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38|回复: 0

[健康贴示] 武林秘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2 13: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内功四经》作为专门论述武学内功修炼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师宋世荣之着力推崇而倍受关注。
总论

拳勇之术,古来不下数十家,曰探马,曰鉴子,曰罗汉,曰佛爷,曰武子,一切可惊可骇之名难以尽述。

承人陋习,学此则非彼,学彼则非此,纷纷聚讼,日甚一日。而要之不得内功真传,拘家所纵,费尽苦功,终属下乘。犹之读书不能返约、泛览、博务,何能明道?又凡物莫不有其本,得其本而末随之矣。所谓一以御万,简以御繁者也。

近来习此道者,忘其本之为一,而逐其末之不同,分门别户,捏造名色,往往自为誉曰:“吾之术近路也”。不询其一以御万、简以御繁之道,茫然罔觉,何怪其临敌溃哉。夫宇宙之正道,原未有近路也,不过有本末先后也。后此变化无方,皆前此循序渐进有以致之也,何有近路之可言哉?

然则所谓本者何也?曰觔也。顺进可以制敌,退可以自守,往来上下,无不如意。觔松、觔小、觔背,不足以当敌,退不能自守,(备)多虚实,无非危机。由此言之,觔固要哉。

然不知觔之纲领,不知觔之枢机,不知觔之归宿,虽有觔犹(未)尝也。何谓觔之纲领?曰头也。头为诸阳之会,一身之纲领也,譬如物之有柄,要之有始。柄之不正,事之不裹,专望后之等哉?故头之为用也,欲向上提起,不欲向下堆积,欲生旺有神,不宜颓靡无气,一身之觔虽不在头,而头未始无关于觔之得失也。何谓觔之枢机?曰肩也,胁也。肩为臂之本,胁为气之窟,上以头部之精神,下以足腰胯之威势,周身之大关会也。

譬如室之有门,国之有关,门不开不通往来出入。故肩之为用也,其要有八,曰通、透、穿、贴、松、汗、合、坚;胁之为用也,其要有二,曰开张舒展,紧弹聚敛,得此窍诀,中部之妙思过半矣。何为劲之归宿?曰足也。足为百体之根,上载全身者也,譬如万物之生于土而履于地,衰旺体态无不因乎地。苟非博厚,何能载物哉?故足为觔之出入也。凡一放一松,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起。觔之入也,一收一紧,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伏,此下路之要诀,而功夫之根基也。知此三者,可以得其大概矣。

犹有要专何者也?曰气也。盖觔之生于气,犹木之生于水,木必待水泊而得生,觔必得气养而后出自理也。欲愿养气必开关窍以顺其气,不然而人身之关窍皆为后天之浊气否塞尽矣。虽欲养气可得哉?必伸筋拔力以通之,而后真气自行。行是气可以养觔,可以济气矣。

故用之初,气觔尽有交互相济之用,及其久也,有浑然如一之德。后之学者潜心体会,必对予不妄评矣。若失气之浮沉、觔之松紧、首之开合、手之横竖、身之正侧,当求之内功经与夫十式局内,非一朝一夕之功能明也。

目前社会上所见的《内功四经》诸本,因各有增删,不成系统,故使后学者难窥全貌。现将《内功四经》真本全书抄本分段公之于众。

《内功四经》: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散门总局、散门杂评、制胜八诀。

下为《内功经》全(含练法):

《内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第一必先知脉络,脉络不真,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前阴高骨而止。督脉起于脊尾尽处,正直上行夹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此二脉前后行气滚滚者,久而用之气来之盛也。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井者,肩井穴也,在肩头分中;池者,曲池穴也,在肘头分中,左右各有一穴,此周身向外发ぶ穴也。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以从容为之,循循者,以渐而入之意也。

千变万化,不离其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本者自然之真气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离乎自然之真气也,学人正要尝未有奥妙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龟尾者尻骨尽头处也,用力向上翻起,则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用功之时,存想真气元神藏于此处,而神炼矣。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形迹推求也。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穴,言真气既下,自然威光满面,诚中形外之验也。

既明脉络,须观格式。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承上文言,既明脉络,以后必须知周身一定之格式也,格式不知,脉络之言亦空谈矣。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正头以壮满面之神,顺肩以活两背之势,出胸以足周身之威,此上部之格式。然正头须提项来,顺肩须四面平正,不可略有歪斜,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此式中之真窍也,不可不知之者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步虽有上下,而足必须极力坚固稳住,不可摇动;膝之为功,外曲内直,言其势虽曲而必用意伸之;前阴向后极力缩起,自然深藏也;两肋骨缝俱要极力开张,以合出肋之势。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用功之时,气如抽丝,自鼻出入方不损伤脏气,此气之所以必用匀也,调之者出入之息也。劲必先松以用紧也,唯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使松也。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
承上文言气调而匀,发明用气法,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可闻,此调气之法也。提之者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后真气落下也;伏者真气深藏于内,意想真气渐收渐小,坠于丹田,如龙之蛰,如虎之卧,潜伏不动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沉至底。
承上文言下气之法也。谷道者,后阴也,收之者,惧气之泄也;玉楼者,耳后高骨也;提之者,自然下气无阻碍也。不拘坐立用气,皆自喉而入方能得气之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肾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沉至底之势方妙。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
此言真气升降之经路也,升时自两肋骨缝而升,故须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背脊俞口穴而入,透前心方得气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数之第七节便是。

既明气窍,再释劲诀。通、透、穿、贴、松、汗、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递也;
承上文言,劲松而紧,言练气之法也。通透言自此至彼往来无碍,“柔软”之意为之。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穿贴者,横竖连络之谓也,横络为贴,竖连为穿,属阳伸筋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谓也。

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
松者柔之甚,软之极,养精蓄锐之意也。汗者刚之甚,健之极,气血结收之谓也。松如绳之系,汗如冰之结,二者有交互相济之道,盖柔能济刚,刚能济柔也。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能也。
合者,周身骨节合而为一也;坚者,横竖之谓也,此视穿贴二劲更进一层。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
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此下步之真窍也。人皆炼步,而不知炼步之窍,在于按肩也。按肩者,收肩井穴之劲沉至足底涌泉穴也。人皆知坚膝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乎逼胯者,将两臀极力贴住也。人皆知坚胯而不知坚胯之窍,在乎圆裆也,将裆极力向外挣横也。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窍在乎提胸也,将胸用力提起也。

提颏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颏骨用力向上提起,自然正项矣。两背骨极力贴住,意其劲自膊下而出至六腑穴向外转出,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用极软之意松开,自然无阻碍也。

折天柱以下气,视合谷以立门。
天柱穴,在后高骨,上下气之时,极力贴之,自得其窍;合谷穴,俗名虎口穴,遇敌之时,将手擎起会与耳齐,专睛视之,此玄门之法也。

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以一身而言,自井顶至于足底竖劲也,自背骨至于手头横劲也;以一背而言,自腋至于两肩云门穴竖劲也,自六腑转于斗骨横劲也;以一腿而言,自内胯至于足底竖劲也,自膝至臀横劲也。总而言之,横中有竖,竖中有横,遇敌之时,横以克竖,竖以克横也。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之首,收纳甚妙。
此总言内功一贯之道也,吸天地之精气纳入丹田,运丹田之真气自两腋升于顶。升气时自有真气自俞口降于丹田,此一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裆内下于丹田足底,下气时自即有真气起于足底,自外裆升于丹田,左右合计二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背底下于丹田左右合计此二气朝元也,总共五气朝元也;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并行不悖,周流不息,无住时也。久而用之,妙处甚多,此乃炼神之极则反本元之妙道也。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承上文言,朝元功夫,久而精之,真水自然而升,其火自然而降,上下神气炼得浑然如一,如天地交泰,有神化而测之景也。

静升光芒,动则飞腾。
承上文言,功夫在内之窍,此节言功夫形之验。真气足于内,气色于外,虽隐而不动;满面神光,精华远射,令人不能正视;此静之妙也。气腾于形,形随乎气,以意帅神,以神帅气,以气帅形,故任神气所之,而形莫能为之累,如龙之腾云,如鸟之飞空,忽然而来,倏然而去,此功之妙也。

神运经 卷三
总诀四章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

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先伏而后起,退方一合而即动。以静为本,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外呼吸之间。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击敌者,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在而谓;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纵横者,肋中形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即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动。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

右第四章合言体用之意
山不汗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运经,必须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周身全局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凡用此功,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一吸则回。纵时两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在是焉。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表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矣。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于神动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定静妙奥之用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务要深详参究,久而久之,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

神运即明再言内功十二大力法
一曰底练稳步如山,二曰坚膝屈直似柱,
三曰裆胯内外凑齐,四曰胸背刚柔相济,
五曰头颅正侧撞敌,六曰三门坚肩贴背,
七曰二门横竖用肘,八曰穿骨破彼之劲,
九曰坚骨封彼之下,十曰内掠敌彼之里,
十一曰外格敌之外,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矣。

地龙经 卷四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经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踪,伸曲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攻;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20230312131616front2_0_84182_Flg8R8_qmMJFauUTtEPjI1xlY5V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5-17 0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