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97|回复: 0

[健康贴示] 破解经络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6 16: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关的学说,是针灸学理论的核心和依据,同时也是指导我国传统医学在各科诊断、治疗、预防及养生等方面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经络的客观存在的假说与证实

《黄帝内经》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篇又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是人体一种多层次、多结构的立体隐形空间系统。在这个协调的空间系统中,经络是生理、病理等多种信息传导的优势通道,同时又起着辅助人体第一巨系统(西医解剖学所讲的的神经、淋巴、内分泌、细胞、血液等)的作用。经络具有的平衡调节、运送营养、抗御外邪、反映症候、保卫机体等内在功能,已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被世人所接受,但对于有关经络实质问题的探讨却一直争论不休。有些专家认为:经络主要是神经系统,提出了经络与神经、体液相关的学说;也有些专家通过对胎儿尸体染墨观察研究,提出经络是血管和淋巴的学说;还有些专家提出:古人用肉眼已看见的结构,绝不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还不能查知的,所以认为经络就是血管和神经,即脉为血管,经为神经。

经络现象,是客观而普遍存在于人体中和其他生物体中的正常生命现象。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体经穴、经络上的生物物理特性,就已被国内外的很多专家用科学手段所证实。如:经络系统存在的低电阻、高电位、导声、导光等特征,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发现。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又利用热显影、超声波显影、辐射场摄影以及放射性核元素示踪等技术,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证实了经络和经穴的客观存在。

早在1958年,法国针灸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就发现了经络有低电阻的特性。到了1971年,日本东京教育大学的芹泽胜教授,通过研究拍摄的两万多张人体全身红外热像图片发现:穴位部要比其他周围组织温度高出0.5~1℃。1982年,我国著名经络学家祝总骧发现,分离的肢体在一定时间内仍具有穴位低电阻特性。

这说明,经络的存在并不是依附于与神经、血管,并发现经络循行部位含有比其他部位数量更多的神经末梢、神经束、血管、肥大细胞和结缔组织束,同时也证明了刺激经络,确实有调整神经反射、改善血液在组织间的循环、加强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等作用。1984年,北京市第六人民医院报道了232例循经皮肤象,直接明了地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1987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助理研究员严志强,经数十万次测量后发现:人体的躯干、四肢有十四条高光线,从而用科学的手段证明了十四正经的存在。另外,原苏联科学院通过实验也同时证实:人体能感光的表皮部位只有在经脉上存在,而且光能通过任意一条经脉上的两个穴位。

二、经络的实质及其与穴位的关系

现代医学理论的结构是以解剖学为基础,以物质实证主义为指导的。而已被大量声、光、电等现代物理手段及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明的经络现象,为什么在数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不见踪影?那么经络到底在哪里?它的实质究竟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其实古人早已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只是我们在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从而才造成中、西医界在学术上的无谓纷争。

《黄帝内经》中曰:“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循皮肤之中。”《灵枢本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这里指的分肉、腠理,就是肌肉之间隙。1995年第1期的《中国针灸》杂志上,刊登了徐宇瑾等人关于老鼠经脉循行线表皮结构特征的文章。他们发现:经络线上每个表皮细胞膜上的缝隙连接面积,均是邻近对照表皮细胞的12倍以上。1991年,王仲涛、祝总骧等人对循经低阻线皮肤冷冻复型的定性观察也证明,低阻线处表皮的缝隙连接明显多于对照点。这就是说,经络和穴位的表层是由丰富的缝隙紧密连接起来的组织。据1998年的《科学通报》杂志报道:上海复旦大学费论教授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花了近十年时间证实,在穴位骨间膜上确有一种结缔组织。科学家们将这种组织从穴位上取下后用质子加速器进行分析,发现里面含有钙、磷、钾、铁、锌等多种元素。而这几种元素在穴位上的含量,竟是非穴位上的40~200倍。

我们知道,在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细胞中,都存在有一种叫生物液晶态的物质。而大量的研究证实,在经络和穴位上这种物质要比其他部位更加密集。根据生物液晶态的特点我们还知道,液晶态有导热、导光、导电、导磁的特殊性质,而这些现象又都是经络和穴位所具备的物理特性。通过以上科学验证及《内经》中的描述本人认为:经络的实质就是很简单、密集的各种组织结构。经络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但它并不是以独立的形体方式存在。假如我们在路上挖一掀土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果肯定是除结构组织紧密、缝隙小外,它与旁边的泥土并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而这一点,也正是为什么在如今解剖学中找不到经络实质的真正原因。

经络如同河流,穴位是与河流连通的湖泊。而在穴位上另还有神奇的压电效应,它如同电子元器件中的一种声电转换装置――晶体压电片。即当我们给压电体施加力量时它会发电,相反当给压电体加上电压时它会振动。而又因经络的组织结构与穴位没有根本的区别,所以经络也有一定的压电效应。北京市第六人民医院在临床中发现的,有些经络敏感的患者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时,其相应的经络就会有剧烈的压痛感就是最好的证明。

细胞本身就是带电体,而经络与穴位又是细胞的聚合密集体。细胞内部是正电,细胞的外部是负电。在未受刺激时它们显中性并安分守己,但当受到外界干扰和刺激后这些带电离子便活跃起来,就会形成几十毫伏的电位差。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医院的杨淑晖、李汉友,在对健康人和病危患者的经电测试中发现:健康人的脏腑相关经电无显著差异,而后者经电则严重失衡。在同一病人身上,有的经电小于1微安,有的经电则大于100微安。这说明经穴组织在受到干扰刺激后,就会发出很大的差异电流。

三、病愈是经络修复的过程,而不是打通

经络既非实体,又不是管道,它只是存在于细胞组织之间不同层次上的特定间隙。经络没有固定的边界,是一束中紧外松的细胞集合体,它就像地球伸向天空的大气没有一个固定的边际。所以有时经络感传会发生跨越,即从一条经络线传至另一条经络线上。经络因本身组织结构密度很高,所以呈低电阻特性及有传导运输的功能。

古人常将经络比做江河,这是非常恰当的。是河流就有宽窄,就有可能改道,甚至可能泛滥。《灵枢痈疽篇》曰:“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这里讲的“星宿”是指天空之列星;“经数”是指水在地面上流行的经纬度。《灵枢痈疽篇》又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萱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弃处,血气犹然……”在这里,古人不但告诉了我们“天人相应”理论中的对照关系,另外还明确地指出了患病的原因。“流溢”和“经脉败漏”都有泛滥之意,实指经络“发炎”肿胀。当我们某个器官发生病变时, 相应的经络就会变粗加宽,如同是电缆漏电断路,气血当然就不能到达脏腑而患病。

脏腑病变,经络似肌肤糜烂、河水泛滥。大水流于他地,自然不能到达终点。而脏腑无病时经络较窄,像步调统一、频率一致、光束高度集中的激光,可将气血大量、快速地运送至脏腑之中。所以说病愈是经络修复的过程,而不是打通。但《内经》中讲的“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并无错误。这里说的“通”是到达之意,而“不通”是指如同电缆中间一段漏电断路电流不能加至负载,同时也像河坝决堤、河水泛滥,船只找不到方向所以也就无法到达目的地。

《灵枢口问》篇曰:“耳为宗脉之所聚。”元代时期的医著《卫生宝鉴》中云:“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20世纪50年代,法国人又在无意间发现耳廓是一个倒立的胚胎,从而创立了耳穴疗法。耳朵,古人称谓“采听官”,它是人体重要的信息站,人体的内脏或肢体发生病变或受到损伤时,都会在耳廓的相应穴位上出现异常。耳部是人体信息输出、输入最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人体状况重要的荧光屏。在一般正常情况下耳穴的导电流最高为50微安,并无红肿和压痛感。但当身体某一部位有病变时,与其相应耳穴的导电流可增至50~80微安。而这就是身体内发生病变时,经络变粗、加宽的最好证明。由于病变时相应部位经络“发炎”肿胀,及细胞聚合体和某些液体大面积渐延至肌肤深处,所以肌肤与经络间漏电增多,从而呈现出身体与相关穴位表现有大电流和低阻值的某些特征。

四、药物归经理论的根据


经络是机体在生理上运行气血和病理上传导病邪的通路,同时又是治疗上发挥药物性能、感受器械等刺激的通道。清代名医吴仪洛在他所著的《本草从新》一书中写道:“凡药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公元1100年左右的金代人张元素是最早提出药物归经的代表人物,他在其所著的《珍珠囊》中,对药材的气味归经、浮沉升降等都有着精辟的论述。古人经长时间研究观察,并根据某些药物善治某一经疾患的特点,制定出了药物归经的法则。经络“发炎”气血运营不到各器官,各器官就会生病,各种疾病的治疗主要也是经络的修复治疗,所以说药物归经这一学说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为“病愈是经络修复的过程”这一观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据。北京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张军、李定忠医师在临床中发现:有些患者相应经络有循经麻感反应带出现,并与病情呈正相关。即病情重,麻感带重;病情轻,则麻感带也轻;病情好转,麻感带变细;病情恶化,麻感带加宽。而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药物归经理论及“病愈是经络修复的过程”观点最好的证明。

循经感传是古人描述经络路线、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临床依据。经穴的低阻抗特性在病人截肢离体和动物失血死后的皮肤上仍可测出。这说明经络系统不完全依赖于神经、血管和生命,是完全独立的另一系统。而这一现象,同时又佐证了经络就是肌肤之间细胞紧密连接组合的聚合体。因脱离生命的肢体组织结构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变,所以在穴位及经络上仍有低阻抗的特性。当然,如脱离生命的肢体因放置太久已经腐烂,经络的低阻值等特性也会自然消失。这正如古人所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经络既有循经感传的特点,又有一定的阻滞现象。《金针赋》曰:“欲气前行,按之在后。欲气后行,按之在前。”福建省医药研究所和福建省人民医院针麻研究组在做经络阻滞现象探讨时发现:在手三里穴注射生理盐水或奴佛卡因,能立即阻断由电针作用于合谷与曲池穴所产生的感传,感传阻滞在20多分钟后麻感才能通过注射区。这说明经络这条电缆因注射液体与肌肤短路,只有当液体被肌肉吸收后经络修复感传才可通过。而用手压穴位引起的循经阻滞,也是由于经络这条河流暂时泛滥所致。另外当经络线上有疤痕等异常情况时感传也有阻滞现象,但如疤痕不大,感传可偏离经络原线绕过疤痕改线,这说明经络本身有修复和局部开发功能,这也就是某些疾病会出现不治自愈的原因所在。在这里,大自然实际上已通过穴位起到了治疗经络的作用。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系统和最完整的医学典籍。而经络学说则是《黄帝内经》中的主要内容,同时又是指导中医各科的理论核心。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经路。千百年来,经络学说对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为炎黄子孙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研究经络现象,无论是对生理上的了解,还是对病理上的探讨、对治疗方法上的确定及预后分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络是生命体本身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对经络的研究不仅对经络问题本身,甚至对整个生物科学的研究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front2_0_FhBHCeySAWOsM-YdVDzGEuCYP6Ly.163177966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4-20 2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