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38094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练拳1
练拳贵在专一,专一则精熟,精熟而意味日出,心得无穷。练功夫疏不得,能得一刻便练一刻。练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生,不但静中能静,且在动中亦能静。练拳必求心静,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合。运动先求松静;松则灵,灵可气血畅通;静则凝,凝才发劲完整。故松静是练拳之要诀,习武之道无他,求其专心而已。学拳性要顽钝,不可取巧,取巧则粗心浮气,只见俏皮,难得精髓矣。时时揣摩审察,此处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坚。拳脚功夫练到最后在于头脑灵活。
练功不练拳,用劲不用力,劲就好比一个网兜,将一堆散桔子似的人体拎起来砸出去,打出超出体重的力量。只有不用力才能出劲,因为劲关系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于局部。百会会阴一线穿,若能此两处不偏倚,那么身法变化就可以无穷。
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意在蓄神耳。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练时眼不可散乱,将视一极点处,或看自己之手,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
两掌微微用意使暗劲,随呼吸张弛,但不可外露于形,这样练习日久,既得柔,又得刚,虚实兼备,若一味用力,则日久只得拙力,难得刚柔相济瞬息万变的拳技之巧,终非内家拳学的真意。用意采用‘以无所守为守’的方法,浑然任气在遍体流行,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这样意识不专守一处,则全身反应灵通,变化随意。
单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谓之练气;或趁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谓之练理;或酌式想象而练之,谓之练机。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
练拳2
练拳套与散手不同,拳式中之手法,不必手手能致用,故炼时心中毋庸假想一敌,炼散手,则非有假想敌不可。炼拳套之目的在调匀气分、活动身手、习惯持久、发舒筋肉。致用非拆炼散手不可,散手虽从拳式中化出,然不拆练,则终年打拳,亦不过于熟中生巧,心领神会其一二手之运用而已,决不能得全式中之变化也。无论演习何手,必先平心静气,细思此手用意与用力之处。及敌人如何攻之手路。俨然劲敌在前。个人练习时,两目须注视自己出手之的,疾徐高下随之,手眼不合是大毛病。学者不明夫力与劲之别而漫然习之,拳易演而身益陷,一式未完而已气喘汗出,自谓用尽平生之力,究其着于人者无几,此不知透出肩背之法也。其法初演时不多用力,手手用势吐气出,习之日久,肩背之力自然流通,然后再求之稳,斯过半矣。练拳须一手是一手,吞吐要快,连续不妨略缓,不能如写草字之牵连不断也。练拳气喘色变病在不识松紧,从首至尾,握固不肯放松半点,凝神集气,一手是一手,全身之劲但注于一击之中,手既打出,立须松放,则演数十百次亦必行所无事。
拳以打空为能,求的是内劲的自然生成和外形之体静而不躁、柔弱无骨。进行攻防招法训练时,面前虽无人而意境似有人与其拆手破招一般,以心意体察自身变化技巧的运用。最简单的基本功是最好的练习整劲和周身协调的方法,亦是最实用的御敌之法。通背摇根尽量把速度放慢,大约一个星期后人就可以觉得拳中有力,那是先天力,不是一般的蛮力。先天力是在人一出生就存在力,是伴潜意识而爆发的,但后天可以温养使之壮大。
拳从缓慢开始练习,是从慢中求整、求协调,为的是把自己身上的不协调的地方找出来。在慢中找,这样快慢结合练出来的劲力想快就快,想慢也能慢,连绵不断,打人像机关枪一样,一阵接一阵,直至摧垮对方。习武时应无所求,只是踏实的练,就必然会出功夫。如果总想着去打人,就永远练不出好功夫。因为它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打上。
练拳开始时,应当慢慢求其架式稳而浑厚。基础打好后,便应慢慢加快。如果只知练慢,不知练快,即失阴阳之理。慢者,求其阴柔之功,即虚灵之劲。快者,求其刚劲之发放。两肩松开,微微往回缩,劲自然就会内开外合。迈步转身先不要快,必须手、足、肩、腰、胯、肘,与内外务要合成一气,不可有一点散乱。身中如有散乱,应于腰、胯、肩、肘及四梢求之。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足指为筋梢、毛孔为血梢。用劲不叩齿,即无法发力。步法不稳,于三尖求之,若歪头、斜头、垂头其劲即破。三尖对(眼尖脚尖手尖),六合力全。
练拳3
气息经锻练一阶段后便自然能感觉得到体内所产生身体的伸缩。开始时感觉到的是身体的动,后来便是气息的动,产生所谓的气感。当气感碰肉体时,敌人尚未有感觉时,我们早已有知觉。除非是速度过快或过于尖锐,使气感来不及反应,这是因为人是有一定的极限。自己的气息若不均匀不稳,便不可能感觉到外来气息的变化。
形意拳练一会后就能感受到体内气息蒸腾,练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转悠几圈自然会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气爽,将这口气化在体内,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习武要有练有化,收式与起式同样重要,甚至练完后溜达的时间比练拳的时间还要长。
练习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口腹不可闭气,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
练气要使意念不断,意断每个动作的劲就要重新凝聚,形成空档。练气就是要使空档消失,像海水一般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延续不断。若每做一个动作都是意念散掉再重新凝聚,即使练十年也没用。练拳时出一拳一脚会很用力的把拳打出去。虽说是很用力,看起来很有精神,但一拳打完就什么都没有。劲道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结果一拳打完后又散掉了。每次都再重新开始,造成拳与拳之间都会顿一下不能连贯。
拳法有练法用法之分。练法宜开展,使气、力、筋、骨、肌肉,易于发达。用法宜紧密,使精神内守,不虚耗气力,得势则进有余裕,失势亦不致落空敌所乘。练拳用力,不外横直二劲,上下左右,莫不皆然。其直力则存神在射击,如鎗中人,含有来复线之旋螺意味;横力则注重弹簧性,如电风扇然,藏有研碾精神,着之即横飞。具此心理以练拳,则用自可胜敌于不觉间矣。然非深于此道者不易领会。
技击功劲赖精神之处甚多。人日从事于运动,若每一动作必统一其精神,注全力于一举一动,使气力从丹田出发,由胁肋而肘腕,每法皆依此煅炼,久而久之,其功劲猛鹫。不过祗注全于其动作,以意使气,行使自然之深呼吸,日久则身强力壮,故不必更事他求也。
练拳4
技击者,至得劲路时,其身心当然有一种不可思议之愉快。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是以练技击者,以明劲路为第一要义,练至一旦豁然贯通焉,再行收视返听功夫,自然感觉灵敏,于各家门路,无不水到成渠。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
未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之后而动,并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掤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轻着练出来的,好比走钢丝,脚一用力就摔下去了,但想“轻”,得更用力才能轻得起来。不是在一个劲上加份量,而是多加上几股劲。走钢丝为控制平衡,得调动全身劲道,敏捷变化,既不能踩实了钢丝,也不能踩虚了,掌握住这个火候,方能练出功夫。变身中功劲犹整,一停式无非是沐浴为养。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于腰腿处求之,一切动作灵敏与否,系以身为主,而身之根在步,一切运化系以手为主,手根仍在身,身根仍在步,想让功夫管用,要练下盘之身步。如踩在一根悬空绳上的凌空意。
在练拳时有口水,才证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极沉重然后极轻灵,因为沉重与轻灵.都是自身松净,过后的一种感觉,松净则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自身微微转动与空气接触,犹如水中动作。
练拳5
初学拳时,往往会遇到三个关卡。其一,劲自两足上行至丹田时,难于对穿至命门,气血自任脉下行至丹田时,也难于对穿至命门。过这关的要领便是敛胯、收臀、提肛。如坐马桶、如忍便状等等。过了这关,是下丹田的功夫,脚便生跟,整劲由此而来。其二,胸前两乳间膻中,背后两脊间神道,也会阻滞气血和劲路的通畅。克服这一关的动做要领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气血下行,拔背使劲路上行。含胸和拔背是同时完成的一个动作要求。是中丹田的工夫,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其三,前人中后神府(两风池穴中),是神之所藏,是精气互生互化的总部。过这一关的动作要领是虚领顶劲、收颌。做到这一点便能以意领气,以意补劲了。而贯穿三个丹田的是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由涌泉入地的一根虚拟中轴。这根虚拟的中轴,贯穿上、中、下三个丹田,便是拳家所谓的“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工夫了,也就具备练拳的基本条件。领悟“三田合一”的感觉,便会有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直穿涌泉的中轴。
初学拳者,经过一阶段的学习,会有云里雾里、神乎陶陶的良好感觉。其实,这正是拳架走样、劲路走偏的时候了。每一动、每一招时过时不及,而自我感觉却十分良好,以为自己天天神速提高。这时,如果没人及时提醒,或旁人提醒了,自己依然陶然期间。许多孤家寡练者、闭门造车者往往会犯这种错误。
内家拳速度奇快,不是训练速度球等可以做到的,而是精神和肉体的高度统一,把动作做到最简化,最科学,最有利于进攻,还有就是打迎击。武术基本功和用法是关键,有些人只有用法,在基本功上没有花功夫,也可以胜人,但是年纪大了就不行;有些人基本功练得很好,不懂用法。
所练不专在筋骨,也不专在劲路,而在一气。此一气,首要完整,略有乖戾即便散乱。手脚腰身完整一气,五脏四稍处处整齐,心意一合,内外相合才算是一气之完整。习拳者力求恢复无为之身心,后心性始能光明,有了光明良知才能把握自身之一气神明。练气也是静忘,则阳气自然而生,则所谓静极则动。
练拳6
第一个阶段为疲劲:是指初学入门,经老师示范,一步一趋,但身手不协调,气浮不沉,两脚无根的境界。第二阶段为抖松劲:是指经过老师不断纠正,手眼身步渐渐协调,全身渐渐松开,气自下沉,两足渐渐稳实而落地有自然沉重的响声时。第三阶段为急劲:是指身手更进一步协调,动作活泼,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时。第四阶段为灵急劲:是指作速度更进一步增加,全身精神意志的灵敏程度也相应增加之时。第五阶段为快利沾连随合劲头:此时动作更快速利落,脑子里的灵敏程度如明镜无尘,高悬空中,无物能逃其鉴照。动作中具有莫可计数之可变性,能与人不即不离,或攻或守,丝丝入壳,恰到好处之时。以上五个劲次,从头到尾都要全身松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驭气,以气催形,以心神灵明为主,以气血形质为辅,这同形意拳的先练明劲再转暗劲化劲不同。
练武的心思怎么动?练拳时,好象对面有人,每一手都像实发,是像实发而非实发(只能这么说,否则越说越说不清),自己要多安排几个假想的对手,慢慢地练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觉是以极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其它人还盯着你呢。不要想着正式比武,要想着遭人暗算。等真比武脑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据对方来,等着对方送招,对方一动就是在找挨打,所谓“秋风未动蝉先觉”,不用秋风扫落叶,秋天有秋天的征兆,一有蝉就知道了。比武就是比谁先知道,形意拳的后发制人,不是等对方动手了我再动手,而是对方动手的征兆一起,我就动了手。不是爱使什么招就使什么招,要应着对方,适合什么用什么,平时动心思多练,一出手就是合适的。只有练拳时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动到,在比武电闪雷鸣的一瞬,才能变出东西来。
学武得整个地学,练功夫的时候,一个动作,什么都练在里头,比武的时候也要整个地比,什么都带着,管它用的是崩拳还是劈拳,一出手就是整个形意拳。其实任何一个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练出来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天地开阔,无所不是。练拳得找机缘,找出个怎么练怎么上瘾的拳架,一猛子扎进去,练的时候一通百通,比武的时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降人。别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觉得委屈。一定要练到指尖,手指一弯就是拳,死握着拳是很难练出劲道的。
练拳7
多经实战练习,由实战中检验不顺之处,再从盘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环往复,不计较一时之胜负,全在乎用心求理,则可渐精技击之术矣。
起势双手从体侧如抚一巨大之圆球,从球底到球顶,不能草草地举起、下按,这样练不出内劲。三体式,不用力气,手掌前如触实物,用手掌稍微前伸,手掌如有物相抵,前伸之手如在水,或细沙之中之阻力。
关于抻筋拔骨,一个极度的伸展而已,用桩功练,到位后静耗就可,盘架子练,就只管一个打字。单操一个劲打,其它不管,不用辅助工具也能出功夫;柔化训练,任其自然,功夫一样上身。若有整劲的基础,加上类似静坐中的身体自然变化,提高整劲的质量,自然能有沾人之能。化须练到沾触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无圈,实战中才能发挥内家之能。
先修外家经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未来入了内家,先有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好看身手敏捷。刚尽则柔现,柔极则刚生(柔劲如水中者脏腑碎,刚劲坚如石中之骨断)。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观察动物或婴儿,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默都是纯任自然的,所以动物会敏捷、有力,婴儿摔到也不会伤着,在地上撒娇时大人也不容易抓住他们。三回九转是一式,举手头足无一不是一式,如长江大海涛涛不绝,太极一套拳成一式较易,形意八卦想三回九转成一式,须更高明才能为。
手上是触点,劲根和劲源并不在手上,试试用肩背打人的效果,也就是用躯干来打五行拳的效果。试试背着双手,打打五行拳,如果感觉和伸出双手无异,可以说是打对了。
柔要从顺中求,顺要符合拳式和规矩。在姿势到位、符合规矩的条件下把拳式走顺。开始练拳的一段时期或拳式姿势练错了要改姿势的一段时期,动作肯定柔不起来,要先弄明白每一拳式姿势的基本道理,道理没弄懂就比划着练拳,如果只求健身倒是也无大碍,如果求技击道理,怕是终生无望。开始练拳首要是明白拳式的基本道理,姿势要力求准确到位,如果还没有熟练,自然顺不起来,也柔不下来。随着拳式逐渐准切到位,逐渐纯熟,动作逐渐就走顺了,此时才有资格谈柔,拳式姿势不正确,就谈不上顺遂,不顺遂就谈不上柔。
练拳8
练低架目的是为了养成一种发劲的模式,把习惯性的拙力化去,改成周身浑圆一体的定型,等到练成这种定型,才可以练真正意义上的实战打法,不然的话,空有千百招动作,却没一式可以真正用的上的。高手打人自然不会用很大的动作来蓄发内劲,周身一动皆有,越高越是不露痕迹。心意形意高手,从来没有在实战中用矮身低架的。但见一抖之下,对手已经败北。练太极拳不能蹲下,因蹲下力散,练拳只要敛臀,本就蹲不低。
练习套路或单操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很难产生质的变化和飞跃。先求形展,不开展不足以抻开筋骨,不足以求得各种劲法,但这时还只是一个毛胚,还不够精致。随着功夫的日益加深,对拳法上的各项细节要求渐渐悟通,拳架也就越往里收,越顺越合,不必大劈大打已足以顺利地完成各种发力和身法转换,不使力而自有力,拳架也就小了。拳架越小对自己防护越严,随着对后发制人的体会越来越深,拳架也会缩小。再后一举动周身随意,意到劲发,无不和拍中节,似无规矩却全然暗合规矩。动作本来就少,一个动作上万遍不足为奇,动作看似简单纯朴,学易习难,练就上乘工夫难之又难。
练拳先要舒展开放,使内部之气要舒展而不拘,外部关节松放而不可滞,这样自然练到身心愉快。练上一小时才出功夫。初练只需注意一个开展,就是一个极度的伸展,全身骨节拔开。第一阶段身上必然会用很多拙力,劲力的培养必须是按部就班的来。先松着练,顺劲后再发力。发力先求开展,把劲放出去,再求得各种劲别。第一步,先放松全身,让肢体的运动轨迹附合某个形,练至熟练。第二步,把第一步练熟的动作加速的练,也就是练明劲,练至捷又准。劲达梢节。第三步,在第二步练熟的动作的基础上,让肢体运动的速度缓慢下来,全身绷紧,劲含中节。练至劲充足又厚实。第四步,放松全身,练化劲,练至灵劲上身。从放松练,最后回到放松,才算是高手。
内家训练强度体现在要费脑筋保证每一个动作都符合正确要领上,这种训练不体现在时间上,而体现在注意力上;例如我们练拳时要保证半小时内每时每刻全都把拳做对,就会体验到是一种多么大的心理和生理强度了。
练一遍觉得气感很强,如练上两遍就感觉第二遍反而没有第一遍气感强,如隔一二天练那气感比一天练一遍更强,是因为练完后没有收好功,只理顺气机,没有把气收归中元。只要把气归入丹田,练功就会一遍比一遍气感强的。练功后收功程序过简单,就使下元更亏损,产生下肢萎、拉稀病状。 练拳9
练拳不能太用劲,要用脑子调,太紧了人受不了。越练越松快就对了,练着乏味痛苦,就要赶快变招。凡是打完拳气喘吁吁的,或是练完后筋疲力尽的都不对。正确的感觉,应当是一想练拳,就兴奋;练完后,精神振奋。有时能够感觉,好象今天比昨天上涨了一大块。所谓日日新。打拳练功,关键在于中道,要适可而止,保持兴趣,怡养精神,此为大要。练拳小有效果的人,有时不免粗俗,气反沉不下。练拳练到一定时候,就想练了,不练身上起急。练着练着,很舒服地痛了,说明长劲了,筋骨起了变化。再后得病一场,身体很健康,但就是觉得病了,哪都不对劲。得适应一阵子,能自己把自己调理过来,就走上了大道。如此循环往复,适应一次就长一次功夫,长了就管用,与人交手,鬼催着似的就把人打了。
常练拳为防止脑血管出问题,最好能坚持经常倒走。拳练好了,应该四面八方都能招呼。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共八个方向,一般人只练了一个方向,无论你怎幺转圈,你也只练了前边。因此,你的前边就灵敏点,其它的地方不行。关键是督脉不行;意到气到,往前使劲,真东西全跑前边去了。凡是练拳的,大多督脉在后脖子玉枕处都不行,那个地方非常重要。因为此处有时因汗而多受风袭,脑袋供应的气血就不通顺。特别是练拳比较专业的人,一倒走,就全明白了,可以试几天,看是不是气往背上贴。这个动作非常简单。
起落束展就如同人的手攥拳松开一样,请重复做以下动作:把五指叉开成掌,再迅速握紧成拳,如此连续几次,叉开要带劲,握拳要攥得劳,起落束展不过是用身体来做以上动作。
形意宜从松练和站桩入门,掌握对拳架的要领,到了一定程度再刚练,开始先不用力,把架子走顺,走到位,等熟练了然后开始发力,就是所谓的刚练。其实这时候的发力和刚也是假的,不是真正的发力,为的就是由极紧求松,极刚求柔,这时练出的才是真刚真柔。
练拳10
只要你把头顶脚踩,含胸拔背,膝盖顶拔,胯腰坐提,沉肩坠肘,这些要领都留意,且各部位均衡着力,勿过紧勿过懈,前后左右上下不偏不倚,再加上时时注意别使拙力,想不象盲人探路都不行。大脑留意上述要领,则你从神情到全身的细微动作,都给旁观的人以谨慎,认真的感觉。关键的问题是别撅屁股,屁股一撅,身体的立柱就塌了,你身子从胯就上下分了家,形不成整体,从而使上下肢劲力串联起来的拳意丧失殆尽。不撅屁股,是改掉了行拳的大毛病,但此时还说不上有什么拳意,要做出拳意应该在不撅屁股的前提下,把小腹稍微向上翻一下提肛,翻小肚子,大腿和臀部肌肉就会收缩,使髋关节立旋,撬动大腿骨对膝关节产生一个向上提的力;另外,翻小肚子可拽动背肌下拉。这时,身体中部“上提下拽”就和“脚踩头顶”形成了对拉的张力,使身体从头到脚变成上下互相牵引的弹性整体,如果你撅屁股,上下的张力顿失。把微翻小腹做好了,切记是微翻。每做一个式子,能够在意识的关注下,使处于运动中的
“头脚肩胯腰肘膝手”,同时合乎拳学要领。这个过程,有人用半年,有人用两年,视个人的天资和用功而定。通过意识调控达标,还只算入门的水平。再往下朝非自觉的自动化上深化。就是说拳式一出,不用脑子想,身体头脚肘胯全部到位。达到这一步得下水磨工夫,踏踏实实地用心去做。
两个肾脏往下沉,尾椎往上提,但不能翘屁股,大家以命门为中心,横向以一个手掌那么大画一个圆,再前后画一个圆,这样就构成一个立体的圆,上达颤中,下达会阴,前到肚脐,后至命门,我们先叫丹。你用意把它往上一提你的步法就会相当的轻灵,如果在你发力的时候你把这个立体的"丹"用意念往下一沉,你自己体会一下你的力道有什么变化,如果你想向前进步就用意念让这个立体大球往前移动,你看看你的前进速度有什么变化。
行拳要有周身鼓荡之意,内家象水,要练的一波未平一波起,好似神龙水上游。水的运动以波浪的形式威力最大,因此周身鼓荡是最好的运动形式。
随着练功的深入,会发现腿的修练比手要重要得多。而若做到松沉,也确实有东西往下沉,一直沉到脚下,沉到地里;沉到最后,反而又有一般东西往上走,此时气清神爽。想要桩劲,第一步先要激活感觉到下盘,这就要下气,其实就是逐步的放松。这还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也就是说还是上盘主动的过程,还不是最高。这只是中间手段而已,一旦找到下盘,感觉到下盘沉实,有分量了。那么,立刻转入下盘自主,自己出力,转入由下往上反力。也就是说气“沉到脚底下”还不够,还要再升上来才行。但经过此一锻炼,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虽然气又反上来了,但是,能看出此人身体沉实,很明显根在脚上,看上去下盘比上盘有力,有种胯比肩活的感觉。但决不是笨重,要有随时能扑过来的感觉。这才有小成。
练拳11
训练腰腿功夫伸展筋骨,练拳时,劲力比较明显,其实这根本不是训练明劲功夫,这一点勿需明白。一旦身体各处姿势开始符合形意规矩和要领时,内气下沉丹田,五脏归位,身体必须放松,不能有丝毫拙力,当以松顺求之,自能体验换劲之妙。练拳每式有松紧变化,初学者且不可强为,否则有害无益。有基础后,即能领悟。
肩在手前,手在脑后,多练,不是简单重复,不是次数多,而是内容多。一个形里生出许多东西来,这才叫多练。能多练自然有趣味,没有兴趣不上功,身子催着你练,身子不动脑子还动着。
遇敌好似火烧身,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没劲了,是练拳不练根节,什么地方没劲,就烧在什么地方。三节是不能练的,你要整个地练拳劲,脑子里不要想三节,否则陷于一处,就练不出功夫了,等练出了功夫,三节就整了。人身是个整体,想单练根节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练拳时劲力要走(经过)根节。一个走字,和一个练字,差别的确很大。功在根节。
拳劲初平正,次开阔,再追求含蓄。平正使根基坚实,心气沉稳,拳架圆熟;开阔则力透拳锋,练就雄浑无俦的气势;含蓄则破绽全无,余意不尽,是克敌制胜的先基。招法练时要开阔博大,用之时则短马贴身,在实战中捶练;而劲力的运用和完整的劲道,则在单操空试中求得。务实求简,由小悟大,外形精干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初学武艺,百日筑基之后即可习套路,以练明劲。劲出于丹田而贯于四梢,迅如闪电。气如火药拳如弹,六根震动鸟难腾。虽刚猛迅捷,却非肌肉暴涨之拙力,动作到位,立即放松。习艺时心中寂空,旁若无人,无念无想,浑然于天地融为一体,虽姿势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功至练神还虚,则身轻如燕;气贯涌泉,则重如泰山也。
上肢丝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来,再顺着重力自然撂下去,牢记胳膊不使劲,一点点把沉劲摔出来既可。动作顺畅之后,再利用身体的运动给它加速。日久功深,把胳膊练得像两条老藤,手头则沉甸甸的,象个铅砣,这种力量甩出来,落在血肉之躯上,威力可想而知。一旦练出,终身不退。人的两条胳膊就应该象挂在肩膀上,丝毫不能用力,用力时打到身体上感觉不是很大,不用力打到身体上,轻松就能把人打出去。
练拳1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感必明,虽柔必强。练拳宜在静处用功,要一势精灵,得练千遍,若不熟练,还得千遍。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勃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内,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
练拳的主要入手方法,就是调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动作要合乎拳法中规矩,不可使身体如波浪式的忽高忽低,运动循环无端,无形式之间断。要纯任自然,外形之式要舒展,内中之气要中正。练拳时不要刻意呼吸,不要大呼大吸,开始练拳要像夜行贼、捕食猫一样屏住呼吸,能如此小心,心也就静下来了。然后随着打拳打开了,要在拳里找呼吸,找着的呼吸是很灵活的,比逆呼吸要精细,身体更能受用。
养吾正气周于吾身,以彼虚嚣之气,与吾静定之气接,则自无幸矣。故至精是术者,其征有二:一则精神贯注,而腹背皆干滑如腊肉;一则气体健举,而额颅皆肥泽如粉粢。
训练的时候,师傅隔5米用石头砸我,一开始可以闪避,然后必须接住石头,最后师傅换用鸡蛋,能够接住鸡蛋而不碎,则防守之功成。此时对敌的任何动作,都能有适当的反应。然后训练攻击,蒙住双眼,先与师傅贴手,再先发力攻击师傅的身体,开始往往连身体都摸不到,直到能够击中,有小成,击中时师傅不能回击,功成。此时对敌的任何身体反应,都有清晰明确的判断。本人在训练接石头的时候,全身青肿是常事,已经让旁人难以理解,至于可以接鸡蛋而不碎,必须在接到鸡蛋的瞬间用螺旋力消除冲力,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以后无论对方的拳如何刚猛快捷,都能把他们的拳头整个接住,引往一边。
心意六合拳半小时的练功,其效果相当于太极慢练数个小时的功夫。而心意六合拳功法极简单,通常是一、二、三就完成。十大形的利害就是取单一动作不停反复地在运动状态下练,最后将简单动作练到滚瓜烂熟,出手自然就比一般练少林的利害了。
于化龙鹰形其势神气逼人,犹如一把锋利的钢刀扑面而下,又好似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你整个身体,使之无法逃脱,有如身临绝境之感触。其气势凶猛如龙若虎,似黄河奔腾咆哮,又像饿虎雄踞眈眈虎威。
陈守孚老师演练龙调膀,就那么一个动作,居然势若惊雷,好像能听出骨节之间嘎嘣一声响,时空在那一瞬之间被凝固。龙调膀前手置于前膝内侧。从劲道来讲有明显的不同。当前手曲肘护于胸前,前手和前脚的合一就很难做到;前手置于前膝内侧,前手和前脚自然相合,整劲不请自来,真正是奇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