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37733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凡是学武的人,谁不想成为武林高手?但是初学武术的人大多从刚猛入手,这样做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学武的必经之路。不过若是一味追求刚猛的劲力,不懂得养气、炼气之道,那就很容易给身体造成损伤,而且势必难以进入更高的境界。
老子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物壮刚老’,又说‘柔弱胜刚强’。他从哲学意义上论证了过于刚强的危险后果,这些话在拳理上也同样适用。
炼气化神是武学的第二个境界。在这一阶段,习武者要完成易筋功夫,练出暗劲。暗劲就是柔劲。但是,武学中的‘柔’并不是柔弱无力,而是指那种形断意不断、绵绵不绝的具有极强柔韧性的特殊的力道。暗劲是刚柔相济之力,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炼气化神的过程,就是消去刚劲、渐长柔劲的过程,这是武学中的第二次‘换力’。炼气化神的关键是炼气。其实,早在炼精化气的阶段,习武者就应当学会把身体各部的散乱之气收聚于丹田,人们常说的‘气沉丹田’、‘气发丹田’,就是这个道理,圆是那时还达不到使真气周身游走、收发自如的地步。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它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武学中特别重视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打通任、督二脉是武学中炼气的基本功夫。任脉起于会阴穴,由身体前部沿中线而上,经关元、气海、神阙、鸩尾、膻中、天突诸要穴,止于唇下承浆穴,共二十四穴。督脉起于脊尾的长强穴,由人体背部沿脊柱而上,经命门、风府、强间、百会诸要穴,止于上唇内的龈交穴,共二十八穴。
武术家认为,人身有任督二脉,犹如天地分南北,自然分阴阳,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方能使阴阳交合不离,‘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这是运气调息、养元固本的根基。“内功经”云:‘尻尾升气,丹田炼气。’指真气起于脊尾尽处的长强穴,提肛收腹,以鼻吸气,真气即由长强穴循督脉而上,达于脑顶百会穴,下通任脉,由气海穴沉入丹田,使丹田充盈。如此完成一次循环,即为一周天。武术家要求练此周天,须‘日日行之,无差无间’,使内气绵绵不绝,滚滚而来。打通了任督二脉以后,才能接着练那些更高深的功法。炼气的时候,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以松、静为旨,做到松而不懈,静而不散,收视返听,操固内守,调息绵绵,即所谓‘心不动,气自固’。道家把这种炼气过程称作‘存想’,即‘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
如果说练基本功是对习武者肉体和意志的磨炼,那末炼气过程则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对习武者精神的磨炼。武林中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体会,要把多年练就的刚猛之力一点点消去,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一位习武六十多年的老人回忆说,他早年从名师练形意拳五年,一拳劈出,带动风声,势不可当。但他练的是开展式,行家们称为‘假拳’,只不过是形意拳的基础功夫,相当于太极拳的摧僵阶段。为了把明劲练成暗劲,他不得不重新从站椿练起,将开展式改为紧凑式,以求劲力内蕴。这样又足足练了七年,才觉得身上有了内劲。他夜晚在公园练拳,虽然全身放松,但打出拳去,居然发出嗡嗡的震动声,能传出好远,惹得行人前来观看。他逐渐体会到形意拳由外向内练的奥妙。
其实,不仅是形意拳,中国武术的所有拳种都是由外向内练的,即由有形之精转向微妙的无形之气,由四肢躯干的表露于外的刚猛之力,转向以内气为主的刚柔相济之力。在炼气化神阶段,重在培养意念活动,以意领气,以气帅形,意动气动,以气催力。练拳时要全身放松,心意平和冲淡,但意念必须高度集中,周身俱要协调自然,含蓄圆活。出拳之际不要求快求猛,而是遵循法度,顺应自然,以意念导引,使内气由丹田发出,透过五脏,达于拳脚。若是求快求猛,心必浮躁,心躁则气上浮而散乱,无法聚敛周流。打惯明劲的人每每于此时难以松静,控制不住意念,以致迟迟练不出暗劲来。
以意领气,本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要作到精神松静,收视返听,又谈何容易?藉用禅宗的一个术语,就是习武者必须像禅僧坐禅一样,要具备相当的‘定力’,即驾驭精神意念的能力。习武者只有在‘万缘如洗净’,‘身心亦已冥’的物我两忘的空明境界之中,才能做到调息运气,绵绵不绝。道家形容这种精神状态是‘胸中纯白,意无所倾,志若流水,心居空城’。总之都是要求人们心如明镜,寸念不生,在呼吸吐纳之中,以意念导引体内真气沿经络走向运行,如轻云浮行体中,使之绵绵相续,循环不已。久而久之,习武者自能从中领缴到奥妙与乐趣。
清人王宗岳在太极拳经中总结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以心行气,就是意到气亦到。只有心意沉着,气才可收敛入骨。功夫既久,骨日沉重而内劲日长。以气运身,是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畅达,身体才能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也就是说,在炼气阶段要经历两个过程,一是以心行气,收敛入骨,这是由外向内;二是以气运身,便利从心,这是由内向外。
上述两个过程在炼气的初步阶段是截然分开的,只有先作到以心行气,而后才可能以气运身。待练到纯熟之后,方能达到内外合一、形神一致的境界,这时已经不分内外,遑论先后?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气分两种,一种是先天之气,又称元气。天以阴阳五行之气化生万物,只要有形体就有先天之气,所以元气是人自结胎之初所秉受的先天之气。另一种是后天之气,由后天生成,流通于血脉之中,称为血气,又称横气。血气是刚猛之本,故有‘血气方刚’之语。元气以太和为宗,以冲元为本,刚柔相济,可刚可柔。道家把修炼元气视为长生之道,认为‘长生之术,莫过乎服元气,胎息内固’,‘若能存念其神以守元气,气亦成神,神亦成气’。
炼气之道就是服存元气以消去血气,以先天补后天。表现在劲力上,就是练出柔韧连绵之劲,以消去刚猛横暴之力,以求刚柔相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武学境界的高低最终是由内功高低来决定的。凡是武林高手,其在内功方面必定有相当的造诣,不仅太极、形意、八卦等所谓‘内家拳’是这样,而且少林、查拳、通背、劈挂、南拳等‘外家拳’也无一例外。一个同样的招式,由一个不会内功的人和一个内功有相当根底的人分别演练,则二者招式之间的威力气象定是大不相同的。若使该二人交手,在双方技法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则后者十有九胜。当然,也有人内功根底深厚而并不会武术,而以养气健身为目的,则另当别论。
练习内功一般需要有名师指点,入门之后即可自行练习。若无高人传授,仅靠自己摸索,那就不容易找到门径。练习内功的人还必须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熟悉人体经络走向及各处穴位,并且要懂得一点阴阳五行学说和太极八卦理论,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练内功最难做到的是排除杂念,不受任何干扰,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当前社会发展很快,事务繁杂,竞争激烈,几乎人人都要为生计考虑,要能作到心如枯井、止水无波实在很不容易。另外,炼气时最好在山水相依、林木葱郁的幽静之处,但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现在能找到一小块少受烟气噪音污染的清静之地已属不易,复更有何求?
过去武术界的人常常把炼气之道说得很神秘,不轻易传授。不少人练了十几年拳,只知道气沉丹田,却不知真气为何物,如何运行,于是气沉丹田也就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内功神秘之说也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似乎可望而不可及,不少习武者就是在炼气化神的殿堂前停下了脚步。由于以上诸多因素,在练成明劲的人中,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能进一步练出暗劲,这是习武长途中的又一次大淘汰。
经过多年静心养气的内功磨炼,随着刚劲渐消,血气渐去,而柔劲渐长,元气渐盛,练出暗劲的人大多神志清爽,精神充沛,刚烈之气渐渐沉销,柔和之气渐渐充实。一旦遇事,态度比较冷静,善于权衡利弊得失,轻易不会同人动手,若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应战,只要不是在性命危急的局势下,他轻易不使毒招、不下杀手。练成了暗劲的人,经过了多年的刻苦磨炼,对武学的博大精深、不可穷究的道理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所以,他们大多待人谦和,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子,也不会动辄炫耀武功,恃技欺人。有的人甚至将武功深藏不露,混同于常人。在完成易筋功夫的同时,习武者的体形和神态也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一是体形渐趋于瘦健,少横蛮肥重之态;二是步履轻捷而稳实,少拖沓滞重之病;三是目光渐趋清朗慈和,临敌时则威神自出,目光如冷电,少凶暴浮露之相。这种地步,就基本上达到了炼气化神的境界。此后,能否步入炼神还虚的更高境界,那就得看习武者本人的天资和造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