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47|回复: 0

[健康贴示] 太极拳先在好脚,才有好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0 11: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杨禹廷老师晚年掏心窝子述说太极拳的真谛,说:“太极拳就是脚下的阴阳变动。”这真是一语中的。彻悟太极拳的本质,太极拳的拳并不重要,这使我觉得王宗岳公所说的“其根在脚,形于手指”的正确。其根在脚拳论云:“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上下相随人难进。”太极先贤大师之明示,使我们后来学子受到先贤的启迪,领悟太极拳的根本,茅塞顿开,少走了许多弯路。深深体验到太极拳功夫在脚,脚是根。太极拳的根基在脚,修炼太极脚是提高太极拳质量的基本保证。在太极拳圈子里,有众多的拳友同道练拳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将很多时间花在拳上,拳艺却难得上乘。究其因,归根到底没有在脚上下功夫,或是还没有认识到脚在太极拳整体技艺中的重要地位,在习练中自身忽视脚的训练。师长们对学生更是疏于对脚下的课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套路熟练了,功夫仍没有上身。方向方位失于准确,腰板四肢僵硬,说白了练会一套太极操。操和拳的不同之处,上下肢各练各的是操,手脚相合,阴阳变动,上下相随是拳,是博大精深的太极拳。这么说是不是骇人听闻,故弄玄虚呢?非也。拳理拳法是科学的,不敢戏言。练来练去练不好一套拳,是不是应从根基上找原因,从脚上找毛病?王宗岳有精论:“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指的是脚,脚有可能毫厘之差,谬以千里。此论明示练拳要注意脚下的修炼,脚下的方向方位极其重要,毫厘也是差不得的。脚的训练训练太极脚之理,清代杨氏老谱关于人体之诀云:“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以此论推开而言,你练太极拳吗?你将是太极功夫之载体,你的身体将成为太极之体。手是太极手,脚,当然是太极脚。视角和思维不适应太极拳之规律规范,练通太极拳也是困难。基于杨氏老谱哲理,谈论太极拳是有道理的。如何训练太极脚呢?谈论这个话题,不得不提活跃在太极拳教学前沿的杨禹廷老师。杨公在80余载的教学生涯中,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太极拳教育改革家。老人家晚年拳艺正是达到巅峰的境界。杨老师说拳,深入浅出从拳艺的根基——脚说起,将后学者领入净静的太极世界,使你入门习拳从脚下开始,免去了很多麻烦。此时想起老子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老师家中受教,直到他老人家近百家仙逝,经常练的是“起式”4动中的第一第二两动,也就是一阴一阳两个动作。老师将拳套路之各个式,划分出若干动,依太极拳学阴阳变动之规律,单动为阴双动为阳。这样教拳老师有依据,学生易学,初始学拳明阴阳,少走许多弯路。阴阳变化有些朋友习练太极拳左右腿开得大,双腿同等用力,如有人左腿弓步,脚尖朝东,而右腿甭劲脚尖朝南。这种脚型,患有双重和方向方位不明之病,无阴阳变化之拳理理法。习练阴阳变化清楚、明白的杨禹廷83式太极拳,是有条件的,首先脚腿功夫立柱式单腿重心,即实脚,尾闾、顶为上下一条线,单腿重心实腿实足,虚腿虚净。请注意,太极拳行功是阴阳变化的松柔动态,似行云流水的动态运行艺术。如果没有阴阳变化,缓练也缺少太极拳的“味道”,行云流水亦是侈谈。当前不少人演练传统太极拳,由于双脚重心,在左右腿的虚实变化时,多采用左右互换重心,跟走路左右换脚相似。这种走路式左右换脚,连学龄前儿童都会的动作,怎么能说是太极功夫呢?我们时常说太极拳“博大精深”。太极拳博在哪里,大在何方,精在何处,深在哪里呢?吴图南先生说,练太极拳功夫要“脱胎换骨,百折不回”。杨禹廷老师说,“要自己难为自己。”怎样难为自己呢?以脚下变换虚实为例。

双轻脚下“双轻”是太极脚技艺的核心功夫,也是最为精彩的太极脚艺术。脚下双轻也称“自尔腾虚”。理论依据为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双重为病,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双浮为病,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双轻不等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等于重,则为离虚。此解提到太极脚夫,以腾虚、双轻、轻灵、离虚加以说明。最后强调后来习练者,盖内之虚灵不昧,流行于肢体矣,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若习练太极拳只为锻炼身体,深研不深研拳理无碍。如果想在太极拳技艺中探个深浅,就不能不知轻灵。武禹襄大师也强调修练太极拳,须“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可以断言,有了轻灵便有了一切,轻灵是打开太极之门的钥匙。太极拳本不是肢体的活动,拳脚功夫,穷研脚下功夫,掘井不见水,一世空忙,瞎练。欲在脚上下功夫,与拳理相悖不利于修炼太极脚的毛病应予以修正。像双重、跪膝、浑身是力、脚趾抓地等都阻碍着手脚的修炼。杨禹廷老师授拳要求弟子两脚平松落地。吴图南先生要求每个脚趾小关节都要松开。遵此拳法,每次练拳,两脚松开落地,脚趾关节松开,日久,脚趾关节要完全松开。这是太极脚的首要条件,逐渐松开前脚掌,后脚掌,全脚板和脚面都要一一松开,然后向脚下双轻修炼。在修炼双轻之前,对太极拳之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力有所认识和理解,甚至认识再认识,理解反复理解。练中认识太极拳,练中理解太极拳,常练常新,退出本力,用意不用力的功夫渐渐在动作中反映出来,此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的感觉,太极拳的“味道”出来了。

脚下双轻的出现,是在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力的条件下自然出现。脚下双轻,难求,又不是不好求。请先到五星级宾馆,在加厚地毯上一走、站一站,脚下有一种轻灵离虚的感觉,请你留住这种感觉,在练拳时以这种感觉-----双脚平松落地而不是啋地,以轻虚的感觉练拳。这种轻虚的感觉在脚下留住的时间长,体验双轻,留住双轻。还有一个关要技艺不能舍弃,即练拳的每一个动作,不管阴或阳,都先松一次脚,以意引领松脚,这种松柔、轻虚感,顺腿而上到顶,是最为理想的效果。日久,太极功夫上身,你便有两只双轻太极脚。非常重视腰脊的重要性,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论五字妙诀》中:“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用,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气往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耍拳论》中:劲由脊发,膂力无限。”《习拳歌》中:“腰脊中正顶劲领,气遍周身任督行。”等等。总之,腰脊(这里也指脊柱,腰部由5块腰椎,在体表腰为胯上肋下的部分)在太极拳中非常重要。这里提出了“腰脊中正”的要求,而有的太极拳学派要求“塌腰翻(泛)臀”,使腰椎内收下沉,向下塌住劲,臀部向后翻起。其结果是人为的增大了腰椎前凸,很不利于脊柱的健康。这两种不同的形态,“腰脊中正”更符合生理结构,武技力学及自然规律。

脊柱的生理状态:脊柱,(俗称脊骨或脊梁骨)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及骶尾椎组成。成年人的脊柱,从侧面看,从上而下呈“s”形的弯曲状态,分别为颈前凸,胸后凸,腰前凸和骶后凸。此前凸是后天形成的,初生婴儿脊柱并无颈前凸和腰前凸。直立行走后,长年累月使脊柱负重,在没有其它骨骼附加支撑的颈椎、腰椎部位形成前凸。进而发现,颈部和腰部是疾病的多发部位。如颈椎和腰椎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突出等颈肩腰腿痛病症。颈部和腰部发病人数之多,使医院已经形成专科。这些疾病的根源,绝大多数是后天形成的脊柱前凸造成的。前凸使脊椎关节间隙不均,受力不匀。加之违背自然的后天不良行为的不断增加,成年后机体开始退变。致使常有颈椎、腰椎及相应疾病发生。但脊柱的弯曲并不稳定,可以改变。例如,和式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裹臀。使脊椎前凸减小或消失,回归先天的自然状态。符合太极拳以后天之法,引先天之形气的法则。腰脊中正在健身方面的作用拳论说:“脊骨要挺则力达四梢,气鼓全身”。表明腰脊中正有利于气血的畅通。脊柱是脊髓神经所在部位,是中医所说督脉通行的部位,督脉下起骶骨尾部中央长强穴,沿督脉上行至颈部背面的大椎穴。而腧穴也都在背部,腧穴是人身气血的总汇,脏腑精气由腧穴而相互贯通。太极拳对脊柱的正确锻炼能促使经络气血畅通,增强体质。腰部只有五块腰椎及肌肉支撑,在人体结构上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人体站立和劳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旋转应力。加上成年后椎间盘发生退变,弹性降低。一旦腰部活动范围过大,或负荷增大时。极易造成椎间盘纤维环受到挤压而破裂。刺激与压迫相应部位的神经,引起腰腿痛及一系列症状。因此腰脊正直,使椎体关节间隙均匀,受力均衡。并能使上部所受重力迅速下传,不使腰部受力过重,而对腰椎产生冲击。从而避免腰部受到损伤和通过脊椎对大脑产生的不良影响;拳论中说:“提起臀部,气贯四梢,两腿缭绕,臀气相交。”中医理论认为,经脉汇于会阴。裹臀不但有利于身体平衡,也利于经脉的畅通及内气的传承疏导。
腰脊中正在技击方面的作用太极拳要求身备五弓。所谓身体的五弓,就是身体的躯干,以及两臂和两腿。两臂曲肘成两张弓,两腿曲膝成两张弓。其中躯干这张弓,脊柱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后天形成的脊柱弯曲,必须在弯曲改变的情况下才具有弓的张力。塌腰翻臀虽然能使脊柱产生一定的弹性,但同时也加大了脊柱的前凸。从脊柱的生理方面来看,显然不利与身体的健康。俗话说,立木顶千斤。如果按太极拳的要领,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裹臀。可使脊柱弯曲减小或消失。这在生理功能上、太极拳的技击实用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腰为身之中节,中节不明,浑身自空。腰脊正直使上部所受重力迅速下传,经腰骶关节传至骨盆,经骨盆及胯的转换,根据所处状态及受力情况下传于双脚或一侧脚。在化解对方来力的同时,进步反击,退步卸力或长身起发。拳论中说:“劲起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由腰发。”腰部也是下体产生的劲力达于掌指的传递枢纽。腰部姿势不正确,劲不能达于掌指。先父和士英在传拳时常言:“塌腰易使腰椎受力过重,中轴不直,下盘转换不灵,易产生腰部劳损,并使气血劲力在腰部受阻,上下不畅,劲难成一家。”;腰脊中正使得脊柱弯曲“拔”直,腰脊成为反弓,成为重要的劲力源泉。发力时脊柱只要恢复原状,脊椎关节不易受损伤,而且速度快。按照太极拳的要领,正确锻炼,可使脊柱弹性增强,活力增大,亦可引丹田先天之气。正如拳论中说:“蓄劲如挽弓,发劲如放箭,力由脊发。”又说:“身似活蛇,腰如反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节首尾俱应。”

腰脊中正的调整方法及意义:1、虚领顶劲:在行功走架或站行坐卧时,下颏微内收,竖颈顺项,不可低头仰面。头顶百会穴似有一线轻轻上提,谓虚领顶劲(或称顶头悬,悬顶,提顶)。颈不可僵硬,也不可软塌,自然竖直。脊髓、血管、气管等汇集颈部,颈部端正,气血、神意上通下达。颈部端正使顶劲领起,则周身轻灵。正确的方法可使颈椎及颈部肌肉得到较好锻炼,对防治颈椎病有很好的作用。颈直头则正,头正则气血畅通,头脑清醒,对外界遇到的情况变化及各种信息汇集大脑后迅速加工处理,及时准确作出判断,并发出信号,使身体各部协调配合,动作稳健准确。2、含胸拔背:心窝微收,胸部内含,能使脊背上拔,使胸椎中正,气贴脊背。不可挺胸或凹胸。含胸拔背,可相对增加胸腔容积,使肺活量增加,使呼吸深缓顺畅。肩部锁骨关节肌肉群放松,两肩略向内扣,有利于做到含胸,使前胸成圆,胸部成蓄势。

3、松胯裹臀:两侧胯窝放松,臀部肌肉向下松垂,再轻轻向前,向里收敛,使尾骨微向前移,有向上托住丹田之意,使丹田气贯于四梢。臀部垂、敛、提和胸部微内含、脊背上拔合而为用,可以使腰前凸减弱或消失。并使胸横膈向下运动,使腹部获得充实圆满的感觉,有助于气沉丹田。太极拳的屈伸开合运动,使腹部肌肉张驰,横膈上下运动,使肺部充分收缩与扩张,呼吸自然深长。并可使腹腔脏器得到一种轻微按摩,有助胃肠功能的增强与恢复。


front2_0_Fg7qPjAEzcYatL4wL3vojeWrCi5G.1633836908_11_35_0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5-14 15: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