设立莱城、钢城两区,庙子属钢城区寨子乡;2000年12月寨子乡和城子坡镇合并,成立艾山街道办事处,为艾山街道办事处管辖。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庙子村为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庙子村背靠九龙山,前临白马山,一条蜿蜒的汶河上游之水,把村庄与白马山隔断,绕至村东,直向东北方向远伸,犹如一条银色玉带环抱大半村庄。村东河上宽阔的大桥,是西部数村东去的交通要道,它记载着乡里人的辛劳。村西有一条小河,桥上那古老的石桥,铭刻着庙子村的历史和变迁。那白马山中的姐妹(大小)峪,宛如一母同胞,让人深感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村中央8米宽的沙石结构公路横跨东西,西去莲花山麓径,东通钢城区府地,它为人们带来滚滚财源。
民国初年(1924年),由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致使匪患猖獗。一些游兵散勇纠集当地地痞流氓组成土匪帮伙,四处对人们烧杀掠抢,糟踏妇女,殴打老人,抢光粮食,牵走牛羊,无恶不作。村民们四处逃亡,无处安家。对此,人们忍无可忍,奋起抗击;于是成立了红旗会,推举魏孝东为会长、田子顺为副会长,同高峪、纸坊村合伙修筑天宝寨,共结联防抗匪。粮食、衣物、畜禽放置山上, “光棍”、土匪来了,就拿起土枪、土炮、大刀、红缨枪,甚至用上滚木擂石与匪战斗,有效地抗击了匪患。
1935年庙子村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灾。一时暴雨倾盆,山洪瀑发,河水湍流,奔腾滚滚,洪水冲跨了3公里长的河堤,村南农田一片汪洋。村民高为乐之妻就是被洪水冲走的。匪患的掠夺、天灾的打击使人们生活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为逃生,人们只好携儿带女,背井离乡,西下山西,北上东北、博山。全村先后出走百余人。赵伟伦打擂就此广为流传。
据《彰善碑》记载,民国三十二年前,因村前有东西大路,经百年沧桑,水冲雨淋,加之兵荒马乱而无人问津,来往行人过河行路困难。村民田和舂看在眼里,痛在心田,于民国三十二年出资、粮,修三座河桥,方便了世人。
纯朴、善良的人们被匪患和天灾几乎逼上绝境。红旗会的诞生,抗匪斗争、战胜水灾获取的成果使人们看到了前途的光明。自强不息、顽强抗争、力求生存,成了庙子人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抗日英雄田文法、“沂蒙红嫂”许来英,就是庙子人的典型代表。
1938年古历七月十七日,庙子发生激战,吴瑞林将军率部沉着应战,让敌人闻风丧胆,在民间广为传颂。村民刘翟氏、赵徐氏、赵乐群,田文法、许来英、赵乐彦夫妇不畏敌人所迫,舍身救子弟兵的事迹展示了庙子人的勇敢和胆略,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
1946年轰轰烈烈的大参军运动中,胡连启、赵乐坤、魏少柱等7人奔赴解放战争的最前线。莱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人们做军鞋、送军粮、支援前线,并派出胡连明、赵乐心、赵乐宽、和西春等人20余人,抬担架、推小车、运送伤员,长达一年之久。赵现隆、赵乐英二烈士在解放蒙阴、泗水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葬于异地,至今骨骸未还。抗美援朝时,赵乐坤、魏绍柱两战士被选人列。这些光荣的历史,是庙子人的荣耀和自豪,也为庙子人留下了世代的怀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才安居乐业,勤劳耕织,过上了幸福生活。先后历经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直到人民公社。1968年‘‘农业学大寨”,发动全村村民兴修水利,在村东南,挖直径10米的机井2眼,配套水渠600米。1972年春在村东1公里处,将一古井旧址,拓宽为大口机井(当时发生了震惊全村的东井事件),配套水渠有三级扬水站,总长2000米,共用石料1,2万立方,出动总工日3万个。长长水渠如一条卧龙,由村东斜向村西北,形成一大景观。1980年在白马山脚下,借一古泉,挖一大机井把水从暗渠送至万方水池(西汪),使井、汪、池成为三通。1982年修筑堤坝3000米,架桥两座。水利兴建使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粮食过千斤。村民们自豪地说:“南京到北京,庙子家南称一称。”以此来称赞兴修水利的作用和村南的麦田的成长。
庙子人自古有地瓜加工的传统,主要特产以庙子粉皮而远近闻名。以淀粉加工为龙头,促进了全村种植业、养殖业、副食加工等各业的发展。全村共有48家。同时,该村是这一区域科学种田的带头村,设有植保站一处。赵德兴是该站的全权代表,四邻八乡前来“求医问药”,被人们誉为科技带头人。2000年庙子村被评为山东省“农业科技示范村”,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庙子村,加工粉皮,以皮薄、透明、耐煮烫、口感好等特点而闻名乡里,但由于都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分散经营,质量参差不齐,还竞相压价争客户,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2008年6月,庙子村通过去外地考察、市场分析,确定了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路子。投资500万元建起粉皮加工基地,把零散的加工户集中起来,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粉皮的价格扶摇直上,由过去的两块多钱一公斤,到2022年的20元一公斤,粉皮产量由过去的不足60万公斤增加到300万公斤,仅粉皮一项每年就可实现产值6000万元,散漫惯了的村民终于战战兢兢迈出了正规创业的第一步。如今,合作社入社农户已达20多家,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准了粉皮这个“金娃娃”。2008年11月,村里成立了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分散养殖户抱成了团,村里帮助他们联系销售出路,扶持农户走上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致富养殖之路。已经有15户村民搞獭兔养殖,由于兔子繁殖快,销量好,每个月的纯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2009年6月,庙子村又成立了兴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广大农户提供收割、播种、耕田等生产全过程的一条龙农机服务。 十八大以后,庙子村还出了不少个体大户。如:赵方东、赵贯乾、赵贯栋、赵明利、高连雨等人,到2022年底,庙子村,经过历届村两委的齐心努力,已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兴旺、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会管理民主和谐、农民生活文明健康、精神风貌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实现了1.6亿元,年产粮食550吨,年出栏生猪1050头,鸡8万只,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全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70%以上。全村所有街道,全部达到了硬化、亮化、“四旁”(村、路、渠、宅)绿化、环境净化、整体养化,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全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年以上,公共卫生覆盖率接近城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