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49|回复: 0

[健康贴示] 修炼内家功的诀窍在于不松当中求真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5 2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如果修炼内家功的诀窍在于常规意义上的放松和入静,那么坐着躺着更能放松也更能减少体能消耗,因为身体上的放松更能促进入静。故而表面上看,坐着躺着练功更好。实际上我们都坚持以站为主,为什么呢?站着不能彻底放松,一旦失去肌体支撑,任何人都不可能站稳,可见站着的松是相对的,不是要我们松成一滩乱泥。

一滩乱泥的松,在重力的作用下肌肉血管神经必定相互挤压,影响气血运行。所以我们哪怕坐久一点也会产生不适感,要活动活动,在活动中让肌体松紧自动转换,这样一调节气血就活了。故而一滩乱泥似的松,不能用来练功。

如,一大堆相连通的软管,相互挤压,再通上水,我们想想看,如果水压不是足够强,那么至少底下的那些软管肯定被部分压瘪,水的流速流量就大打折扣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是加强水压,二是尽可能理直软管,三是把相互挤压的部分拉开,化解重力,如恰到好处的在软管各处系上绳子悬吊,使这堆软管刚好不挤压,这样,水就能充分的流通而不受影响了。


第一个措施,相当于我们用意念诱导气血运行,加强气血冲击力;

第二个措施,相当于我们站桩必须摆正形体,有一些讲究如塌腰、松肩、含胸,等;

第三个措施,就是要求我们把筋膜腾起来,用筋膜腾起的力来拉开大大小小的血管,使其不相互挤压而影响气血运行,功法中要求虚领顶劲或悬顶勾腮、肩撑肘横或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要领的目的即在于此。

请看筋膜为何物:百度科普

(1)浅筋膜 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有脂肪、浅静脉、皮神经以及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脂肪的多少因身体部位、性别和营养状况不同。临床常作的皮下注射,即将药液注入浅筋膜内。

(2)中层筋膜指包裹肌肉的筋膜。

(3)深筋膜 位于浅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于全身且互相连续。深筋膜包被肌或肌群、腺体、大血管和神经等形成筋膜鞘。四肢的深筋膜。伸入肌群之间与骨相连,分隔肌群,称肌间隔。

我们练功所必须腾起来的筋膜主要指后两种。显然,站桩比打坐、卧练更利于筋膜腾起,一旦筋膜腾起,气血就活了。内家高手,筋膜平时也是腾起来的,除了睡觉。

练内功,本篇第一结论是务必使筋膜腾起。

接下来说说我们肌体内的大筋。

百度科普: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身除了骨头,软的部分都属于筋的范畴,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软组织” 中医认为人身共有485道大筋,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腱鞘、滑囊、关节囊、神经和血管,甚至关节软骨、关节盂缘等。我们就靠这么多的大筋维护着,完成各种活动。筋的最基本功能是伸缩,牵引关节做出各种动作。 筋需要经常活动,也就是抻拉,保持伸缩力、弹性。  

这样多的大筋支撑着我们的桩架,所以桩态下人体大筋包括所有筋膜绝不是放松的,哪怕是脚趾也有“抓地”手指有“上翘”等要求,至于“脚后跟如踩蚂蚁”就更是挑起浑身上下大筋的要求了。可见桩态下的松是相对的,除了保持合理的桩架外,不用任何多余的力,不松当中求真松,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松!

练内功,本篇第二结论是务必使大筋挑起。

综上,周身筋膜腾起、大筋挑起,使所有血管包括微循环齐齐舒张而通畅,就是养生者所追求的气血通(常说的三层通)。

我们很多功友站了多年,没有实质的进展,其中的原因,应该深究了。气血通透三层之后,身体会出现很多能量反应,这不在本篇讨论范围之内。

科学合理的桩架,在外在的形体上可以促进气血通,但是气血通的关键在于筋膜和大筋的腾挑,除了形体要求之外,筋膜与大筋的腾挑还必需内在的物质条件!

即人体内体气血(元气)的驱动。

一般的功法,用意念来诱导内体气血运行(导引),这无疑是客观的正确的。不过也存在不足,这个不足使练功者进步缓慢!原因是仅仅利用导引,不足以解决气血运行无力的根本症结,即气血能量匮乏!

初练功者,尤其是患慢性疾病者,其气血能量严重不足,缺口很大,是首要解决的大问题。我们都知道,气血能量来自于肺呼吸和消化系统,所以通过调息和内守消化系统(丹田,肚脐后命门前的腹腔内区域)的锻炼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能量问题解决了,哪怕不用导引,气血运行就能自然加强。

练内家功,本篇的第三个结论是必须以能量积蓄(转化)为主导。

养生者修炼气血通,内练调五脏外练养形体,气血一通,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修炼至此,人体能量状态上升到新的阶段,继续以静为主(多坐式)深入修炼,才是炼气血为神髓,即练气化神,神光奕奕,心力可以融入万物,天人共通,神思来去无碍,贯通宇宙万有,谓得大自在,一进一退随心所欲,无有阻滞,一切有形无形,等同虚设,所谓炼神还虚。道家称此为得道成仙,佛家称六神通之神足通。

以上是气血通后的静修境界。而气血通是不能光靠静修得来的。前文中说了气血通必须以筋膜大筋的腾挑为前提,此前提必须在气血活跃、搓揉筋膜、拉动大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此为密中之密,所谓真传一句话也!也许有人反对我的观点,我只是要凭我的真诚心劝他们冷静想一想,练了多年,收获究竟如何?至少筋膜大筋要腾挑起来了吧。

所以,光静站,即使多年如一日不辨晨昏的苦修,仍然不能取得大的进展,最多气血比一般人活而已,这就是把内功当气功来练了,不涉及筋膜大筋的高效动式的训练,不是修炼内家功!因而达不到内功所要求的健康标准。

气血能量,只有在气血鼓荡、科学合理反复搓揉筋膜、拉伸大筋的缓慢松柔的有氧运动中,才能排出垃圾,改善改变肌体,具备超级健康的条件。所以养生和习武不必刻意分开来修炼。

无论哪一家的内功修炼,都是这样的,如果剑走偏锋,一味静站,即使不练出问题,哪怕一辈子顺顺利利,也无非得一个气功层次,因为桩形桩架是依据筋膜大筋的腾挑来设计的,静站就要利用气血的冲击来腾挑筋膜大筋,这还不够,还要动练来搓揉拉伸肌体,转化能量。我看到一些一味静站久站的功友,越站越胖,为什么?能量没有转化,筋骨没有得到滋养,反而变成脂肪堆积在皮下了。

如果只想一心静修,我看练气功更好,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站那么累!

一个高血压功友,站了八年多,还是高血压,他托人问我什么原因,我说:“你没有搓揉拉伸肌体。”

高血压,不管是原发性的还是肝阳亢的热症以及寒湿体质的虚症,尤其是中老年,其血管必定缺乏弹性有硬化趋势,其血管壁内必定有矿物附着垃圾甚至血栓,形成堵塞。如此,则单纯的气血冲击不能解决血管硬化问题,更不能冲刷掉血管壁上的矿物垃圾。

如果一边静练气血,一边缓慢松柔的活动肌体、搓揉肌体,如洗衣服般,则附着的污渍很容易就脱落干净了。

网上有文章表明,姚宗勋先生王选杰先生教人养生桩,多教技击桩的心法,如大浪扑来,用身体来迎堵,扑回去。用身体某部位迎击海上漂撞过来的大圆木等等。大家要注意的是,在迎击的动作上有大讲究,三个原则,一是涌泉发力腰胯拧旋,二是迎击部位有向前冲撞反弹动作,用意不用力,三是动作幅度微小,神意贯通始终。两位老前辈,把养生习武放在一起,很有启发意义。

在说说以武入道的话题。

这个话题实在、客观,可是没有武功,连基本功也没有,直接去静修什么道,反而说“武乃道之末技”,这就荒唐可笑了,末技之不得何能得大道呢?可见以武入道,先要有武功,后来才能逐步过渡到修道(静为主)。又不修道,又不习武(养生习武一体),那何苦耗费时光一味苦站一生呢?

养生的气血通,靠习武中的筋膜大筋训练,才能实现,这就是站桩养生的核心意义。道静,靠气血通来获取高级能量。身体是物质的,高质量的身体才可能接受高级能量(信息),才能炼神还虚。

换句话说,习武才能气血通,气血不通,静修也是枉然。

再生发一下,倘若站桩多年,还不具备相当的武功基础,那绝对是站错了,其健康层次必定不高。(我是有实事依据的)

内家高手,身体表层很少看到块块凸起的肌肉,不像体力劳动者那样健硕,他们的身体圆实,放松时绵软无骨,一旦瞬间紧致,全身任何一处,几如钢铁,为什么?

肌肉纤维跟钢丝一样匀称,没有赘肉,跟建筑工地上的塔吊一样,架子是架子,钢索是钢索,不需要多余的,全部是金玉之精。筋膜片片腾起,没有凹陷没有空隙,当然圆实如一。

下文,说说肌肉。

肌肉,据其纤维肌,可分为白肌和红肌两种,白肌主爆发力,红肌主耐力韧劲。任何一条大肌肉的两端都缩小为大筋,连接着骨头。我们平时的运动,一般由红肌支配,如长跑、爬山等。需要爆发力的时候,如百米冲刺、拳击等,则由白肌为主体、由红肌协助来完成动作。也有资料说,白肌的爆发力是红肌的十倍以上。

无论何种说法,都能说明习武者所需要的爆发力,必须重点开发白肌方能获得,所需要的耐力,必须重点开发红肌才能获取。我们平时站桩打坐、做缓慢松柔的动功,养气血效果好,揉筋拉筋的效果也不错,但是打不出冷脆的爆发力。如何训练呢?一般用长跑来锻炼红肌,用打千锤来锻炼白肌。我们常说的惰性肌肉,包含了白肌纤维。

体表的肌肉纤维,主要是纵向的,而体腔内壁肌肉纤维则多为横向,尤其是骨盆内壁肌肉。本篇稍提醒各位功友,体腔内壁肌肉的收缩力,主要靠肩膀来转换为打击力,骨盆肌肉的收缩力则由腰椎转换,我们的身体有两个十字架,是转换打击力的两个万向结,一是腰胯的,一是肩颈的,功友们注意训练了吗?
front2_0_84182_Fu0EZuWQw3L50_OvA5YpOqy1xbk_.1636982679_21_24_39.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11-25 05: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