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
- 帖子
- 积分
- 70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11-5-2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272305
|
翻开三毛的书前,我总以为《撒哈拉的故事》不过是她与荷西在沙漠里的爱情絮语 —— 黄沙漫卷中,两人相依相伴,把贫瘠的日子过成诗。可真正读进去才发现,爱情只是底色,书里藏着的,是沙漠深处更厚重的人性、社会、民俗与信仰,是让人心头震颤的苦难与悲悯,直到翻到 P4 那篇结尾,喉头的哽咽才终于绷不住。​
合上书时,竟有种奇妙的恍惚:仿佛平行世界里的自己,早已跟着三毛走过了撒哈拉的漫天黄沙。在那片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里,苦难像沙粒一样密集:有人一辈子困在愚昧的思想里,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有本该鲜活的生命,因为落后的观念与匮乏的医疗,在眼前一次次消逝。我恨那些无知的人们,恨他们被落后思想裹挟,亲手制造悲剧;可转念又心疼 —— 他们连基本的吃穿都成问题,又怎能苛求他们懂道德、讲礼仪?这种 “既可恨又可怜” 的矛盾,像一根刺扎在心里,让我跟着三毛一起挣扎:明知自己的力量渺小,明知伸出援手或许只是缓兵之计,明知一旦抽离,那些人又会跌回苦难的深渊,可她还是选择用慈悲与善意去温暖每一个相遇的人。​
记得书中那些细节:她为邻居看病,哪怕自己并非医生,也尽全力寻找药品;她倾听当地人的苦楚,哪怕语言不通,也用眼神与动作传递关切;她看着朋友因无知的习俗丧命,恨得咬牙,却仍在下次遇到困境者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手。这种 “看透了世间的恶,却依然选择向善” 的坚持,比爱情故事更让我震撼。三毛哪里是在写沙漠?她是在写人类共通的困境 —— 在苦难面前,个体的力量何其微弱,可即便如此,仍有人愿意做那束微弱的光,试图照亮黑暗。​
课上写下感想时,笔尖不自觉地颤抖:原来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那么多人在苦难里挣扎。对比之下,我们如今拥有的安稳生活,能吃饱穿暖,能接受教育,能自由选择人生,是多么值得感恩。以前总觉得 “感恩” 是句空泛的话,读了三毛的书才明白,这份感恩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对 “生而为人” 的清醒认知 —— 同样的时间里,有人在为活下去拼尽全力,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眼前的一切。​
现在再想起撒哈拉,眼前不再只有浪漫的黄沙与爱情,更多的是那些鲜活的生命,是三毛的善良与悲悯。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世间的苦难,也照见了人性的光辉。它让我学会,在看到不公与恶时,不必陷入绝望的愤怒;在拥有幸福时,更要记得感恩。往后的日子,我想带着这份从书中获得的力量,更爱世间的一草一木,更温柔地对待身边的人,也愿如三毛所愿,神能保佑每一个苦命人、每一个正在遭受苦难的人,平安康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