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40291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现在很多练所谓小架拳的人到处哼哼唧唧,讲一些奇怪的话,比如“大架不出村,小架不出门”,意指小架更隐秘,一方面暗示这样的拳更珍贵,一方面为传播不广找借口。比如“大架练拳,小架练功”意指小架是高层次。比如“小架是实战功夫”,影射大架不能实战。还有很多胡说八道就不一一列举了。练大架的很少去说这些无聊的话题,因为大架广为流传,不需要贬低别人提高自己。
大架小架之分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不可考,但时间不长是肯定的。陈式有,杨式也有。
陈式拳一般把陈有本当作鼻祖,也有把陈鑫当作始祖的。还有人认为赵堡的陈清萍是鼻祖。但我看陈鑫先生的《图说》中从未提到大架小架之分。他的孙子陈金鳌练的拳架子也很大,很舒展,也没听他们讲自己是小架,反而是陈家沟的一些人在讲小架,在讲某个时代大架传人迫害小架传人等等。
杨式拳的传说就更玄了,某某是小架,某某是中架,某某是大架。还分析了他们的性格,分析了拳的特点。这些说法要么是不懂拳,要么是坏。
我认为,大架小架的提法就是错误的。拳根据各人的体质可以分为高架、中架、低架,这是正确的。因为人上了年纪或者下盘功夫不行,只好站得高一点练。若功夫好,还是要练低架,但低架不能像某些人那样追求极端,蹲着练。最低不能低过四平马。有条件的年轻人应该练低架,我老师就一直鼓励学生练低架,因为吃功夫,所以也出功夫。中架是在低架和高架之间的一种拳架,这都是笼统的分法,谁也没有把高中低量化。真正的传武练法只有一种,那就是低架。中架和高架只是将就罢了,是偷懒罢了,不是站得高反而好。架子低,气能下去,负重也大,力量能练出来,厚积薄发,出功夫。无论高中低,拳还是那套拳,只是站得高低不同罢了。与圈大圈小也无关。
还有人把大架小架从圈大圈小来分,实际上也是扯。我以前写过好几篇文章反驳“从大圈到小圈,从小圈到无圈”这样的进阶说。应该说是从粗到精,从疏到密,从挓挲到紧凑,而不是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圈的大小是公转的开合,无圈是自转,这只代表有了某种能力,而不是水平的高低。实用的时候还是用开合的多,用自转打人的机会极少。该放长击远就用大圈,紧靠着就用小圈或者贴身靠,这是需要的不同,不同的技术,而不是功夫高低的不同。
即使所谓的小架拳动作不同,那也是因为用法不同而设计的,不是因为更高级而不同。更不可能因为站得高低产生层次的高低,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
我练的洪式拳,师爷学的是发科公的所谓的大架,但很多人喜欢把我们的拳称为小架,这在他们眼里是一种赞誉,而我觉得他们奉承得不对。太极拳真练明白了就知道了,它是一种技术,是一种能让人明白道理的技术。无论设计什么拳架,都是一个道理,都是遵循阴阳原理。拳架的高低,圈的大小,都是因用法而设计,因需要而高低大小,符合拳理的才好。我师爷讲三换掌就说高中低都要练练。练功夫都是厚积薄发,练时低,用时高,练时就高,用时就没有底蕴积蓄。低练是为了出功夫,高用是因为灵活。
初学者低练不容易放松,因为吃力。但练熟了,有力了就放松了,没有什么禁忌,身体条件好就尽量低练,不用担心。初学者腿无力,可以由高而低,循序渐进,慢慢下去。要出功夫一定要低练,但最低不能低过大腿与地面平行,低于平行比高于平行都差,这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圈的大小是根据用法需要,不要刻意练小圈,更不要刻意练无圈。要练关节处的紧凑,把挓挲舞张练掉。浑身会动了也就有无圈的功夫了。
拳都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至神明”,只有教得合不合拳理,没有无论怎么教、怎么学就天生合乎拳理的高明拳架,那是智能拳,世上没有,拳是人练的,不是拳练人,说拳练人的都是在搞文字游戏,把主动与被动弄颠倒了,或者要弄明白人家要表达什么意思。为了宣传、为了利益胡说八道是不可取的,混淆视听。太极拳本来就难学、难练、难工,再故意把水搅浑,对后人是太不负责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