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88|回复: 0

[健康贴示] 心意拳是如何被古代枪术转化为拳术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27 09: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姬龙峰祖师精通六合大枪,并以枪化拳开创了心意六合拳一门,那么,由枪法到拳法,其间变故若何?心意拳三百年来延传至今,已有多少变数流失?更有多少人已经不识枪化之理,枪化的流失亦正是心意拳的流失。形意拳是心意拳的继承,同样的我们看到,形意拳也继承了枪化之理,是以形意不失真谛,一百多年来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武界精英,而历来高手无不识枪重枪,深得个中三昧。遗憾的是,现在心意门中枪术正在弱化,更有公然声称不以枪法为要者,已然无视拳谱的源说,真正是无知者无畏,后生可畏也。六合枪是明代枪法之正眼,各家枪法莫不宗之。由《纪效新书》我们看到,明朝军队训练也采取的是六合枪法。姬龙峰祖师精擅六合枪法,世人称之曰“神枪”,可知姬祖枪术神乎其技。然姬祖师以为长枪在手不如藏器于身,为卫身御敌计,化枪为拳,以运枪之法运拳,理会一本,形通万殊,虽形之万变,而心意则一,内劲之理不二。姬祖师完成了枪化的工作以后,重点转到了拳术上,而枪术则退隐幕后,并精简枪法,保留精华,于拳于枪都做了一次伟大的创举。

如何把枪法转化为拳法的呢?
先看枪法要领。枪诀云:“枪是伏(缠)腰锁”。持枪时“前手如管,后手如锁”,枪把伏在腰间,运枪时借助腰劲,手臂贴肋扎出,“前手指定休要战,后手不离肋内边”,正合心意拳所谓“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扎枪时转胯顺肩,手出要从嘴前边钻出去,正是“三口并一口”,三口即两手虎口和嘴,所以枪谱有云:“出洞入洞紧随身,遇上枪定照四平”,与心意拳所说的“拳从口出”同理,也正是心意拳里所常说的“出洞入洞紧随身”,“三口并一口,打人如同走”。扎枪时肘和肋相摩,也即是“手磨内五行”,是上肢的“磨”,同时送枪时转胯拧腰即是中节腰部的“磨”,扎枪同时后脚蹬地上步,上步时平起平落,两脚脚踝部相摩擦,正是下肢的“摩胫”。《心意六合拳谱》曰:“摩胫,摩胫,意气响连声”,说的就是上肢的摸、中节的磨、下肢的摩,“三摩”到位,即身体“合”住劲。只有“合”住了,上中下三节贯为一气,才能达到“六合”,劲才能整,否则蹉跎一生,徒叹奈何,皓首苍头,逡巡门外。枪法是“两手阴阳仰覆之用”,“用枪根制枪尖”,即扎抢时靠两手腕的俯仰旋转控制着枪尖的偃月轨迹。枪扎出的同时后手由外向内翻转,回收时后手由内向外翻转,枪即走如螺旋。心意门拳法每一出手都含螺旋力,与扎大枪的螺旋力相同,扎枪要求力从足发,蹬腿、转胯、拧腰、顺肩、展臂,从身至手至杆无处不螺旋,心意拳形容手法要领叫“手如锥”,即是说的出手螺旋,如用锥子穿物,也正是心意拳所要求的“起手要钻”。枪扎出后双手手心朝天,随即上后脚,右手后捋,左手前按,双手翻转向下,即是“落手要翻”。持枪时三尖相照,侧身对敌,起手时上步,身体横转,再上后脚扎出,身体即又成顺势,这个过程正是心意拳身法所要求的“起横落顺”。心意拳所奉为圭臬的“横顺”法则,在扎枪的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自然而然。枪扎出时顺时针旋转,枪收回时逆时针旋转,这即是心意拳的“起钻落翻”,心意拳手法要做到起钻落翻,身法也要做到起钻落翻,具体到每一式每一个动作,都要包含起钻落翻。起钻落翻就是拳诀所说的“出手如锉,回手如钩”,心意拳“出如锉,回如钩”的法则在实战中妙用无穷,出手是打,回手也是打,打起打落,若水之浪翻。在心意推手训练中,以一只手控制对方两只手,把上中下三节防护的滴水不漏,所用的手法就是“出如锉,回如钩”,究其源就是一个扎枪的手法。打拳时出手螺旋,圆中求变,式式不离“起落钻翻”,也即是所谓的缠丝劲,所以心意拳里面讲究缠丝手、缠丝腿、缠丝身,浑身上下无处不缠丝,无处不螺旋。古人打仗用的是大枪,长丈二以上,所以运枪扎枪需用周身一体,即腰枪合一,凭靠的是腰劲,心意拳放下了手中的长枪,但仍然要求势势打出周身一体的整劲来。枪法中最重视中平枪,枪谚云:“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心意拳谱《六合十大要·身法》说:“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要”。枪法和心意拳都强调了一个中平之势,一理贯通。

枪有三大病:身法不正,当扎不扎,三尖不照。持枪之势,贵于四平,所谓四平即顶平、肩平、脚平、枪平。心意拳谱有曰“鹰捉四平”,即要头顶平、两肩平、两手平、两足平,拳理即是枪理。使枪要求身法中正,相应的《心意六合拳谱》中云:“论身法,不可前栽,不可后仰,不可左歪,不可右斜。”又说:“弯腰拱脊不为能,低头涣眼都是病”。第二病,当扎不扎,枪法之要,在于“他法行,随法行”,正如《六合十大要·十曰内劲》所说“殆粘劲是也”,随高打高,随低打低,劲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随圆就方,变化无穷。拳有五个劲,踩、扑、裹、束、决,一决而无不决。三要三尖照,三尖者,鼻尖、枪尖、脚尖也。心意拳尤其重视三尖照,鼻尖、手尖、脚尖相照,中间以手替代了长枪,在心意拳中三尖照是身法要求,更是发力的要领。持枪必然侧身,三尖容易相照,练拳时三尖一不照,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握着一杆大枪,则身法自正。
姬龙峰祖师精擅六合枪,枪化以后始称六合拳,后来随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象形取义,完善了拳学体系,参赞天地化育,融入了随心所欲变化无方的心意之理,遂称名曰心意六合拳。六合在枪法中原指六路,在拳术中被完善、发挥成“内、外三合”之六合,六合遂成为指导天下拳术修炼的根本大法。所谓心意即“心似猿猴意似马,四班合在一处耍”,大约古今之修炼,不离心性之降服,心意之把握,是以以“心意”二字作为纲领。心意拳类同于道门之注重炼性养气,谱曰:“精养灵根气养神,除过此道更无真”。又曰:“养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固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可见心意拳修炼的与道合一,心念一动即为武,心静无息即合道,与老子“无欲观其妙,有欲观其徼”之理相合。“丹田练就无价宝,万两黄金不与人”,心意之道原来也是金丹之道,“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金丹之道是古往今来成仙做祖的根本大道。姬祖曾慨叹曰:“说不完,道不尽,义理无穷”,此种心情,大约和孔夫子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仿佛。言语道断,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这即是老子的语默之道,语言的乏力不能演道之万一,所以不能于语言中得到“道”之奥义,所以需要后学自己去体味去参悟,心意拳中之义理也同样需要如此。心意拳是枪化的雏形,从外形到内涵,无不体现着枪法的印痕,因此说心意拳是外现枪形、内运枪劲的枪拳。
姬师祖的六合枪造诣登峰造极,但在枪化拳以后却并没有原本的直传六合枪,而是又作了提炼和精化。如心意门秘传的十三枪:撑、掤、盖、扎、合、拦、支、秀、前、后、左、右、中定,十三枪即是十三种劲道。十三枪劲直指枪法核心,总结了大枪的枪劲和规律,涵盖无穷的枪形枪势。心意拳枪法是明代成熟枪术发展出来的,是明代枪术丰厚壤原上盛开的花,是明代武术高度发达的结果。心意拳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习之功简效宏,公认现代内家功夫源头的优秀拳种,是和中华五千年文明分不开的,是明代文化积淀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武学进化到明代而厚积薄发推陈出新的必然结果。心意六合拳总结继承了明代的枪法理论,吸收融会了明代成熟的武学成果,继往开来。与枪技原理上的相通,使心意拳功效殊异,心意拳的发力浑厚、功效卓著,对枪劲的把握和运用是其秘诀所在。


front2_0_Fm5hLCOI250hJ6JMfSZQpYVoO7FX.161948566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4-6-6 04: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