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40291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接着上篇谈,练习“整劲”还要做到腰挺,腰挺能够产生向下的力量,可以催动胯部向前向下,此之谓“腰催胯”。胯和臀相连,因而又叫收臀、敛臀,但我认为收、敛未必确切,导致人们理解成向前平移但无向下的力量,这样就无法做到“胯催膝”。臀部有向下向前的力量方可摧动胯向下,从而催膝,引膝继而催足,这便是“胯催膝,膝催足”的传动技巧。
腰挺让腰部变直,臀又向下向前收住,以前腰部的横沟就消失了,用手从腰部往下摸,臀部和腰部是平的,臀部不再突起。挺腰应该贯穿在练拳的全过程,到了发力时,应该加大挺腰的力度。当你手放在一个功夫高的武者腰部时,你会感到他的命门外凸。你再把手分别放在他的臀部和挨着腰的背部时,你能感到他的臀部可以向下运转,而背部有向上拔的趋势。挺腰和含胸拔背和收臀,这几项要领是相互影响的,如同一台机器上齿轮一样,一动全动一停俱停,这才算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坠胯在“胯催膝”的同时,也能“提裆”。臀部一收裆会自动提起,反之,臀后突,裆部就会下坠,而裆的下坠则又会导致无法收臀。收臀与提裆促使气沉丹田,发力。同样的收臀和拔背也是统一的,臀收的对了,含胸也就对了。如若臀不收而后突,一定导致挺胸,也就是“撅屁股必然挺胸”。这几项虽然是互向传动的齿轮,但“主动轮”是腰,收臀提档含胸拔背都为“从动轮”。所以才说关键在于腰,“主宰于腰”,“腰为纛”,“刻刻留意在腰隙”。这种方法可以在发寸劲时使用,当靠近对手时,腰突然一挺即可骤然打出爆发力,此之谓“寸劲”。
想要运用气首先得“有气”,拳谱云“欲求力之足,先求气之充”。得气的方法和身体外形姿势不可分割,姿势外形在气功中称为调身,例如含胸拔背、敛臀等。姿势不仅是得气的方法,其实同样是用气的技巧。再一个是放松,用意不用力,在气功中称为“调心”。炼气是内家拳得整劲的途径,身要整,气难道可以不整?锻炼方法是打拳、站桩,三大内家拳形意、太极、八卦都有桩法。形意拳的三体、八卦的“转圈”都属于桩功或行步桩功。
打太极拳都明白要用意不用力,这其实也在炼气。拳谱中的“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已经说明了得气的途径已经气的用途。所以内家拳十分重视“气”的作用,重点提示“欲求力之足,必先求气之充”,“气不充则力不足”,气不足的话,就会导致“以之为顾法,如守者城池空虚,以之为打法,如战者兵马羸弱”。气充足时就能达到“用则有,不用则无”,信手拈来,不需要想气是怎么用以及气的运行路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