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38094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古人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少林为外家”所以这是内家与外家形成区别的一开始,就是由此而生。
中国的传统武术分门别派,素来就是国术的一个重要课题。自黄宗羲这段话出现后,何为内家、何为外家,就更加不能不辨。毕竟内家拳“高端深厚”,若想成为中华武学正宗,就必须站到内家拳的一边。相反,外家拳就好像一块烂掉的招牌,人人急欲弃之。究竟内外二分,是必然,还是另一个梦幻泡影?
由民国斗争谈起
先将时光倒回到民国初年,其时在国民政府领头下,各类国术组织纷纷涌现。其中在南京,有一所名曰「中央国术馆」的大型武馆,内里分成「少林」、「武当」两大门。所谓「北崇少林,南尊武当」,少林与武当的文化符号,本身就成分庭抗礼之势。而被《王征南墓志铭》再添一笔后,少林、武当基乎便是外家、内家的代名词。观乎当时的教习内容,少林门专授查拳、劈挂、弹腿等外家功夫,武当门则精研形意、八卦、太极等内家拳术——内家、外家,泾渭分明。
结果呢?中央国术馆开馆未久,少林、武当两门便爆发冲突,武当门长孙禄堂在上任后不足一个月后,便主动离职。而少林门长王子平,则连同副馆长李景林一并辞职。事后国术馆改组重建,虽然得以保留但却已经元气大伤。简单一个门户之分,最终竟然发展成国术史上一宗大案。
《近代侠义英雄传》作者向恺然(笔名平江不肖生,大侠霍元甲的传说就是由他这本小说发扬光大)便明言:「在一次武术比赛之后,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的,多未胜利。而北平方面,所去应试之人,其胜利者,虽十之八九曾练太极拳,但在报名时却未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此番南京考试之结果便可证明练太极拳者不如练外家拳者容易致用也」。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撇除掉所有实证结果,内家拳本身该如何定义,已经是一个极其磨人的问题。按照黄宗羲说法,内家拳是「以静制动、以柔制刚」。然而内家三拳中,偏偏出了一门形意拳,力走直线、硬打硬进。还有言内家拳修行全凭个人,不打沙袋、不练举重。但其实以往练八卦掌的,都会负重转掌,练白鹤拳的则要举石牌石锁,与外家训练实无二致。
如斯说来,内家拳的最大特点,就剩下一句民国宗师常言的「养气」。总之,「善养气者便为内家」。不过问题又来了:「气」具体指涉什么?游泳、跑步等带氧运动是否就是养气?佛道常讲静坐养气,哪宗教冥想又等同内家拳不?事实上,任何体育运动都必然牵涉「气」,亦肯定能有益于人体(当然,前提是要方法正确)。内家拳究竟是什么,始终都是说不清。
随时间推移,内家、外家的边界其实日趋模糊,不少现代武家便表示,把外家拳放慢来打,就是内家拳。内家拳高于外家拳的说法,亦不过是历史洪流中一句短短的话。
也许内家、外家的确存着理论差异,这当然值得研究、细探,但将之视为武者的必修课题,实在无甚必要。这或许就是前辈留给世人的最宝贵教训。
那么,内家与外家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其他区别吗,或者说,上述的文言文又如何解释呢?首先说到外家拳,比如国内的少林拳,国外的拳击,其根本理论在于提高个人的肌肉暴发力和强硬度.攻击上讲,通过提高速度和力度才打击对方,防守上,通过肌肉的强度来抗击打,与上述外家拳对战时,你的攻击破了他双手的防御,他就基本没有办法和你对抗,就算是输掉了。这就是外家的防守理念。
内家拳,如太极,形意,其根本理论在于,认为普通人自身的肌肉力量已经足够,只是大部分力度不能有效输出,自身互相抵消损耗了.所以内家拳讲放松,全身放松 后,通过一些动作,把腿度的力量输出到臂部来完成打击.对防守来说,太极讲接手半边空,把自己变空变松,让对方的打击如击空气,通过自身的松柔来化解掉力 气,就好象一个旋转的陀螺,其实是不受力的,所以与内家拳对战,你的拳头进入到其双手范围之内,反而更加凶险,真正的内家拳动则断人肢体,就是把对方的攻击放进门来,用胳膊躯干等身体部位进行绞杀。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里有手是两扇门之说,也即是说内家可在门内制服敌人,外家只能在门外攻击制服敌手。
但现实的拳种其实分的并没有那么严,比如外家拳也会利用腰力,腿力,拳击等运动也是如此,只是没有内家拳的理论这么彻底.同样,内家拳也会练速度和力度,这也只是辅助性的,没有绝对只出拳不出力的拳法,任何将内外家拳法分的一清二楚的“练家子”应该都不会有很好的实战技能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