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206|回复: 0

[嬴秦考古] 博阅·文史丨嬴城一望七千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8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嬴城一望七千年
张全宝  徐祥法   刘家文
    b6b3158a85aa498557ed5d239b68dbb4.jpg
       纵观华夏古今,以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姞、姚)名一地者,惟“嬴”;以“嬴”为地名者,惟莱芜区的古嬴城。独一而特殊的地名,背后承载的是历史的厚重,是文明的光芒。

  穿过滚滚历史烟尘放眼远望,嬴城遗址犹如一部耀人眼目的编年史,自有人类定居至今,至少已有七千多年历史,且绳绳相继,延绵不绝,从未间断,这在古遗址中是较为罕见的。其间有过辉煌,也有过没落,但每一个历史章节,都时时助力着华夏文明的演进。

纵贯七千年的历史遗韵
  嬴城遗址位于莱芜区羊里街道城子县村一带。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嬴城遗址从未进行过考古发掘,但各历史时期的残陶碎片,俯拾皆是,默默述说着古嬴城的历史变迁。

fe40fbb6cf573bf1b833a6164050a15f.jpg

       嬴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石磨棒和陶纺轮,经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员孙敬明先生鉴定,这两件器物形制符合北辛文化特征,结合嬴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判断,当为北辛文化时期的产物。由此可知,在距今7300-6100年左右的古嬴地,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农耕文明。

  在嬴城遗址发现的石器陶器中,距今约6100-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物占了很大比重,标志着嬴城文化在这一时期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这里诞生了一个著名历史人物——人文始祖之一的少昊。《帝王世纪》云:少昊“降居江水,有圣德”。江水即嬴汶河(徐祥法《琐议江水、少昊与莱芜关系》,宋镇豪主编《嬴秦文化与远古文明》,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第76页)。《说文解字·女部》称:“嬴,少昊氏之姓,从女嬴省声。”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称:“居于嬴滨者赐以嬴。”少昊为嬴姓的得姓始祖,其因居于嬴汶河之滨而得嬴姓,他在这里广施圣德,人们安居乐业。

  在嬴城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大增家庄砖厂,曾出土过黑陶杯、白陶杯、白陶瓶、白陶鬶等系列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这些制作精良的器皿,并不具备实用功能,而是用作祭祀祖先的礼器。由此可以推知,此处应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祭祀台,又可想见此处聚落已颇具规模,人丁兴旺,不排除出现人类早期城址的可能。龙山文化末期,伯益作为部落联盟领导集团的“虞”官,担任“治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的职责,并辅佐大舜调驯鸟兽以造福人类,辅佐大禹平治水土以消除水患,使鸟兽得以驯服,洪水得以平息。他还善于用火,发明凿井之术,选育种植水稻。伯益“始食于嬴,为嬴氏”,基于他的赫赫功德,舜帝将人们无上推崇的少昊所“降居”之嬴地封赏给他作为“食邑”,并赐给他嬴姓,命他担任嬴姓部落的酋长。
e0bbd7019f707328beb492c5fe332053.jpg
       伯益所在的公元前2000年前后,东夷地区进入了考古学上的岳石文化时期。这个阶段,华夏大地经历了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洪水频发期。《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而“中原的豫西、晋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却颇有利于防洪”(李双芬《从大洪水到广土定居:最初“中国”形成的地理空间及文化考论》,《中原文化研究》2022年第6期)此时,伯益可能率领广大族众进入中原地区,这也解释了诸多学者困惑的为什么在伯益掌控的鲁中地区很少见到岳石文化遗迹,因为此时大部分族众随伯益迁往了中原地区。

  即便如此,目前已发现莱芜及周边地区嬴城、张里街、大石家、乔店以及与新泰交界的雁翎关、沂源姑子坪等多处岳石文化遗址,标志着仍有一部分族众以嬴城为中心坚守故土,传承着历史文明的发展脉络。

  中国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甫一出现,“嬴”地便闪亮登场。商代武丁、文乙时期甲骨卜辞有:“乙丑贞,王命垦田于京。于赢(嬴)垦田。”“……王命……垦田于赢(嬴)。”(《甲骨文合集》33209,33212)帝乙、帝辛时期卜辞有:“己巳卜,在赢(嬴)贞:今日步于攸,无灾,在十月又二。”(《甲骨文合集》36825)嬴地地处(东)夷商(王朝)交接地带,是征伐、治理东夷的桥头堡。从上述卜辞看,商王曾亲临嬴地,做出垦田等利民措施,并由嬴地转巡他处,伺机而动,适时将东夷地区归入商王朝版图。

  西周之初,嬴姓后裔飞廉参与了反周的“三监之乱”,兵败后逃往鲁中的商奄故土,被周追杀。《清华简》记载:“飞廉东逃于商盍(盖,即奄)氏。成王伐商盍(盖),杀飞廉,西迁商盍(盖)之民于邾圉,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商奄之地的嬴姓国民,被周王朝迁到甘肃天水的朱圉山一带,他们在逆境中勠力奋发,最终在陇右崛起,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春秋战国时期,嬴城作为齐鲁古道、海岱通衢的重要枢纽,发生过诸多重要事件。《春秋》桓公三年(前709):“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杨伯峻注:“嬴故城在今山东省莱芜县西北,据《一统志》,俗名城子县。”《左传》哀公十一年(前484):“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杨伯峻注:“博,今泰安县东南三十里旧县村,本张云璈说。嬴在莱芜县西北,参桓三年传并注。”《左传》哀公十五年(前480):“公孙宿以其兵甲入于嬴。”杨伯峻注:“杜注:‘嬴,齐邑。’当在山东莱芜县西北,泰安县东稍北。”在汉代之前,嬴城一直是鲁中地区的重要城邑,对此,诗书经传多有记载。如《礼记·檀弓下》:吴季札使齐,其子死,葬嬴、博之间;《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自齐葬(母)于鲁,反于齐,止于嬴;《战国策·齐六》:嬴、博之间地至泉,等等。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当时发生在嬴城的政治、军事、文化、气象等诸方面的重大事件。

  大秦帝国完成统一大业后推行郡县制,摒弃对姓名的避讳,以自己的族姓“嬴”,在古嬴地设立嬴县,表达了对嬴地的敬重和对自己祖先起源地的认可。

  西汉时期,基于嬴地先进的冶铁行业,在嬴城设立铁官,专务冶铁。汉高祖四年(前203),“婴败横(田横)之军于嬴下”(《史记·田儋列传》),汉将灌婴与齐国田横曾战于嬴城之下。此后,嬴城遗址作为嬴县治所存续至唐武德五年(622),嬴县废止,嬴城正式退出政治舞台,此地成为人丁兴旺,阡陌纵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古村落。

横陈三千亩的古迹遗存
  嬴城遗址地处嬴汶河弯曲部的一处高台地上,平整宽阔,水源丰足,土壤肥沃,自古就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地。遗址覆盖面积较大,2012—2013年山东大学对嬴城进行补充勘探,确定嬴城遗址保护范围周长6673米,面积2580亩,加之周边相关遗存共近3000亩,涵盖城址、村落、军营、粮仓、墓葬、冶铸等遗址类别。

39d90466e29bb8ea2a1d1301b4b6bedb.jpg
8446278251d2dc96d62651b9e5b29f01.jpg

       据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原莱芜市文物办主任宋继荣介绍,嬴城城址东、北两面邻嬴汶河,南、西两面接南、北烧砟地,中南部被村庄叠压,北部为农田。城址分南、北两城,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北城约始建于商代;南城为东汉末设嬴郡时扩建,嬴郡旋废,城墙亦未形成规模,后成为民居地。城内土层的断面上,显示出一米左右的文化层。城地表也散布着较多的陶器残片。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挖到一批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和残片、青铜器和残片、铁器、玉器和骨角器等。

  根据宋继荣、宋华《嬴汶水是嬴秦人祖先伯益的始封地》一文(见宋镇豪主编《嬴秦始源》第52-6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及有关考察资料,将嬴城遗址出土文物类别及相关功能区整理如下:

  出土石器有磨棒、纺轮、斧、凿、铲、锛、球、槽碾等,石器磨制规整,做工精细,显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陶器有簋、尊、纺轮、瓦、瓦当、砖、甗、鼎、豆、壶、鬲、盆、罐、碗等,陶质有夹沙、泥质两种,陶色主要有红、黑、灰色,饰有绳纹、布纹、箅纹、弦纹、瓦纹、乳丁、太阳纹等纹饰,涵盖大汶口文化至汉代各个时段;青铜器有鼎、爵、斝、觚、匜、舟、剑、戈、镞、带钩、镜、圈饰、货币、豆等。上世纪70年代,村民挖城造地,曾挖到大批青铜器,仅羊里采购站就收购数麻袋,可惜被当做废品处置;铁器包括六角锄、鼎、釜、壶、锤、权等,多为战国至汉代的器物;玉器有璧、环、玦、觿等;骨角有鹿角器、蚌镰等。此外还有耳环等金银器。

  陶器作坊在仪封村一带,这里曾发现过大量陶拍、陶器片、红烧土。

  军营与粮仓位于嬴城西南邻的营子、仓上两村。据村名碑等记载,两村分别是嬴城的驻军地和粮食供应地,曾出土过青铜剑等兵器。

  冶铸遗址有三处,分别在大围子、南烧砟地、北烧砟地。大围子遗址,位于嬴城的北城内中部,村民在打坯和翻地时,曾发现较多的红烧土和炉渣,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来看,为同期的冶铸遗址。南烧砟地遗址占地东西长555米、宽210米,文化层较厚,地表遗有陶器片、太阳纹砖,并有大量炉渣和矿粉;文化层内含大量的铁矿粉、矿石块、炉渣以及冶炼炉。北烧砟地原有炉渣山一座,地表有大量炉渣、陶器残片,文化层较厚,在一陶罐中,出土有70多枚齐国三字刀币,35枚直径5厘米的圆形方孔钱以及刀削范、半两钱石范、铁块、铁镢等,为周至汉代冶铸遗址。这三处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深厚,汉时曾在嬴城设置“铁官”管理铸造业,是商末至汉代重要的冶铸遗址。

  墓葬区在嬴城及周边有多处。现发现羊里供电站、田家庄、万人坑、大湾崖、大荒地、南城、院上、大增家庄、田家林、仪封洼子、塚子等汉前墓葬区。万人坑墓,位于北城的东南墙外,村民在挖墙基和姜井时,挖到青铜剑、戈、镞、舟,陶簋、豆等陪葬品,出土器物显示周、汉文化特征;大湾崖墓,位于北城南墙外西南角,发现较多的人骨,百姓相传为杀人场,时代同万人坑相同;大荒地墓,位于嬴城北烧砟地西侧,2011年首届中国(莱芜)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结束后,遗址被犯罪分子盯上,于夜间盗挖30多个盗洞,被公安部门追缴的文物有剑、戈、铃等青铜器,盆、豆等陶器,彩绘陶器片和云纹瓦当,玉璧、玉或贝项饰,贝币和骨币等,为周代墓葬;南城墓位于南城东侧,村民挖到成排的瓦棺墓,为周、汉代瓦棺葬墓;其它几处汉代墓,出土大量陶俑、陶马车和陶牛车,排列阵势较大,形式特殊,用陶马、俑陪葬,较原殉人、殉马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所有遗迹遗存,无不显示着嬴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许多历史时段领先全国的技术技能,显示着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嬴城光华。

  孙敬明先生认为,嬴城遗址“从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后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其或与五帝虞舜的时代相对应),再到岳石文化(岳石文化属于地方文化类型,其时代与商代早中期相当),以及夏 商 周,再发展到秦汉以降。此地历史文化发展的链条时间长而且环环相扣,从无短缺。此地不但新石器时代,夏 商 周三代,而且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依然发达,始终是当地区域文化的核心之所在。”
0dd5dd674212ce0267837761ab9aa47a.jpg
af5c84dc3c5cb2695574db381407c70f.jpg
3f8e3f1ad03d2739ec81282733393e30.jpg

众论四千载的嬴秦祖地
  伯益为嬴秦始祖,是几千年来历史学界的共识。自他封于嬴地,被赐“嬴”姓,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汉代司马迁《史记》云:“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伯益),舜赐姓嬴氏。”“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简明扼要地点明了伯益、嬴与秦人祖先的关系。宋代罗泌《路史》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明了伯益封地为莱芜之嬴地:嬴,“翳(伯益)能繁物而封,汉县,隶泰山。后魏复置于莱芜,唐入博城,所谓嬴博,今兖(兖州)之莱芜,本齐邑。”

  在莱芜嬴秦文化研究起步的2000年,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著名学者孟世凯先生亲临嬴城遗址考察后认为,“伯益是少昊之后,少昊是嬴姓,舜也赐伯益嬴姓,嬴姓源自莱芜是没有问题的,周边莒、郯、菟裘等诸侯国都是嬴姓。即使陕西那边的学者也认为嬴秦源自东夷。”“莱芜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源头,应从虞、夏之际的东夷族鸟夷首领伯益算起,伯益乃嬴秦之祖,故秦始皇的祖根在莱芜。”同时他的《嬴秦与商之东土》一文指出,“嬴、商两族出自东夷以鸟为图腾之少昊氏,今山东莱芜是嬴氏族的发源地。嬴秦历史进程中与商的关系密切,嬴秦后裔多在商王朝做高官,助商统治近六百年。”(《管子学刊》2012年第4期)

  其实,早在我们本地嬴秦文化研究开始之前,诸多外地知名专家学者就已经得出了莱芜为嬴秦始源地的结论。诸如,1946年陈秀云《秦族考》一文指出:“据《地理志》:泰山郡有嬴县。地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因而“秦人原是住在东方的,后来在西方建国”。(《文理学报》1卷2期)原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参事、历史学家何汉文认为:“嬴秦人发祥地点是在山东莱芜县一带”“嬴姓人的发祥地嬴,在山东中部的莱芜县,在黄河南岸。”(《嬴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情况初探》,《求索》1981年第4期)中华民族史专家、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光岳:“伯益的所在地,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四十里的嬴,南面有嬴水,都因嬴族居此而得名。这里邻近少皞之墟,是鸟夷分布的中心地带。”(《东夷源流史》第二章,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舜所以赐姓嬴,盖因其地始称嬴。《路史·少昊纪》云:伯益‘始食于嬴。’嬴即春秋齐国嬴邑,秦置嬴县,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秦人秘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秦祖伯益即在部落联盟中担任山泽之官,并且立有大功,被赐嬴姓,始食于嬴。嬴即春秋时齐国嬴邑,秦置嬴县,治所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国农史》1994年第4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郭向东:“伯益是东夷酋长,其原始居地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秦文化论丛》第三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著名考古学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田静,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党社:“秦代设嬴县,地在今山东莱芜西北。这应是嬴姓民初居之地,亦即嬴姓始祖柏翳(伯益)的居地,也是秦人的起源地。”(《〈山海经〉与秦人早期历史探索》,《华夏文化》1999年第2期)重庆大学三峡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应骥:“秦人发祥地在山东莱芜、泰安一带。”(《试探土家族渊源—兼谈巴人源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等等,众口一词,兹不一一列举。

  在嬴秦文化研究的二十多年历程中,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将嬴城遗址作为研究的主阵地,数百次在嬴城遗址走访调查,掌握了大量实物证据,并结合文献资料,撰写出了百余篇高质量研究论文,或被收录于各类史学书籍,或刊发于学术期刊。同时撰写了学术专著《嬴姓溯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出版了《嬴秦文化研究》《嬴秦学刊》两种杂志,在史学界产生较大影响,进一步夯实了嬴城遗址一带为嬴秦起源地的论断。

  在深化研究的同时,先后于2011年、2017年、2019年召开了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汇集了中国社科院及省级社科院、中国先秦史学会、清华、北大、南开、山大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各地先秦史学界的顶级专家200多人,到嬴城遗址参观考察、研讨论证,他们从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对嬴秦起源于莱芜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论证,并出版了《嬴秦始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嬴秦文化与远古文明》(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嬴秦文化与成果转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三部论文集。

47b9c3cbaf8ec72cc9051c3b26d0cfce.jpg
f54a23e0111c69cc8c09266413a461eb.jpg
e5efbc8d149e5ff1c1c72d3546347cac.jpg

       2011年9月7日,当代史学泰斗李学勤先生接受了莱芜有关人士的访问。他说,嬴姓起源于莱芜是没有争议的,莱芜西北有古嬴地,春秋时为嬴邑,秦汉时为嬴县,嬴这个地名是从很古的时候传递过来的,所以这个地方一定是嬴姓部族的一个中心地区;根据《清华简·系年》记载,秦人来自于东夷的商奄之民,莱芜即在商奄范围内……次日,《光明日报》即刊载了李先生的著名文章《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论证了秦人源于东方的史实。2014年初,李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秦始皇祖籍山东,是立得住的”,嬴姓始祖“少昊后裔伯益辅佐大禹治水,为帝舜调驯鸟兽有功,获赐封地‘嬴’,在现在山东莱芜一带。”(卢昱:《李学勤:秦文化具有东方色彩》,《大众日报》)(作者皆为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5-5 09: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