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83|回复: 0

[健康贴示] 传统武术的基本传承方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7 22: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在传统社会中,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形成的师徒传承,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由历史跨度以经验认知为主导的文化事项,也必然交付给这样的历史绵延。

传统武术也同样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一个最主要的传承方式。

提高技击能力是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价值追求,然而,武术的技击格斗能力并不是一种天然性的搏斗,而是在一定条件下训和练的结果,所以前人说过,“凡百学矣,莫不有师,况乎技击之学”。

如果没有师承,如何使得后来者习得武中奥义呢,在师徒传承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谈拳授道,贵乎择人。这包含了两个含义:一是只有选择好的传人,才能习得上乘武功,能不能习得武功,练习到它的至高境界,要看传人的素质如何;第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本门武功不致中落。因此择徒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习拳应以德行为先,已经成为整个习武群体的普遍认识。

因此,各种门规的制定也是对传人的要求,在各项要求中,道德是最基本的基础。道德的内容是什么呢?

就是日常传统社会中被普遍认同的日常道德伦理。五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未习武,先观德。”这个德,就是指这方面的内容,你还没有练武,我先看你的德行如何,被择的人日常的道德伦理。

陈鑫先贤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就明确提出了“习拳五不可”和“两先当”。这些条规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了对传人的具体要求。怎么择人,择什么样的人?择人首先应该首重德行,如尊师敬长,信义仁爱等等。

传统武术难以提出具有近代体育理论意义上的选材理论和选材要求,作为师父所熟悉并运用自如的是知其然的经验感知和实践把握,并不在于知其所以然的理论说明,仅仅是重视经验,这个小孩能不能带出来,他一看,就会知道,是作为一种个人的内心感受看问题的。

强调练武者的意志品质,而意志品质是任何一位习武者都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在传统武术看来,你身体有一点残伤没关系,只要有了意志品质,加上训练得法,就能弥补身体条件的不足,照样能够练出惊人的功夫,这就是传统武术理论中一再强调的苦寒出高手。

所以在传统武术看来生理条件不是决定性的,哪怕身体有伤害,但只要有了信心,照样能够练成工夫。所以在这一点,传统武术特别强调习武者的意志品质,道德状况。

按照中国人习惯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以自我为基点,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物,一个就是自家人,一个就是外人,自家人的范围主要由家庭内部成员组成,另外也包括亲朋好友,自家人以外的就是外人,这种内外相分的处人方式到传统武术,也就有了立于师门之内的入室弟子和未登堂的一般弟子,而入室弟子和未登堂弟子中又有一个前后的关系。

入室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常用词,起源比较早,在晋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了,就是讲入室弟子在文化传承上特有的意义,传统武术也是这样。尤其是一种技击奥义,向来被拳家视为枕中红宝,不肯轻易示人,但在香火延脉的观念下,就有了既要使本门后继有人,又要对传人进行选择的情况。

这样也就形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这时候的徒尚未正式登堂入室,因此只能一般弟子,因为对一个人道德品质、体悟能力的考察,是难以立竿见影的,所谓日久见人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后,如果觉得被择者可以,再授以他功夫奥秘,以及他自己平时的积累,因此入室弟子、一般弟子两者的认定要求不同、考察方式不同、认师的要求不同、传承内容也不同。在传统武术中,只有递帖拜师以后,才算真正形成了师徒名分,否则就是一种广义上的学生,或广义上的徒弟。与此相应的师父,也只是普通意义上的老师。

学生与徒弟不同,这是本人在社会考察中被许多习武者一致强调的,直到今天,传统武术的择徒理念和方式,在广大习武群落中依然有着影响力,被不同人不同程度地认定。内容来自武术丹道气功。对于入室弟子考察的侧重,依然是道德意志品质,其中既有对忠孝仁义日常道德的考察,也有强调耐苦恒情的意志品质,通过一段的时间考察对象,这就是入室弟子和一般弟子的差别,考察时间的长度,拳种门派不一样。

这样,使得习武者为以后的发展做好了精神与技术上的准备,如果在这个时间中不被师父所认定,那么习武者就在这个传承关系上断层了,难以作为入室弟子。

现在我们看一下拜师的形式或过程。师徒的名分被确立以后,在传统武术中必须通过一个递帖拜师的仪式,在传统过程中拜师是一个慎重庄严的事情,它的作用是在拜师者在经过长期的被考察以后,在产生强烈的精神感受,因为考察仪式是非常隆重的,通过这个仪式使得习武者内心再产生一次碰撞。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在人类文明的传播中,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黄宗羲说过,古今学有大小,该为有无师而称者。在传统社会中,以经验著称的百功著意(音)的绵延,也是通过师父对后继者的帮带,其中包括武术。必须要有老师的传帮带,武术中有一句话“苦练三年,不如老师一点。”就说明了老师在武术文化绵延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师徒传承首先有利于拳种技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发展,我们看到,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未必都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师徒传承是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进行的,但正是这种传承范围的狭窄,这样就可以使得传承者尽心尽力反复身传言教,务必使徒弟真正掌握,学会,同时徒弟又在师父的管教下刻苦训练,不断领会,这样就使得传统拳种在内部代代传授,代代总结,并且不断有所发展。

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价值启示,尽管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已经不符合现在的价值需要,但其中有一部分照样符合它的意义。师徒传承在由师徒关系交织起来的这一场人伦网络,特别具有人情味,任何一位入了这张网的人,哪怕不是本乡本土的人,只要入了门,入了谱,都可以在这个网络中,在这个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会显得孤单寂寞,从而产生一种让人难以摆脱的归属感。

对习武者而言,师门就是他习武生涯的归属,这种归属包括两个意思,一个,作为习武者个人对师门的依凭,第二,你的武是有所出的,而不是无根之艺。

总之,作为一名令人敬慕的师父,不但要自己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技术水平,还要利用各种条件充分发挥习武者自身的有利因素,从而使得习武者掌握武技。
20230307223249front2_0_84182_Fuhhn4R7el8O5hvRVQJl4MbMO0Sm.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11-25 10: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