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38080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是生命现象产生及其变化的根本,人的寿命长短与精气神的盈亏有直接关系。
所谓“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广义上来说中医理论中所说的人体内的气、血、津液,这些物质统属“精”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就提到“夫精者,身之本也”。
历代中医学家对精的认识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来源上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是从功能上分为脏腑之精和生殖之精。先天之精藏于肾,即肾乃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即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通过饮食水谷并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营养物质,然后输送到各个脏腑以充养先天之精,使之成为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
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人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础。肾精不足就可能出现腰膝酸软、记忆减退,动作迟缓,头昏耳鸣等现象。东汉张仲景所著《内经》中就有“精气夺则虚”,“精气竭绝,形体毁诅”的论述,还说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由此可见“精”对人体的重要性。
“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中医学认为“气”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黄帝内经》中说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天复地载,万物方生。”一切事物又都是“气”运动的结果。“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者,人之根本也”。指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也是人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气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基本的称为“元气”(又称真气),而元气又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藏于肾中的精气,另一部分是从肺吸入的空气和从脾胃吸收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通全身,血随气行,这一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通过练功可以使气畅达,从而推动血的运行,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中“气血通畅,有病自愈”的理论也早已被人们所认同。
“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总称。广义的“神”是指生理、病理反映于体表的特征和现象。具体地是指体态、面色、语言、意识、表情、目光等。人体气血充盈,五脏六腑调和,精力就旺盛,精神就充沛。反之,精气不足,脏腑功能不调,就会出现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面无光泽,目无神采等症候。《黄帝内经》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理论。
精、气、神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精能藏气,气能化精,精能生气,气能生神,他们之间是互为依存,互为影响,互为作用,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
形意拳作为内家拳注重的是内外兼修,就是要达到“手、眼、身、法、步”与“精、神、气、力、功”的结合。因而,在练习形意拳的过程中要做到“外练手眼身,内练精气神”,同时还要把养精、调气、摄神三者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寿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