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38080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作者简介:武术名家尚济,1921年出生于河北正定府行唐县,他三爷是清朝的武举。小时候,他经常看爷爷练功习武,日子长了,武术便不知不觉地在他心中萌发枝叶。尚济十岁时,到五十里外的正定县河北省立第八师范附小上学。这个学校的国术课教师是形意拳名家耿诚信(继善)。在校六年,他随耿老师先后学了五行、八式、十二形等基本套路,从中受益匪浅。尚济正式磕头递帖的有三位师父。十五岁那年,随父亲进京求学,拜少林寺主持邱仲涵的高徒玄升法师为师。,玄升硬功精湛,轻功更是一绝。尚济自拜玄升后,每日半天学习半天习武,七载寒暑从不间断,凡师父教他的少林基本功法和主要套路他都一一精习。其少林昆吾剑、少林金刚拳、罗汉掌等套路,堪称独门绝技,而且少林散打也练得颇有功夫。1942年元旦,在北京的陶然亭(当时叫南下洼子),尚济得识形意拳名家张占魁的高徒、时在北师大体育系教武术的张鉴堂。张鉴堂一生着力于散打实战技艺的研究,常把他总结发展的招式在对手身上试验,成了算,不成就改,他潜心研究出来的《通臂散手二十四式》和《散打十三剑》,是名副其实的技击精华。 尚济随张鉴堂学艺四年,除专习通臂散手和张式太极152式外,其他一概不练,整天就是打散手。那时张先生住在彰仪门,他每天要从西四步行十几里地到师父家,进门稍稍缓过气就开始打,一直打到筋疲力尽为止。打的时候一点不许留劲放假(空),碰到啥打啥,哪怕是墙壁、树林,照打不避,受伤了再治,治好了又打。张先生甘愿当靶子(喂手)。几年的散打苦练,尚济的实战能力倍增,功力日渐深厚,慢慢地他又走访名手比拳,与强手相抗。在日本人横行之际,尚老也曾多次施展散打绝技。他任发电站土建技术员时,有一次在京西三家店沉淀池工程中,怒打日本剑道高手西岛上木,让那里的日本人知道了尚技术员武功的厉害,再也不敢猖狂了。尽管尚老已两拜名师,练得一身武功,比拳常胜,谁知却输给了“坦克车”马礼堂。1953年夏,尚济从部队回京探亲,在李剑秋老师家见到了马礼堂先生。尚济的崩拳打在马先生身上根本不起作用,马先生双手往前一送,鼻子轻轻哼了一声,竟使他连退数步,于是他又拜马礼堂为师,一心一意学习内家气功,探求行气走劲和运用于技击散打的奥妙,整日整日地在师父家里演练讨教,体会劲路用法。数年之后,他不但将形意拳全部柔化吸收,且深得马老的气功真传。在这三位名师之外,尚有一人使他终生难忘,那就是清华大学教授李剑秋先生。自他1946年进清华大学后,五年来一直随李先生练形意、八卦,受益颇深。
形意拳是我国的主要拳种之一,自明末问世以来,名家辈出,流传甚广。近来有许多同志发表文章对形意拳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其中有人认为形意拳是“以动物形象姿态及特点来寄寓武术技击动作的要领和手法;套路动作简练;力重劲刚为其发劲特点”。笔者对这种看法持有不同意见,愿在此提出,进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张不弛,则不能立于世。拳术中的进退、曲直、开合、刚柔、化发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这在传统术语中统称为阴阳,各派拳家都非常讲究阴阳互济与动静之机。如果只有“力重劲刚”,而没有轻灵柔化,其将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领气,内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传人,无不强调拳打自然,刚柔互济。
在李洛能遗留下来的拳经中,第一句话便是:“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紧接着又明确指出:“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体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这充分说明形意拳的根本是养气练神,内外兼修。“力重劲刚”只属练形练精阶段的一个方面,是初级阶段的练法。即使在这个阶段,也有非力重劲刚的操练内容。
拳经中还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就明确规定了形意拳要顺乎自然,以练神练气为主。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是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斯之谓内外相合。其拳式动静合一,气势雄厚,既庄重而又轻灵;其劲路阴阳互济,刚柔兼备,既沉实而又圆活。
昔日刘奇兰练的龙形搜骨,起似蛰龙升天,宋世荣练的蛇形拨草,如常山蛇阵,首尾相应。刘维祥练的鸡形四把,其劲刚柔曲直,纵横环研,闪展伸缩,变化无穷,极轻灵而又极沉实,两足落地无声,却一步踏碎一块大方砖。马礼堂所演练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纵横往来,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动作旋转,循环无端,并无一丝刚劲之气。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练出来的架子融融合合,纯任自然,无形无象,不偏不倚。其劲路刚柔兼备,变化莫测,诚乃形意拳之“内劲儿”。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确是格物之性,得之于心,以效法天地育化万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于此,而在于五行拳。其运用之妙不在于简练的套路,而在于刚柔互济的内劲儿。
五行拳与人的肺、肝、肾、心、脾五个脏器的经络息息相通,其正确的练法是自内功开始,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行于任督二脉、息全身,气发乎井池双穴,循循不已。先提后下,一升一伏。神率气,气率形,形随气腾。其劲路则通透穿贴松悍合坚,伏如横弩,动若发机,绝非一般刚劲之气所可比拟。
以劈拳为例,经云:“劈拳高举出云门(云门穴),肺叶舒张气畅伸(气走肺经),少商指引意中气,(气贯于拇指少商穴),修补残缺效如神(祛病健身)”,这是指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挡,斩稍劈面取中堂”。这是在技击上的应用。演练起来,形式上起钻落翻,如水之翻浪,内中则鼓荡开合,一升一伏,发劲则曲中有直,柔中含刚。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从技击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发劲也并非只是力重劲刚。刘文华在技击上特别强调“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后打。不钻不翻,着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听劲,有变化,有击发,关键在意不在力。刘文华说得很明确:“眼之明,意使之也;脚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云:意者,体之帅也”。既然着重于意,便绝不能只是力重劲刚。郭汉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钻进去打。接手要随,随而后才能钻得进,钻得进才能放得出”。所谓随,便是随曲就伸,因敌变化。没有柔,如何能变化呢?郭云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无迹之用,无形无象之用。所谓无形无象之用,即是不动而变,不见而章,随时而发,无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处处是拳。刘奇兰也说过:“忽然有敌来击,我心中并非有意打他,只是随彼意而应之,他便自然跌出”。这如何能说是力重劲刚呢!
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对着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体会。在接手和一瞬间,要察知对方的劲路、虚实和意图,找出进攻的方向,确定发力的“端”和“的”,就应以球为体,以螺旋为用,接手是柔劲,柔中处处暗着刚,因势变化,纵横环研。只有在得机得势,一发而定输赢之时,才在一瞬间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出直速刚猛之力。故云:无柔则不能变化,无刚则不能克敌,式式要柔中含刚,刚柔相济。总结成歌决:“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换莫停留,进入盘蛇吸食走,刚柔互济着意求”。
形意拳练劲儿的步骤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练刚劲,后练柔劲,最后归于自然。郭云深说:“明劲者,即吾拳之刚劲也。暗劲者,即吾拳之柔劲也。暗劲练到至善处,是暗劲之终,化劲之始也”。李存义则更进一步,将拳中内劲儿划分为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并将各种内劲儿的表现形式,分别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谓力重劲刚,只不过是内劲儿中之明刚而已。
练劲儿要从养气开始,先用三体桩法调整气息,以意领气,循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的通道,上泥丸,下涌泉,息息相通,周流无间。然后开步练拳,以严格的规矩练明劲。练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时,再练暗劲。暗劲练到至善处,自然而然进入化劲阶段。无论是发明劲还是发暗劲,都要求和顺自然,圆通活泼,切忌努筋拨力。更不能有意识地追求力重劲刚或变化轻灵。反乎自然,必产生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可见刚劲是形意拳练习过程中一个阶段,是形意拳发劲的一个方面,它决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