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积分
- 338080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07-6-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4182
|
《水浒传》中有大量的武打内容,有关古代武艺的描写自是不可缺少,其中提炼了当时军中和民间的诸多真实素材,创造出了众多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武勇人物和打斗场面。可以说,《水浒传》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果不说绝后的话,至少也是空前的。《水浒》的成功离不开武术用语的切当运用,了解这些武术用语,对深入认识故事情节及人物特征大有裨益。在此我们撷取几例加以说明,供读者参考体味。
一、武技
初学武艺谓之“开手”。《水浒传》第3回:“史进看了,却认得他,原来是史进开手的师父,叫做打虎将李忠。”拳术谓之“手脚”,26回郓哥道:“西门庆那厮手脚了得!”第7回鲁智深道:“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厮看洒家手脚。”这“手脚”与我们常说的“做手脚”之“手脚”是两码事。而打拳又叫“使拳”。第7回,众泼皮“每日将些酒来请智深,看他演武使拳”。梁山英雄的武艺各有千秋,要论用腿,当首推武松。粗中有细的鲁智深亦擅用腿。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鲁智深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却忽视了三拳之前先有一腿。《水浒》第3回:“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那醋钵儿大小拳头……”在第17回中,邓龙被鲁智深“一脚点翻”。邓龙说:“(鲁智深)前日点翻了我,伤了小腹,至今青肿未消!”这里“点”是以足尖或足前掌趾根部攻击对手的腿法。两人摔跤,称为“争交”。29回蒋门神自称:“三年上泰岳争交,不曾有对;普天之下,没我一般的了。”这里“交”同“跤”。
两人试技量力、徒手相搏,多是以踢、打、摔三种击法来实现的。两人较技,比试武艺,又叫“比并”。第13回:“彀满处兔狐丧命,箭发时雕鹗魂伤。较艺术当场比并,施手段对众揄扬。”文中“手段”当本领、武艺讲。又如57回:“呼延灼见杨志手段高强,寻思到‘怎地那里走出这两个来?好生了得!不是绿林中手段’。”徒手搏击叫做“扠一扠”。第2回史进道:“你是甚么人,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你敢与我扠一扠么?”又叫“小厮扑”,73回:“原来燕青小厮扑天下第一。”而一对一对打是为“放对”,17回:“(杨志与鲁智深)两人就林子里一来一往,一上一下,两个放对。”又称“交并”,35回:“王矮虎见砍了这妇人,心中大怒,夺了一把朴刀,便要和燕顺交并。”两人比试枪法就叫“较枪”。12回,梁中书看了道:“着杨志与周谨比枪。”周谨怒道:“这个贼配军敢来与我较枪!”
双方交战,飞拳走腿,刀来枪往,各自施展的招数,称为“解数”。34回:“翻翻复复,点钢枪没半米放闲,往往来来,狼牙棒有千般解数。”狼牙棒是为何物?明茅元仪《武备志》卷一零四《狼牙棒》:“取坚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枪、曰杵、曰杆、曰棒。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狼牙棒宋以前未见于军旅,宋以后多有执用者,大抵如“骨朵”、“敲棒”之类的击打兵器,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而相扑中的招数则为“扑手”。第29回:“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旗鼓是古代军队中指挥作战的用具。武术中借此二字表示使用棍棒等械的出门架势,亦即开门势。第2回:“(王进)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棒在手里,来到空地上,使个旗鼓。”又第9回:“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攻守进退乃双方交战打斗的基本规律,若只有招架之势而无还手之力,称为“架隔”而或“架隔遮拦”。48回:“宋江在马上看时,见王矮虎枪法架隔不住。”第6回:“那崔道成斗智深不过,只有架隔遮拦,掣仗躲闪,抵当不住,却待要走。”
二、武器
古代兵器总称“刀仗”,亦作“刀杖”。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三:“刀杖,人所持为杖。杖亦弓、槊、杵棒之总名也。”《水浒》31回张青道:“以此不教他们将刀杖出去,只与他挠钩套索。”俗语中将刀仗称为“家生”。第2回:“史进不肯务农,只要寻人使家生,比量枪棒。”又第4回,智深问道:“两件家生要几两银子。”
《水浒》中记录的兵器名目繁多、琳琅满目,而以刀枪棍棒类最为常见。
解腕刀又称“解腕尖刀”、“解手尖刀”,系日常应用的小佩刀。26回:“(武松)身边藏了一把尖长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第14回:“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第104回:“(王庆)便悄悄地到街坊买了一把解手尖刀,藏在身上,以防不测。”
板刀:长方形没有刀尖的刀。37回:“那梢公便去舟皇板底下,摸出那把明晃晃板刀来,大喝道:‘你三个要怎地?’”。
钩刃:一种刀口弯曲的刀。54回:“高廉果点起三百神兵……各人俱执钩刃、铁扫帚,口衔芦哨。”
劈风刀:劈风,喻刀口锋利。114回:“(石宝)又能使一口宝刀,名为劈风刀,可以裁铜截铁,遮莫三层铠甲,如劈风一般过去。”
泼风大刀:一种薄而阔的快刀。97回:“(邬梨)惯使一柄五十斤重泼风大刀。”第107回:“金鼎舞着一把泼风大刀,黄钺捻浑铁点钢枪,骤马直抢袁朗。”
钩镰刀:一种大刀。明茅元仪《武备志》:“钩镰刀,须竹长而轻,刃弯而利,乃得实用。用阵甚便。”又第18回:“(士兵)拿着木党叉、朴刀、留客住、钩镰刀,一齐都奔晁家庄。”
大杆刀:一种长柄大刀。59回:“下首马上坐着一筹好汉,手中使一口大杆刀,绰号白花蛇杨春。”又第77回:“酆美提着大杆刀,飞马杀下山来,冲开条路。”
朴(pō)刀:《水浒传》中,朴刀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梁山好汉大凡步战将多用此刀。而朴刀究竟何样制形,宋明兵书不见记载,故而至今尚无定论。61回:“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此句说朴刀的刀刃和柄杆可离可合。31回:“这孟州城是个小去处,那土城苦不甚高,就女墙边望下,(武松)先把朴刀虚按一按,刀尖在上,棒梢向下,托地只一跳,把棒一拄,立在濠堑边。”不难想象,朴刀的柄杆是相当长的。朴刀有可能是一种长器械。
花枪:形似矛而较短,便于舞弄。10回:“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又:“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请注意“花枪”并不是花套枪法,与“花棒”含义有别。
钩镰枪:枪头装置钩镰刀,用以抵挡马队的冲突。59回:“若是步行使这钩镰枪,亦最得用。”
留客住:一种头端有倒钩的长枪。第2回:“外面火把光中,照得钢叉、朴刀、五股叉、留客住,摆得似密林一般。”混棍,粗壮结实的棍棒。27回:“犯由前引,混棍后催。”又第63回:“狼牙混棍手中拈,凛凛英雄罕见。”
水火棍:公差常备的木棍,半截红色,半截黑色。36回:“两个公人把行李歇了,将水火棍靠在壁上。”又第49回:“当日乐和拿着水火棍,正立在门里狮子边,只听得拽铃子响。”
牙杖:牙,同“衙”。即衙门里使用的棍棒。74回:“众人怕他,只得聚集些公吏人来,擎着牙杖骨朵,打了三通擂鼓,向前声诺。”
齐眉短棒:长与眉齐的棍棒,亦作“齐眉杵棒”。第3回:“鲁提辖回到下处,……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73回:“(燕青)便去房中取了弩子,绰了齐眉杵棒,随着李逵。”
梢棒:巡逻或行路时用来防身的长木棒,亦名“哨棒”。23回:“这武松提了梢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岗来。”又:“武松拿了哨棒,三个出酒店来作别。”
杆棒:用作兵器的木棒,亦即棍的别称,流行于宋元时代。102回:“(王庆)分开众人,向贺吉取了杆棒,脱了汗衫,拽扎起裙子,掣棒在手。”
骨朵:是一长棒,顶端缀一蒜形或蒺藜形的头,以铁或坚木制成。使用时多双手持械,用其头端击之,棍端鑺也可击刺。《水浒传》第59回:“宋江执着骨朵,躬身声喏。”宋以后并用为仪仗,俗称金瓜。第116回:“内列着侍御嫔妃彩女,外列九卿文武两班,殿前武士金瓜,长随侍从。”
挠钩:长杆顶端安有铁钩的武器。46回:“枯草里舒出两把挠钩,正把时迁一挠钩搭住,拖入草窝去了。”又48回:“不提防芦苇丛中舒出两把挠钩,拖翻下马,被五七个人活捉去了。”
镋叉:即叉。一种长兵器,上端中间有一利刃,左右横以弯股成多股叉形,可用来出击或防御。49回:“那兄弟两个(解珍、解宝),当官受了甘限文书,回到家中,整顿窝弓、药箭、弩子、镋叉,穿了豹皮。”又19回:“便差两个做公的,拿了叉上岸来。”
禅杖:僧人督促坐禅用具,后凡指僧人所用之杖。《水浒传》第5回:“(鲁智深)抡起禅杖,着地卷将来。”
又第5回:“直教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属于软器械有流星锤和套索。流星锤又名飞锤、飞鎚、流星鎚。在一条绳(铁链)上一端或两端系上金属锤,锤绳连接处有一小环,缀有红绸。其一称为正锤,用以飞击敌人,另一锤称救命锤,提于手中自卫。是由远古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来,后作为武器用于战斗。115回:“石宝带了流星锤,手里横着劈风刀。”套索是古代交战时用以擒拿敌人的绳索。55回:“一丈青便把双刀在马鞍桥上,等彭王己马来得近,扭过身躯,把套索望空中一撒,看得真切,彭王己错手不及,早拖下马来。”
《水浒》中提到的抛掷器有飞叉和飞石。飞叉亦称标叉。70回:“(丁得孙)马上会使飞叉。”同回:“不期被丁得孙从肋窝里飞出标叉,正中项充。”飞石其源甚古,当与原始人类的狩猎活动有关,后演变成一种军事技术。70回有“善会飞石打人,百发百中”的“没羽箭”张青,说明宋元间此技犹存。
属防守性武器的有盾。宋代盾用木、竹和皮革制成。《水浒》中提到蛮牌,这蛮牌是用南方产的粗藤制做的一种盾。92回:“寨内李逵等六将,领蛮牌步兵,滚杀出寨来。”
三、其他
宋代以练习和比赛射箭为活动内容的群众团体称为“锦标社”。61回:“若赛锦标社,那里利物,管取都是他(燕青)的。”《武林旧事》卷三“社会”条有“锦标社”,注“射弩”两字。
宋时比武用的擂台叫做“献台”,以木筑或石垒而成,呈方形或长形,高三尺至五尺许,不等。两旁有对联,顶有横额。74回:“一个年老的部署拿着竹批上得献台,参神已罢,便请今年相扑的对手出马争交。”文中部署,是指练武功的长者,常主持擂台相搏,相当于今天的裁判。
《水浒》中对教授武艺之人有各种称谓。第7回:“(众泼皮)这位教师(林冲)喝彩,必然是好。”第9回柴进道:“林(林冲)武师,请较量一棒。”又第9回:“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这里教头指民间传授武艺之人。
宋元军队中教练武艺的教官有教头、都教头之称。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都教头仅相当于中下级军官。如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开封府集教大保长2825人,每10人设教头1,凡设禁军教头270人,都教头30,使臣10。同年,于殿前司、步兵司,各置都教头,掌置教习之事。另,宋熙宁年间称大保长为教头,以训练乡兵习武。
自汉代开始便有“武艺”一词,指骑、射、击、刺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唐、宋、元、明、清一直沿用。“十八般武艺”是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泛指武艺。《水浒》第2回:“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兵器》、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等书籍中,亦有十八般武艺的记述。“十八般武艺”不过是一种概括而已,而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艺”又何止“十八般”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