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197|回复: 0

[健康贴示] 让此文告诉你,中华武术的精髓哪里去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1 10: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流传数千年的中国武术,今天正面临生死存亡绝续的紧要关头,内忧不靖,外患益烈,世人只日见它化为糟粕,其博大精深的神髓,已罕得一见!  昔孔子教人以六艺,而不能缺射御者,有文事必有武备,其于治道,固昭然若揭矣。中国有句老话:“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分肯定了习文修武的功效。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

是以我国古代历代帝王莫不重视以武备立其基。试看黄帝、秦始皇、项羽、刘备、关羽、曹操、曹丕、李世民、赵匡胤(太祖拳)、忽必烈、康熙、乾隆、雍正等均是武林高手,更不用说文人墨客和中医大家(如:孙思邈、傅青主等)了。所以这也是中国数千年来,历代帝王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

  古时的读书人,原是文武合一的,不曾离开孔子所创下的射御与礼乐书数并重的教育传统。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书圣王羲之,虽已书法著称于世,但是现在的文人们有几人知道书圣王羲之却是武将出身,当时在朝中身居右将军(右将军与左将军、前将军、后将军的地位相等;比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要低;比所谓“破虏将军、“荡寇将军”要高;比一切的“校尉”,都更高。)之职。

  书法讲究“万毫齐着力”,需要有一定的内力,方可力透纸背,再加上书法外在艺术,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大家。中国到了清朝中叶,仍然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几个文人,先后担任统帅。只是到了民国初年,有了保定军校,文武才分了途。

然而,试问今天的武术,成了个什么样子啦?虽然我不能日夜忧愤,亦不愿在此肆意抨击,但我不能过于缄默。试看海内外流行的武术,粗、俗、浅、舞、样板,而在充斥整个武术园地,以假乱真,妖言惑众,在这鱼目混珠的情况下,能不使忧心吗?

目前现代科技日益昌明,武术在农业社会和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功能是有所不同,但它仍然是修炼身心最好的途径,能够使一个人化弱为强,进而入道得道。这种修炼的方法只要是人,不管处身哪个朝代,哪种社会里,都是渴望需要的。

事实上,修炼武术有成就的前辈们,都能体悟到:要想得道,从“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最切实有效的道路。这就是为何古代重视文武兼修的道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数百年来,中国不但贬低而抛弃了“武”的修炼,连带“文”的方面,也沦落为虚妄、不切实际的浮文饰词了,这不是很可悲的吗?

明朝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影响了当世。其传习录中他一再强调“静”的功夫,认为做学问、敦品性,要从定心做起;而“致静”是对付心猿意马的最佳针砭。他得力于此,所以文事、武功才能卓绝一代,流芳千古。

在武术修炼中,“定、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在四书“大学”中,就开宗明义地主张:“……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然而,在当今一般文士,对于止、定、静的工夫从何做起?里头的境界是什么?恐怕十之八九不见得就明白。如此这般读“大学”一书,则它是它、你是你。

书中义理何尝有半分入你脑中、引起变化?古人读书讲究“学、问、思、辨”外,还要“笃行”,这步工夫有几个人读书人做得到?宋、明以来,玄理、八股的腐儒多如过江之鲫,恐怕就是犯了这个毛病吧!我在这里说的是文人,而正宗的国术则在中央国术馆之后日渐趋向于绝后。

从武术的入门修炼上看,做老师的教弟子,一开始就是先练定式站桩,要求的就是个止定的工夫;在这定桩中,进一步要学生尽量放松,并且要松透(传统中医的点穴、按摩也是同理),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所求的便是个定中有“静”的工夫。

待日久功深,定静有常,则渐渐在变化中能安;能安能静,才谈得上“功夫”二字、才能虑、才能得。因此,在行家眼里,“大学”中“止、定、静、安、虑、得”的功夫,绝不是一些知识的空话,而是早晚实际修炼的“功课”。

这步工夫根基有了以后,做老师的就要求学生在招式运动上、气劲变化中,必须刻刻求安静,这叫“动中求静”。前头定静桩步中,脑子虽然无思安静,却是要求气机之“动”,这叫“静中求动”。古代导引术以意领气,行遍身躯,也是一种修炼的法子。

以“动中求静”而言太极拳、八卦掌一般人只知道“转圈子”是其练习的象征,但转圈子做什么用呢?说穿了,无非是在不断的盘旋绕转中,仍然能够身体放松,脑子精神安静舒适,然后再“静中求动”达到专一而不乱。

否则,一旦和敌人搏斗,血液一下子冲上头部,脸红脖子粗,心脏快要跳出腔子似的;结果,敌我拳脚怎么来怎么去?全然无知!

双方都是亢奋、激昂地拼命对打着,没有半分计量,胜负全靠体能,跟过去的练法、打法和战法,一点也不相干。我们看看这几十年来的武术比赛,不就是这种乱拼一气的场面吗?

中华武术真正的武术比赛,自中央国术馆之后已经荡然无存。而外国的粗、俗、浅、舞、样板武术反而在国内大肆其道,空手道、跆拳馆林立,而现代的年轻人对这种垃圾武术趋之若鹜,中国的传统武术不绝迹、衰败才怪呢。

再加之这个学者,这个教授编个太极拳简化二十四、四十二、四十八式,那个教授编个太极拳简化四十、四十六、五十六式,为了名利,乱创拳套,技术效果何存?

眼下真正搞传统武术的只能保存火种,尽量维持,以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太极拳经中有“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的主张,试想一想,鹘、猫这种狠辣、灵敏的动物,在窥视、捕食时,那种刹那间闪电一击的威势,不正是搏击要求的标准吗?在极动中,仍有如雷达般的清晰、冷静,不正是鹘、猫一击之狠的精神状态吗?

准此而言,当今的武术比赛,那种搂搂抱抱,胡缠乱打的样子,实在是不堪闻问,真是连鹘、猫都不如了。不过,比起现在国内粉装衣锦、戏剧化的“样板武术”来,我们这些直正搞传统武术的是比较健康的,但是,像国内这种手舞足蹈的东西,也有在继续编造、翻印、学习、提倡,而自称之为“武艺”,自命要把武术艺术化了。这不但是严重的误解武术的真谛,而且贻笑大方。

因此,武术修炼中,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工夫,是不可或缺,且是交互修炼,一体而不可分的。在动中,招式的变化,没有心意的冷静,便没有高度的杀伤力;没有气劲的运用,只有手舞足蹈,那就成了“样板武术”或是“舞术”,花拳绣腿,不值识者一笑。

在定静中,求气机之焙炼发动,仍须在心思清静的前提下,使其身体健全,而自然而然的产生。看时下为赚钱求名之辈,动辄提倡某某“气功”速成,从数月、数日、到立刻即有感应,这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人,不管是出自无知或争利,实为中国武术的罪人。

真正的中国武术,求静的工夫乃是孟子所说:“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求动炼养的工夫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理一致。而不论是养心、练气,中国数千年来圣贤心传,所传的就是这个。

虽然各家各派所见不同,但其根本,本体上还是这个。谈道统、论正统,舍此其谁?要知道古人创拳、习武有三大目的:

一、技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安邦定国、行侠仗义、自卫、保护家人、朋友及乡里。须知有文事必有武备,所谓文经武纬为国干城,不负男儿壮志耳。

二、养生:中国传统拳术多集技击、养生、丹道、点穴、推拿、术数、古易、中医、益智开慧于一体,如学会穴法不仅可以迅速高效制敌,功成后也可用点穴法为患者点穴、推拿、或发放外气等治疗各种疾病。

即便不学点穴法,普通习武者练习传统拳术只要打一套拳、站一会儿桩、练练单操,其养生效果也足矣。至于所说的陶冶情操、健身等,无不在其内。而这些功效是那些海内外流行的粗、俗、浅、舞、样板武术所能做到和所能比拟的吗?

三、以武入丹道: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昔之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创太极元功拳)、陈抟(创六合八法拳)、张三丰(集太极拳之大成)、郝大通(创无极拳)诸仙家莫不以武功外壮为内丹修仙之筑基也。

故内丹功高,其武家之功亦必高,是以武炼之法不可轻视之!而这种丹道的修法又是那些满嘴说自己是修丹道的人所做不到的通病,如果这种人内丹也能结成,那才叫怪呢!

以武演道,以文见道皆为天垂之象,这部工夫,加上拳法、义理的融合,不论是“武”或“文”的方向发展,自然就形成一个人的气势、气概或气节。

比如,义理上,培养忠烈思想的,自然具有一种壮烈气势,如关羽即是;胸中正真不屈的,自有一股正气,如“正气歌”之文天祥;飘逸之士,如好剑术的诗仙李白;豪雄之气,如楚霸王项羽;忠义之气,如“还我河山”的岳飞;灵秀之气,如身为右将军之职的武将军书圣王羲之等。“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刘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廉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

这些历史上垂名后世的英雄秀士,虽不以武道的成就扬名于世,但实际上,他们的武功文采,却都是植根在武道的培炼上,才得以气雄万人,雄踞一世,在青史上留下不朽的榜样。然而,凡夫俗子不知这步工夫的厉害和宝贵,所以一生终是懵懂无知,和草木同生死罢了。

虽然,不必每一个习武者都有这些成就,但是,最起码的大原则大目标是不能错的。尤其是身上负有责任的政府主管、社会团体的领导者,这些人主宰了一代风气的转变,在观念上更不能有所偏差。因为你提倡什么,社会大众缺乏辨识能力,多半就会跟着走,蔚成潮流;这不是很严重、很需要慎重思考的吗?

中国的哲学思想,所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可说是放诸四海皆准,颠扑不破的道理了。问题是为什么来修身呢?近几十年来,提倡文化复兴、民俗技艺的人,不遗余力的大声疾呼,动用大笔经费。

前者把孔孟的大道理搬来挪去,要人这样、要仁要义、要孝要悌,却叫人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循阶而达?好比稚童大呼要上天摘月亮一般,徒然空言罢了,无甚益处。至于民俗技艺呢?则视其为文化遗产,在学校、社会大力扩展捏面人、踢毽子、摔泥巴。

我倒不是否定这些游戏的价值,只是说中华文化就是这些雕虫小技?就未免太荒唐了!难道从前的岳飞、关羽是靠这些培养成功的吗?这真是天大的笑话!而这些居然是政府文化部门推行的主要内容呢!

诸君,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认为那是极高的境界了。在武道修习中,这是有法可循,一点也不玄的。武术中,讲人为本。人之一身分为头部、身躯、腿足,为天地人三盘。上盘吸收天然空气、下盘择天地灵气、中盘保存人初元气,是天地人一气贯通的。

所以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灵;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和。一个对武术有深刻体认及造诣深厚的人,明白人和天地万物相存的利害关系,就能够身受其利,而不受其害,能够吸收到天地万物的好处,而避免它的害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采天地之灵气,侵日月之玄机”。

所以说,中国武术有夺天地造化、参万物化育的工夫。古人所谓参天地、赞化育的理想,才不致沦为唱高调,而是确确实实可以循序渐进一步步达成的。中国所主张的“文武合一”是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只有在这个根基上才能落实。

纵观历朝历代,专做文章理论,而不重修心养气的,常常流于空言高论。这个现象,在今天还是存在着。因此,武道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儒家以武入哲、道家以武入丹道,释家以武入禅。一门高深的武术必须具备完整的修炼方法。

从站桩定势起、生理的调整,内心的修炼、气血的培养、力劲的运化,拳法器械的应用、乃至于兵法战略等等才算得上通盘完全。虽然各门各派特色不同,然而其注重心意、气劲之锻炼;气势、境界之培养,应无二致。

而且唯有理论和实践、顿悟和渐悟并重,这种武道的教育,才较有可能造就出一个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有节操的大丈夫。虽然,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成为大丈夫,但习武可以使怯者勇,弱者强,顽夫廉,懦夫奋而励志。并且,文武有着互利的辨证关系,即“武而能文则其武愈强;文而能武则其文愈茂”。

我们现在要复兴中华之文化,要重建中华雄风,除了这个武道教育外,恐怕是别无他途了。

传数千年的中国武术,如今正面临存亡绝续的关头;内忧不靖,外患益烈,世人只日见它化为糟粕,其博大精深的神髓,已罕得一见!中国有句老话:"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份肯定了习文修武的功效。

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来,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

现在分不清武术和娱乐,社会上认为的武术家都在娱乐圈,导致练武术的年轻人成功标准就是成为影视武打明星,其实与真正武术背道而驰。当今武术的出路从生存、出名、发财的角度看确实是影视,所以武术当前要思考探讨的是真正武者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front2_0_FnNj_6Bnp7V2ai-uJRvgM-OwmYoh.162424120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5-3 23: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