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曾经是乡镇、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一种民间风俗。早些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各村庄居住又较分散,离县城比较远,加之平时农活忙碌,不可能天天去街里,需要购买生活用品或者销售自家的农产品,都会在约定俗成的赶集时间,集中到乡镇街道,或买、或卖、或聚、或饮、或看……所以,赶集的传统可谓由来已久,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赶集的经历永远是生动、温暖、热闹和鲜活的。
集市,对于许多60后、70后、80后来说曾是一块大白兔奶糖,是一支冰糖葫芦,是一串噼啪作响的鞭炮,是一桌丰盛大餐,还是一件新衣的记忆……是儿时见过最大的世面,是心中最大的期待。如今赶集,也许在很多人心里,它已渐行渐远,只剩下一个符号、一份儿时的记忆……其实,集市与我们质朴的情感一直黏合在一起。
莱芜乡镇逢集的日子是按农历计算的,且基本都是固定的,有的地方是一、六;有的地方是二、七;有的是三、八;有的是四、九;还有的是五、十。不同的乡镇都会有着大小不一的集市。赶集这天,方圆十里八村的人们都会三三两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从各自的家中出发涌向集市。集市上 ,则人头攒动 ,骑电动车的,自行车的,步行的,也有啥都不买,纯粹去集上看热闹的,都是屋前屋后的熟人,隔老远就扯着嗓子喊:赶集来了?
乡镇的街道上早早就摆满了地摊 ,鸡鱼肉蛋、苗木瓜菜、衣帽鞋袜、锅碗瓢盆、筐锄刀叉等农村特有的商品应有尽有。甚至叉子、木锨和老鼠夹子,甚至很多在城里早已见不到的一些传统的手艺和机器都在这里重现了。当然各种新鲜玩意儿也让人应接不暇,虽然没有超市里那样应有尽有和精致精细,可是这才是我们熟悉的市井的生活气息。
小商贩的招呼声和吆喝声、小吃摊上的谈笑声等不绝于耳 ,小商贩们大显身手,麻利的称、捆、包、扎 ,以及不太计较分量、成堆成捆买卖的方式 , 都沉淀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赶集,赶的是一种心情、热闹和风情……
一代又一代的岁月变迁,赶集已经从当初简单的约定俗成成为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绵长的乡愁,虽然对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来说,“赶集”似乎已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词。但是其实我们知道,故乡始终停留在记忆里,并没有走远。尤其是越到冬季,赶集的氛围越加的浓厚!春节将近,大家是不是都要准备好去赶集置办年货了呢?
还记得你家乡赶集时间是多少嘛? 赶集是一种文化 它伴随着莱芜一代又一代人 或许会消失 或许又以另一种方式兴起 这份赶集时间表,你可以收藏,也可以分享 懂的点个“在看”吧 因为,它 可能会成为回忆 如信息有误 欢迎留言区指正 如有遗漏,欢迎留言完善 莱芜在线征集《莱芜城事》栏目素材——我们只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在莱芜 总有一些人,一些故事 会触动我们的内心, 值得我们品味...... 讲莱芜人自己的故事! 我们走遍大街,穿过小巷, 记录城市的岁月故事, 找寻他们的生活痕迹。 一人一城,一城一事, 用镜头留住时间, 让现实与心灵相逢。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故事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请跟小编推荐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