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09|回复: 0

[健康贴示] 太极松功之“三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5 16: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怎样才是“松”?如何做好“松”?是太极拳爱好者恒久不变的话题,有关论点文章不计其数,也不乏经典,但笔者还是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太极拳“松”的理解。

首先,我们给太极拳“松”下一个定义。把它当作名词来理解,犹如一棵苍翠劲松,舒枝展叶,傲骨挺立,安若磐石。比如太极拳在预备势时,就应聚精会神、含胸拔背、敛气静心,给人以劲松遒劲之美感与力感,并将这种精、气、神贯彻行拳始终。

再把太极拳的“松”当作形容词来理解,“松”古时写作“鬆”,意为发乱,像乱发一样的形状即为“松”。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全身各部位的骨骼、经脉、血液、肌肤甚至汗毛都能得到舒张,全身蓬松,当全身汗毛有舒张感的时候,太极拳的“松”就能体现出它的功力。

最后用作动词来理解太极拳的“松”,就是松开、放开,不要用力,全身没有一处用力,只有骨骼的自然支撑和地球引力的作用。

历代太极名家所提及的“松”是不是上面所理解的“松”呢?好像从用意不用力这方面理解得比较多。由于对“松”完整的定义很难找到,我们就从上述三方面来形象地谈谈“松”:一是劲松,二是蓬松,三是不用力。

一、力量训练——形如劲松

记得三十多年前,师父教我们几个师兄弟打拳,开始半年要求我们轮流在堂屋的八仙桌下反复地练习套路中的各个动作,并且对我们说:“练童子功,不能让外人看到,也不能对别人说,不然功夫要跑掉(方言)的!”那时当然信以为真,以为是功夫秘诀,长大后才知道,这只是训练下肢力量的一种土方法。只有根基稳了,才能进退自如、左右逢源、满身轻利。

再来看看现在一些太极拳比赛中的部分参赛选手,练习太极拳没多少时间,也不够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一个“搂膝拗步”,后腿收不回,前腿出不去,没有“劲松”般的根基,勉强收腿上步,难免东倒西歪、跌跌撞撞、大起重落,更不用说平和沉稳、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太极韵味了。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其技击功能自然必不可少。拳谚有云,“一力降十会。”一个力气大的人,可以战胜十个会武艺的人,说明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技法都是没用的,不然推手比赛也不用分体重公斤级别了。由此可见,在太极拳练习中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二、拳法训练——全身蓬松

这里仅以太极八法的首法 “掤”为例作解析。其实“掤”念[bīng],为了跟读音相符,有的书籍中也写作“棚、捧、蓬”,笔者对“蓬”的作书者甚为赞同。因为,太极拳没有一定功力,全身是蓬松不起来的。

师父生前教拳时,每天第一次跟他见面要求我们行抱拳礼,他则会托拳还礼。后来才知道,这样的要求有两个目的,一是表示尊敬。更重要的是,他此时会向我们试劲,检测我们一段时间来练功勤不勤,有没有进步。每当这时,我总能感觉到师父的皮肤毛孔一紧一缩,仿佛藏有千万锋利的钢针,微微的上刺,一起一伏,含而不露。听师父说,旧时的武林,稍有名气的江湖中人,两个人试功夫,是从不真真动手的,只是行搭手礼,一搭手便知道对方的功夫深浅,心里都有了一份底,自然不会贸然出手。现在国人见面握手时,也常常会试试手劲,当然那是蛮力,大概是旧时江湖礼节演变而来的。

太极宗师武禹襄在《太极拳打手要诀》中有言:“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可见汗毛能炸起来,毛孔也鼓立似细珠,太极拳的功夫才算有一定火候。这“皮毛要攻”,实际上可以浅显地把它理解为“全身蓬松”。怎样检验能不能全身蓬松呢?夏天的郊野,蚊蝇群飞乱舞,太极拳练习者可以光胳膊露腿,去试试全身的蓬松劲。如果蚊蝇能停落下来吸你的血,而你没有感知,说明还没有全身蓬松。因为练习者一旦练就全身蓬松的太极功态,全身的肌肤、汗毛就会像某些动物的触须、触角一样灵敏。即使是针尖一样的尘埃或蚊蝇,只要接近或落到你身上,你就能感知它的力量与方向。这就是拳论中所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听劲功夫。

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练下盘的稳定性白天练比晚上练要好得多,原因是白天能用身、心、眼、耳、鼻等器官感知周围的一切,而晚上只能靠心和肌肤去感知。也由此可知,晚上安静处一定比白天喧闹处练拳更容易出蓬松劲。太极拳的这种听劲功夫和力量训练一样,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只有勤奋再勤奋,苦练再苦练才能获得,在经年累月的拳架练习中体悟太极拳法。正如拳论所言,“由著熟而渐悟懂劲”“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

三、意念训练——不用力

武式太极拳传人郝为真先生生前谈论太极拳时,把自己习练太极拳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水中走,二是水中游,三是水面行。笔者这里也把太极拳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蛮力阶段,二是劲力阶段,三是念力阶段。练到能全身蓬松的阶段,就是能体现劲力的的阶段,一般人应该已经算是大成者了。而对于那些致力于武学研究,太极文化传播和教学者来说,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修炼,即念力的训练。

在太极拳技击过程中,不管对手是被我用何种手法发放出去,都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我之顺劲大于彼之逆劲,二是彼之来力过于我之去力。其结果都是使对手失去重心,或受到局部重创,失去抵抗力。这种顺劲与去力的把握,就是念力训练的关键所在。

一次笔者去爬山,欣喜地发现路边不远处有一株发着幽香的兰花,就大步流星走过去,不曾想林中坡度不大,看似平实的地面上铺了一层厚厚的枯叶,我一脚踩下去竟然失去了重心,猝然摔倒在兰草边。这使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杨式太极拳技击名家杨少侯老前辈说过的一句话:“太极拳的技击,不是把人打出去,而是把对方松出去。”笔者认为这种“松”就是不用力的意念训练的结果。试想,林中枯叶并没有用一丝一毫的力,只因我没有“留意”枯叶的承载力,使己之去力过于枯叶之承载力,从而我被“击败”摔倒,我就败在这个“意”上。

平时盘拳架时,在全身“蓬”劲不丢的基础上,应着重对“意”的训练,留意一招一式的弧线运动是否安舒中正,不要让自己和对手破掉身体的重心;留意一招一式的力源是否都由“心动”出发,而后转为“意动”,再是“气动”,最后才是“形动”。这种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力量转导,是自身潜能的最大激发,久而久之,身体健康状况和心意思维都会出现诸多改善。

在太极拳推手技击时,用意不用力应该是最高层次的修炼。大家知道在拳击比赛时,绝大部分运动员会半举双手一前一后护住自己的胸腹,前手多为刺拳,要想KO对手一般是不可能的,而后手的重拳出击才是最可怕的。太极拳也一样,完成一个回合的攻防后,双方都处在旧力将尽,新力未生之际,这时我们就要用“意”去“识”对手的虚处(后手)如何转换成进攻的招式,用“意”去“识”来劲的大小、长短、方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比如:在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海底针一式后多用闪通臂,因为海底针的用意为攻击对手下盘,截腰、击阴、撩腿都可用之,与此同时,自己的头背部也自然成为对手攻击的目标,因此起身架推的闪通臂就成了最理想的攻防转换,这就是太极拳先贤从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套路编排用意。在推手技击中,如果你每每能识破对手的进攻意图,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先动,后发而先至,不战而胜,皆为“用意”之妙。

以上是笔者对太极拳“松”的初浅理解,应该说三个层次的“松”是太极拳爱好者终生追求的太极精髓,必须经过长期甚至终其一生的苦练、参悟才能获得。

20230925163004front2_0_84182_FmHucwNJKLFkd0O32BCa4xF53kLE.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5-12 02: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