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原创作品] 从 “坏习惯” 到 “病理表现”:重新认识 DSPD 与夜猫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8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南
“我是夜猫子,晚上效率超高,白天却昏昏欲睡。” 生活中,不少人这样描述自己的作息,却鲜少有人知道,这种看似 “个性” 的习惯,或许并非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名为 “睡眠延迟失调”(DSPD)的生理失调。长期以来,“夜猫子” 常被贴上 “生活习惯差”“自律性不足” 的标签,可事实是,对部分人而言,昼伏夜出的作息背后,藏着生物钟与内分泌系统紊乱的病理根源。​
NYT “现代爱情故事” 专栏曾讲述过一个动人却无奈的故事:女主人公深受 DSPD 困扰,只能夜里工作、白天入眠;而男主人公作息正常,两人连共享三餐、同看夕阳都成了奢望。最终,爱情让男主人公选择妥协 —— 每天清晨,在女主人公即将入睡、自己准备开启一天的间隙,短暂相聚片刻,便已是难得的美好。这个故事撕开了 DSPD 患者生活的一角:他们并非刻意 “叛逆”,而是被身体的节律推着,与主流社会的作息脱节,连最寻常的情感陪伴,都要在时间的夹缝中寻找机会。​
从生理机制来看,DSPD 的核心问题出在人体的 “生物钟指挥官”—— 下丘脑视上核。它本应通过感知光线,调节垂体分泌褪黑素等激素,把控昼夜节律。可 DSPD 患者往往存在感光刺激障碍:对白天的日光不敏感,无法触发 “唤醒信号”;却对夜晚的光线格外敏感,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生物钟不断推迟。更关键的是,这种失调与基因密切相关 ——PER3、CRY1、CLOCK、BMAL1 等昼夜节律基因的变异,会直接影响节律周期。比如 CRY1 基因突变,会显著延长人体昼夜节律,让人本能地倾向于晚睡,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发展为 “觉醒障碍”,出现多日不睡后又多日昏睡的循环。​
值得澄清的是,DSPD 本身并非 “健康杀手”。网络上频繁流传的 “熬夜致癌” 说法,大多夸大了其风险 ——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 DSPD 是任何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真正让患者困扰的,是它带来的社会与心理困境:主流工作多是 “朝九晚五”,家庭生活也围绕正常昼夜节律展开,DSPD 患者常常要在 “迎合外界” 与 “顺从身体” 间挣扎,轻则错过重要社交、工作效率受损,重则产生孤独感、自我怀疑,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DSPD 无需重视 —— 若因节律紊乱导致睡眠不足,确实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这种伤害的根源是 “睡眠缺失”,而非 DSPD 本身。​
如今,越来越多自媒体开始讨论 “夜猫子” 现象,却仍有很多人对 DSPD 知之甚少。我们需要打破对 “夜猫子” 的偏见:当一个人长期昼夜颠倒、难以调整时,别急于指责其 “不自律”,或许他正被身体的节律所困。理解 DSPD 的病理属性,不仅是对患者的尊重,更是对人体复杂生理机制的敬畏 —— 毕竟,在健康这件事上,“看见差异” 远比 “贴上标签” 更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9-18 22: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