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40451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浅谈孙禄堂武学的“体外无法”之意
原创 童旭东
体外无法是孙氏武学技击运用时的一个原则。关于体用,唐代的崔憬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假令天地圆盖方轸为体为器,以万物资始资生为用为道。动物以形躯为体为器,以灵识为用为道。植物以枝干为器为体,以生性为道为用。”
在这里崔憬指出万物皆可以分为体用二者,体为万物的形质,用是对这一形质产生的作用。但既没有揭示作为万物形质的体是如何产生作用的,更没有揭示对于人而言这个作为形质的体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北宋的程颐在其主要著作《伊川易传》中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程颐比崔憬进了一步,指出体用二者同源,无论于显。还是于微,二者之间是不可分的。似可以引申为体中寓用,用中有体。但仍没有揭示体用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根本道理是什么。换言之,程颐的这种认识很容易导出体即是用,用即是体的论调。这种论调的缺点是模糊了体用二者之间的区别与同一。
南宋朱熹发挥程颐的思想。他说:“盖自理而言,则即体而用在其中,所谓‘一源’也;自象而言,则即显而微不能外,所谓‘无间’也”。这里朱熹仅是进一步强调了用不离体,用在体中;理在物中,而物不外于理。而没有揭示用对体的反作用,换言之,没有揭示用对体的建设作用。
孙存周继承了孙禄堂的武学思想与技击理法,指出研修技击要遵循“体外无法”这个原则,而这个“体”首先是自己的“本来之性体”,在这个基础上,由这个“体”中不断开启(拓展)源自“体”之“理”,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建构的过程,而不是那种现成的、一成不变的理,因此“体外无法”不是画地为牢、更不是遵循某种教条。而是一个在实践中对自性这颗种子不断开启其能与不断丰富其用的建构过程,即不仅“源”自于“体”,以“体”为本,同时“体”本身也是在“用”的实践过程中被不断开启,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不断建构。这是一个在对“体”的运用过程中,体与用相互依存、相互启发,不断显豁其体、不断丰富其用的建构过程。换言之,没有“用”,“体”就无法显豁,也就无从谈起。这是孙氏武学的“体外无法”之意。
所以,技击实践不仅是要源于“体”即所谓道亦所谓习武者的自性,而且对这个“体”也有不断显豁、不断丰富与建构的作用。因此,孙禄堂指出体用其武学有三层境界:
其一,造就体用兼备之英雄人格。
其二,造就“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俊杰人格。
其三,造就“全知全能之完人”的神圣人格。
孙禄堂武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用”这个范畴的认知与实践上开拓了新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