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
《康熙莱芜县志》载,"黄山保·周家坡";续修《莱芜县志》载,民国初年,周家坡属颜庄区·黄山保;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1日归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属逯家庄乡;1956年并入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属城子坡镇,改称周家坡居委会;,1991年,属于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城子坡镇,1993年归莱芜市钢城区城子坡镇,2001年寨子乡和城子坡镇合并,起名艾山街道办事处归钢城区管辖。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周家坡村为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管辖至今。
以前发源于黄羊山东坡的小河,紧贴周家坡村东缓缓南流至黑沙河,然后汇入牟汶河。小河有一石桥,名"双龙桥"。桥碑记载,建于清光绪元年,为双孔桥,宽一丈三尺,桥高一丈多,桥墩巨型料石垒砌,桥面长宽厚相同形状10页石板拼合,巍然壮观。桥面相接的街道用硕大青石板铺就,直至村中央,是当时主要交通街道,人马车辆川流不息,石面被踏踩得光滑如镜。此桥已不适应现代交通的需要,主街北移30米,一座富有现代气息的钢混结构的新生桥横亘小河。
双龙桥西去百米余,村正中建有三官庙,气势恢宏,砖石结构四梁八柱前出厦。庙脊上有金龙戏珠、飞禽走兽等装饰物。附近有"村小庙大"之说。庙内供奉着关公、周仓、关平三座神像,东西两壁有油彩壁画。庙门朝南,院中柏树两株,庙碑记有建庙年代及"首事人"名录。村南建有土地庙,小巧精致。两座古建筑皆毁于文革。距**北50米,有古槐一株,虬劲苍郁,三人合围,树干空心,村民田间劳作之隙,聚此谈天说地,博古论今,传播信息,此树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境内地下贮藏着丰实的矿产资源,有着大量的无烟煤,周家坡人敢为人先,开个体私营企业之先河。20世纪30年代末,就创办周家坡煤窑,足见村民之经济意识。
战乱年代,周家坡村屡遭匪患兵侵,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土匪李方纲、翟方荣(驻莲花山附近袜子铺)、抢劫周家坡村,掳走周茂功、刘庆选、刘宪永、刘清田、周楦等当人质。为救人质共送给土匪五千块大洋,由于送得不及时,周茂功被残忍杀害。日寇入侵时期,驻清泥沟的阎团经常来周家坡拿钱拿粮, 1940年5月20日汉奸小头目外号叫郑线绳子、王沫子带人来村劫掠,烧毁房屋100多间,抓走周俊杰当人质,采取吊子、压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强令送去800块银元才放回。
周家坡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村里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周茂松任支部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家坡村许多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先后有20多人奔赴战场,周俊荣、刘佐周英勇牺牲。那时,男壮劳力为子弟兵抬单架、运弹药,妇女做军鞋军袜,全体村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斗争。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莱芜战役间期,周家坡村民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积极支前。1947年,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周家坡村成立了农协会。组织佃户们,打土豪,分田地,烧地契,实行耕者有其田。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解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3年成立变工组、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社长为周俊星,1957年和张庄村联合建立高级社,社长为刘相禄。1957年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村成立大队,下边是生产小队,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1964年村里开展了”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平坟头,砸旧物,扩大种植面积。1971年冬,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周家坡村全面展开,全村劳力齐上阵,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整地修堰筑坝,小地变大地,大地变平地,形成了层层梯田,新增土地50余亩,建修8000立方米的小型水库2个,使过去的“靠天田”变成了“粮食囤”。由于莱钢(701)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周家坡村大量的土地被征用。所剩土地不足60亩。1995年村民由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少量土地的耕种、灌溉全由村委会负责,全体村民由农业向企业转型,村民的主要精力转向商品经济与第三产业。
周家坡人自古崇尚文明。解放前,村小、人贫办不起学校,请不起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在逯家庄村创办逯家庄小学,学龄儿童前去该校就学。1955年成立周家坡小学。1994年城子坡中心小学成立,本村四五年级学生并入城子坡中心小学,2002年所有班级学生并入艾山中心小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22年,周家坡村考入大专以上学生108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