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38080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目前,国外的搏击还有国内的散打,对传统武术的冲击很大。大家都认为传统武术失传了或者不能打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承人都不能打。为什么许多中国武术传到现在都是花架子,是套路?有些人号称学武术多年,结果出去被流氓打了,就怪流氓不按套路来。这是因为这些传承武术的人没传到精髓。
武术的本质不是用来表演的、显摆的,不是只有对方按套路打你才会回击的。造成面前现状最关键的原因是传承模式、传承目的变了,造成了武术的根本功能丧失,大部分的传承人缺失的恰恰是最根本的实战技术。
壹
中国尚武精神由来已久,诗人李白喜欢佩剑出行
在较长的时期里,中国武术在民间,社会地位一直不高。所谓的武术家并不受人尊重。在老百姓看来,平日里不读书、不劳作而练武的人都叫不务正业。出于对土匪、豪强的恐惧,民间总认为好人不练武,练武非好人。当然,练武参加科考求功名的除外。
自有记载以来,武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君子佩剑”、“男儿何不带吴钩”,血性与气节回荡中间!但在民族融合型政权执政的朝代,制度若不高明,在执政者看来,武术与其激发的血性就不太有必要存于民间了。
观汉唐之时,百姓尚武成风,男儿佩剑,连诗人李白年少之时都仗剑而行。朴刀、哨棒、扎枪是每个村庄的必有装备。到了元朝,为了保卫部族等级制,民间不得操演武艺,不得藏有兵器,就连菜刀都要几户人家用一把,用完了还得上缴保存。
清朝初期,练武艺、习弓马更是八旗满蒙人的特权。到了康熙年间,武举制度才向多数人开放。但你这练武人只能为朝廷所用,并不得自由之身。真所谓,习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中国武人不甘于制度上的打压。虽然不能公开教授,广收学徒,但他们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秘密的传承。可惜的是,这种隐秘且保守的传承方式,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武术的畸形发展,形成的不良影响甚至延续到了现在。
中华民国革命,五族共和,终于废除了部族特权,民间尚武精神也得到了伸张。中央国术馆、精武体育会、中华武士会等机构纷纷成立。1929年,在杭州举办了国术游艺大会,在全国选拔武术冠军亚军季军。那时有很多穿着道袍、袈裟、喇嘛衣、大侠衣的,穿着乞丐服装的都来了,看起来简直就像是金庸笔下的武林大会。
结果怎样?真正赢得比赛的不是这些人。赢得比赛的人里形意拳、八卦掌,各家融合的都有,但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练打的。
中国武术的第一目的很朴素,是击倒敌人,而不是好看飘逸为标准。所以,还原武术的本来面目,还原技击本源刻不容缓。
贰
一百个学生,只有十人能成为师父的“入室弟子”
在武术技击传承中,有两个谱:一个是“拳谱”,一个是“传承谱系”。我们从“传承谱”开始讲起,中间穿插讲解“拳谱”。
一个师傅收一百个学生,这时这些学生们都不用拜师。在训练过程中,师父发现有二十个人又聪明,又刻苦,应该能有出息,就会把这二十人收为弟子,这二十个人就必须要拜师了。在这二十人中,有十个人:有的人特别能打,有的人特别会教人,有的既能教又能打。这十个人就会收为入室弟子。
这十个人中,谁能传承师父的技艺呢?当然是那三个。那其他人怎么办?一生不得收徒吗?首先要明白,收徒和收学生是两码事。徒弟是有可能上谱的,学生就不行。其他人也可以教拳,但他们的学生用现在的话说叫爱好者、票友,是业余的。
那拳谱什么时候给?要在衣钵弟子出师的时候。想出师,就要打谢师拳。就是和师父对打。打赢了师父就放你出师,要是师傅年纪大了,就会给你划个道道,过关了就出师。
道道怎么划?每个师傅要求都不同,比如同时打赢两个师父指定的师兄弟,或者在限制你不得用右手或使用腿法的情况下和某位师兄弟对战三分钟不落下风等等。具备了传拳资格。这就叫“强爷胜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人一代比一代强。
这一百个人中,有九十个是没见过也得不到拳谱的,也就是“没谱”的;七个是能看但得不到拳谱的,这叫“靠谱”的;只有三个是“有谱”的。有谱的人才是有资格收徒传艺的,别人都不行。只有有谱的人才有资格把自己名字填在拳谱后面的传承谱系上。
“拳谱”是什么?“拳谱”和“家谱”不同,它是拳门的精神象征,是学术的文字资料,是传承人是否具备传承资格的证物和信物。
叁
武术界为何盛行拜师仪式?
武术界拜师要开香堂,要磕头,还要请引人、保人、证人,拜祖师爷像。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办拜师仪式的?
先说北方老一辈吧,以前的老师父收徒弟,田间地头老百姓们农闲时打打把势,摔摔跤,当做娱乐活动。老师父发现其中一个小孩不错,叫过来问几句喜不喜欢武术?喜欢!那你给我磕个头吧,孩子田埂道边磕个头起来,就算拜师了。
现在中国武术拜师仪式变得更加复杂,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融合了其他的元素如:儒家、帮派、教门。我们先来看一看儒家的拜师仪式。在儒家体系里,一个学子刚进学堂时就要拜师。拜师是要有仪式的,要拜孔子,这拜的是“业师”。考取了功名之后,主考官就是“本师”。
儒家的拜师仪式怎么传到武人这儿的?因为文人的加入
中国武术复杂的拜师仪式是从哪里开始兴盛的呢?是洪门。洪门之下其实产生了很多拳种,比如洪拳(洪家拳)、洪家铁线拳、蔡李佛、虎鹤双形拳,等等。他们的收徒仪式,就完全继承了洪门组织的开香堂仪式。且这些拳种都相对集中在南方。改革开放以后,这些仪式才慢慢影响到北方武林。
先说说拜师仪式中的磕头,是有规矩的,“三个头拜神,四个头拜鬼”,拜师是磕一个头。而且师父是坐在祖师神像的右侧,学生磕头是对着画像磕头,是表明在敬祖师爷,拜入师门。再给师父磕一个头,是感谢师父授艺之恩。
以前规矩大,有祖师的拜祖师,开宗立派的为了不破坏规矩也要立名人当远祖以示拳贵。目前看很多拜师仪式,很多师父坐在正中间,挡在祖师像前边,让学生们对着自己磕,让磕三个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侠小说里有华山派、泰山派等门派,还各有“掌门”——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拳种都没有“掌门”,只有创始人。创始人以后的人都是称为第几代弟子,没有任何一人被称为掌门的。
每一个传人在不断往下传承的过程当中,流传越来越广,地域越来越分散。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但同时也有发展变化,每一分支练的都不太一样,但都认为自己本支的传承是正宗,都觉得别人的不对。并且一支之内,平辈的人也很多,谁敢说自己是掌门?说了谁承认你?所以没有人敢自称某某拳掌门。
肆
战场杀敌的“战阵武艺”和民间比武的“江湖武艺”
“战阵武艺”是马上马下大刀长矛,骑射战阵,这些在明清两朝的武学论著中多有提及,它的特点是简单直接便于操演,实战时更注重兵阵配合,有进无退,向前直攻,回身或起纵的攻击动作较少。且“战阵武艺”都是持有兵器的,没有赤手空拳的战阵武艺。但摔跤除外,摔跤是必修课。
“江湖武艺”则本是源于江湖斗殴。真正涉及到打架斗殴的,都是有仇的,两仇相遇必有死伤。兵器的杀伤力和拳脚相比不必多言,肯定都要带家伙。这种情形下自然是能抄长家伙不抄短的,没有短的拿暗器,实在不行拿把土都比空手强,真打起来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拳脚素来是武术的末技,不管是战场拼杀还是民间械斗都是使兵器的情况多。在江湖上一位真正的好武师只要会三样就可以横行:长兵器、短兵器、暗器。
拳脚是自己人用来互相切磋、锻炼身体的,真正动手时基本用不上。要知道,你事先不知道你的对手会不会抄家伙,那么好吧,咱肯定也要带上防备着。既然大家都是这么想的,那么就不会有空手去赴约的。那既然大家都带上了,谁肯不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的拳门,门派名字一说就是形意拳门,八卦掌门,太极拳门?
这是因为 “拳”的地位提高了吗?当然不是。这得怪以前造反的开了个不好的头,练武的不敢跟风了。门派名称带兵器的一般都是“反动”组织,比如大刀会、小刀会、红枪会之类都是造反的,是白莲教分支。但是如果说八卦掌、形意拳、少林拳,就没问题了。你教八卦说自己是“掌”,政府、老百姓都能接受,而且去演练、教学的时候,大家不抵触。但要是叫八卦会、八卦门就不行了,那也是白莲教的分支。
除了江湖打斗的武艺,江湖武艺还有一个分支,就是卖艺的。他们不会打,只会“练”,而且强调要练得好看。卖艺用武艺是基本上没有实战能力的,但是能震人,能镇住场子。跟头翻得漂亮,砖头开的利索,但这都是假功夫,用江湖行话讲叫“腥活”,而真正实战的武艺,叫“尖活”。
但是光会打,练的不好看也不行啊,这样就收不着徒弟。所以就算是真正去传承实战武艺的人,也必须腥的尖的都要学。用腥活吸引人来学习你的尖活。这就叫“腥加尖,赛神仙”。就连一些武学名家,也难免用一些夸张的“神话”来扩大影响。由此可以得知,老武术人生存的方式和传承目的决定了教徒弟的方式。
伍
实战武术与表演套路的区别
中国武术的实战,是以最快速度击倒或杀伤敌人为第一目的。那么它就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因素:速度,力量,反应,耐力,技术。
其他的都好理解,但反应和技术两项就有必要将实战中的“势”展开来谈谈。
在明朝唐顺之所著的《武编选》中,讲到: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见交手之时,首先就要先做好势的把控,并贯穿始终,尽量使自己占据势的优势。这个势,并不是特指某一个动作而言,而是对两人之间态势的把控。其中,包括距离,角度,攻防的时间差等。
还有心理上的“势”,形意拳中讲,“形受形攻,形败而扑于地。气受气攻,气馁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弱而缩于胆”。倘若交手之时,未战而先怯敌,挨两拳就害怕。这胜负也就定了。
再说技术层面,实战武术交手之时,并没有固定的动作,更不可能那一招一定要衔接哪一招,而应该随机应变。不迂于招法,哪露出来就打哪里。因此,平时技术的训练,只是为了将攻防的技术动作养成在技击时的本能反应。
在清朝之时,形意拳创始人李洛能就十分鄙弃以练套路练招式当做练武的人。他在拳谱中说,此艺有“三惧”有“三不惧”,讲“三不惧”时又提到“演艺者不惧,这演艺者指的就是练套路,练花架子的人,他们练的功夫属于江湖卖艺的武艺。可见早在清朝之时,把套路表演当做武术已经“瞭然在目”了。
有很多人问过或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武术和拳击散打相比,哪个更厉害?先不下结论,而是从技术层面分析一下,只分析桩架,桩架在格斗中被称之为格斗式、站架。先看拳击站架近一百年的演变,从一百年前老照片可以看到,没有拳套,前后手间距很大,前手向前出,后手放在下颌下面,拳背朝向自己,身体后仰,头尽量往后50年前的照片变了,有了拳套,前后手距离缩短了不少,拳背向敌了,身体开始有弓背,但头依然后仰。近几十年的拳击,两手完全收缩防御、弓背、收下颌,完全藏在了拳套后面。
这是因为一百年前没有拳套的时候,前手要起到和对手保持距离的作用,同时可以进行刺击。同时因为手背没有肌肉保护比较脆弱,所以要朝向自己。因为两手没有厚厚的拳套能够收回来形成一个盾保护自己,所以要身体向后略仰保持安全距离。
当拳套越来越厚,开放式的站架就会失去优势,伸在前面的手,很难对有拳套对手的防御造成威胁,反而会被抓住空挡打进来。所以,收缩防御是必然的。再看泰拳也是一样。远不不说,20年前的泰拳手还是开放式站架,前手伸得很远。但与国际接轨,参加各种形式格斗比赛后,也收缩防御了。再反向论证,他们在没有厚拳套保护的情况乱下,会怎么应对?
很简单,看看mma规则的综合格斗比赛就明白了。这是各流派选手都可以参加的比赛。没有厚拳套,统一使用半指的分指手套。除了拳脚攻击外,还可以使用摔法,地面打击,侵技,锁拿降服技术。技术规则可以说除了咬人、踢裆、挖眼以外都完全放开了。
在这一规则下,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各流派的选手都不约而同的放弃了收缩式防御,均采用了开放式站架,前后手分开,间距拉大以保持安全距离,左右上下间距拉大用以防御腿部攻击。掌心统一朝前,防止手背挨拳。这是为什么?因为拳套不能再收缩防御形成一个盾来保护自己。
我们传统武术的站架就属于典型的开放式站架。不论是少林拳、形意拳、咏春拳、八卦掌都是一样。都是两手分前后,上下有落差,左右有间距。这都是适应擂台下格斗距离的桩架。所以,一定要明白,桩架并不是在站一个不动的桩功。以为站桩久就功力大,就失去技击本意了。那么传统武术想上擂台怎么办?很简单,适应擂台规则,利用比赛装备,收缩抱架,发挥平日刻苦训练出来的技击动作,将它练成后天本能反应,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就可以了
陆
结 语
目前,武术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尴尬境地,终于熬到头了。中国武术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中国武术成为了国粹,民间也有了足够的理性与热情投入于真实武术传承。但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武术大部分就只剩下了花架子。
人们这么关注我们、党和政府这么扶持我们,我们练武人就拿出这么些玩意来回报吗?好东西哪去了?继承下来真功夫的继承者们,应该把压箱底的货拿出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