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40291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续上期)
三 体呼吸(全体呼吸)
体呼吸对于常人很陌生,对于一般的习武人也是知之甚微。其实体呼吸并不神秘,人体结构分多个系统,每个系统各司其职,又都互为关联。武术是个系统工程,体呼吸是习武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呼吸之法追求演化过程,起点也是终点,初步就是高处。
肺呼吸锻炼的是膈膜,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便是膈膜。吸气时由于肺部扩张,胸腔膨胀膈膜受压而下降,然后借膈膜下降之势,以意念向小腹用力,将气压入丹田,然后停顿一下,再把气呼出去,随着这一呼胸腔收缩,膈膜自然上升,便完成了一次肺呼吸。膈膜得到锻炼以后,便不再着意肺呼吸而转入丹田呼吸。经曰:丹田呼吸,此法与前肺呼吸所异者,呼,息气下入丹田,而谓之阖;吸,息气辟,而上升,谓之开(又谓阴阳相交)。《易》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即明心见性)。”呼,息下贯丹田,吸,息上升心脑(谓之水火既济),以心意而存于心肾,使气上下而往返,则精气透泥丸。偈曰:“三田(泥丸、黄庭、土釜)往返调生息,混元二气造化机。”严格地讲丹田呼吸其实不是呼吸,人身五脏六腑各有功能,肠子不是呼吸器官,肺脏有呼吸功能,同时调节肉体与气候相应。小肠和大肠是心肺化生到腹部的器官,其功能在消化、排泄外,还延续着肺的适应功能和心的判别功能。丹田呼吸,吸气时膈膜上升,以膈膜抵住下扩的胸腔。胸腔底部被抵住后,向上发展,肩、脖子的穴位被激活,等于从里面被点了穴。脖子、肩的穴道一通,脑部就受到了刺激,这就是丹田呼吸中“吸气上脑”的效果(不是真的有意识的吸气上脑)。呼气时,膈膜下降,以整个腹部拽住膈膜,整个腹部都随之蠕动,内气鼓荡,气血化开。
肺呼吸是锻炼膈膜。丹田呼吸是利用膈膜锻炼腹部和脑部。呼吸之道为坐禅、炼丹、武术所共有。道家的功法讲心肾之气自然相融,前后身气息循环叫大周天,胸腹气息相融叫小周天。练内家拳者,不必练道家的大、小周天。我们按规矩练拳,同样可收到道家大、小周天之功效。行拳走架采用丹田呼吸,腰以上放松,有意识地将气沉入丹田(虚其心,实其腹),引发小腹鼓荡,锻炼了腹膜,蓄聚真气,腹膜强健,内气充盈,触之即膨胀鼓起,有坚实之效。不是挺着肚子,那是违反常理之态。常人的小腹是软塌塌的,有人击打即随击而凹陷,内气充实者,其腹如鼓,对方击打,会触之自动鼓起反弹之。
初习拳者,宜重形忘息。把功夫用在熟习拳式动作上,追求动转和顺,身心平衡,不要着意于呼吸。初时呼吸会粗重急促,不要管他,练拳久之,随着动作之熟练,身心之放松,呼吸会慢慢顺畅起来,其气也自然会下沉至小腹。丹田呼吸是有意识的呼吸,行拳时平心静气,神意内敛,以意识使气沉入丹田,锻炼腰肾,使肾精、肾气充盈,内气充实自然会气运全身。经曰:“以拳之应用,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循环不已,充周其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无所不生,至此拳内真意真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
体呼吸是练武者追求的最上乘的呼吸法,前面两步呼吸都是为达到这步(体呼吸)呼吸之途径。体呼吸是在胸腹呼吸,心肺强健,肾气充足后的全体呼吸,这时练拳者之呼吸,不完全依赖于呼吸器官(口、鼻)呼吸,主要是利用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云蒸雾起而呼吸。不依赖呼吸器官呼吸,不是放弃呼吸器官呼吸。其实不管你采用哪种呼吸方法,胸肺呼吸始终也是离不开的。丹田呼吸是深呼吸,主要使胸腹间膈膜上下运动、腹部之蠕动来完成。丹田呼吸与胸肺呼吸相呼应,不过其呼吸路径深了,空间大了,功效更强了。
体呼吸,简单理解是靠人体之八万四千毛孔与自然空间流通而生息。皮毛通气是所有动物之特有功能。肺主皮毛,外部气候环境有变化而刺激皮肤,肺部即有感应。如天寒、暑热之时,人体适应度超过承受极限,必然会伤及肺脏。肺脏强人的皮肤就鲜亮,头发亦有光泽。所以人体有感应、呼吸之能,这也是人生倶来之本能。可惜是常人忽略了这一自然功能,平常只着意于胸肺之呼吸,没有很好利用体呼吸之功能。
锻炼体呼吸,同样道家的练法太过繁琐,拳家练体呼吸,同样不修道家的所谓大、小周天之术。体呼吸不执着于人体中一处,是把前面经过两步(肺呼吸、丹田呼吸)呼吸之法所修得的丹田充盈之精气,化生为一股神气,随身而动。打拳时,不着意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气),手足动作所用之力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刚若柔;腹内之气若着意若不着意;呼吸似有似无,练到好处,蓦然间感到一股真气自足底涌出,瞬间全身如云蒸雾起,全体通透,神行一气。此是拳术练气化神,功到化境。
四 修心法 (忘掉呼吸)
前面讲的肺呼吸、丹田呼吸、体呼吸,都是有形之呼吸,是为动。一阴一阳谓之拳,动为阳,静为阴。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呼吸之法,以神意为先,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拳中无气,不为强也。呼吸之法是动,修心法是静。有了呼吸功夫后,才能静得下来,呼吸时把心静下来,心无杂念,把全部精神集中在小腹一处(若有如无,不可执着),便是修心了。
呼吸法追求演化,修心法求归宿,将自己集中在一个点上,就此入定。入定是“抱元守一”之象,行拳走架意注丹田,举手投足不可用力,纯以神气而行之。行气纯任自然,勿忘勿助,无可无不可。行拳止,其气复归丹田,降至涌泉,缓缓收势,然后慢慢行走数十步,让真气流注全身,使全身心都得真气之涵养。
有形有意都是假,无形无意才为真。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三回: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万法归一,一气归元,“抱元守一”而入定。拳术练到此步,虚其心,忘其身,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地人一体,拳可入道矣。(续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