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40291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刚刚迈过立秋,便迎来了末伏。在民间,末伏被戏称为“秋老虎”。
从8月10日开始,未来十天承载了从夏到秋的过渡,炎炎夏日的酷热还未完全散去,而秋日的干燥之气却逐渐升起。
经过长夏的高温袭击,暑湿燥热难耐,人体免疫力下降,加之秋老虎肆虐,季节交替,若不善加养护,很多疾病便会“秋后算账”。
正因如此,人们常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 “初伏时要防范中暑,中伏时要排除疾病根源,而末伏时则要躲避‘秋老虎’”。
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务必要格外注意健康防护。
三忌
01
忌贪凉
末伏早晚气温降低,但是白天气温依然较高,昼夜温差加大。
若贪图过多的凉爽,未能适当克制,可能导致身体过度内敛,伤害阳气。
中医强调“阳气不足即为病”,脾脏缺乏阳气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频繁生病。
此时取凉要有节制,不要吃太多的冷饮,不要猛吹空调,避免损伤脾胃阳气,积聚湿寒。
02
忌辛辣
进入末伏后,饮食宜适度增加酸味,减少辛辣食物,佐以苦味食物,以滋养脾胃功能。
特别是生姜、辣椒、大葱、胡椒等辛辣食物,摄入过多可能会增加体内的热量,容易上火、燥热。
03
忌熬夜
随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当立秋过后,天地之间的阳气逐渐减退,阴气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此时需开始注重滋养阴气。
早睡早起,与鸡鸣同时起床,有益于身体的健康。也是滋养阴气、补充体内气血的首要方法。
三宜
01
宜润燥安神
末伏虽已入秋,但天气依旧炎热,有时候,中午的气温依然堪比盛夏,炎热的环境,让人心烦意乱。
加之换季易烦躁,情绪波动较大,血压不稳定,大大增加了血栓、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这段时间,切忌悲忧伤感、暴躁易怒,积极防范“情绪中暑”,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02
宜补脾养胃
中医认为,湿气通于脾。湿邪容易侵袭脾胃,导致湿气凝聚不化,出现厌食、乏力等问题。
建议及时调整饮食,此时吃点红小豆、茯苓、山药、芡实,可以中和养胃、健脾益气。
也可以适当吃点鸭肉、冬瓜、黄瓜,滋阴养胃,帮助恢复肠胃功能,促进食欲。
03
宜清补饮食
末伏遇上立秋,要开始“贴秋膘”。
饮食上需要清补,不宜温补,更不能大补。主要以高蛋白的鸡肉、鸭肉、鱼肉为主。
但是肉类不易消化,老年人不宜吃太多,可以多吃点蔬菜水果,多摄入膳食纤维,通畅排便。
1.适度锻炼:
适度锻炼有助于促进消化和胃口,但要避免过度出汗,以保护阳气。秋天锻炼需顺应收敛原则,选择稳定情绪的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
2.早睡早起:
立秋后,应早睡早起,与鸡同乐。早卧早起有助于适应阳气的收敛,早起能舒展肺气。同时,注意衣着,避免过多,以增强适应天气变化的能力。
3.防治秋燥:
入秋后,易出现秋燥症状,如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痛等。秋季防燥养肺,多食小米粥、山药粥等润肺生津食物,有助于减缓秋燥引起的不适,同时平抑情绪,预防咳嗽等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