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55
- 帖子
- 积分
- 44386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17-9-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15174
|
自左往右:高峙、杨峰、自牧、张炜、赵松、陈威光、王展
与自牧兄相识,算来已有30多年了。记得是在1995年初秋,往胜利油田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一次山东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期间,曾有幸与自牧兄同住一室,曾得赠已出版的《百味集》等著作,相识即由此始。自牧兄举止静雅,谦和厚道,初次见面,即给人一见如故之感。读其《百味集》,更为其才华与已达到的文学品位所吸引。其中的散文如《故园》《舅父轶事》及小说《碎琴》等,都因其清新灵动的文笔、真切浓郁的情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后,又由其不时惠赠的《人生品录——百味斋日记》《绿室诗存》《存素集》《舍得集》及《日记杂志》中详知,毕业于山东大学作家班的自牧兄,不仅是一位因钟情于文学日记的写作已得享“当代日记文化的行者”之盛誉的作家,还是一位古道热肠,乐施好善,常在成人之美的文坛义士。
长期以来,曾经担任过省委机关医院办公室主任、副院长的自牧兄,其有限的业余时间,除了自己读书、写作之外,大多都用在了为他人编书校稿、写序写跋、推荐出版、主编刊物、广交天下文友、寄信赠书等方面。迄今为止,由他主编选编的各类文集、书画集已有200余种,仅2006年一年写给全国各地文友的书信就多达500余件。由他主编、自筹经费印行的《日记杂志》,虽没有正式刊号,但已产生了重大影响,已成为全国读书界所瞩目的专事日记研究与日记发表的重要阵地。
自谦“布衣文士”的自牧兄,与徐明祥、于晓明、张期鹏等朋友,久已形成了一个志趣相契的文人圈子。他们不事张扬,常聚会于书斋,谈诗论文,在书的天地中会心万物,徜徉人生;他们相互支持,密切合作,策划出版了一套套“诗丛”“文丛”,组织举办了各种规格、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学术活动;他们,是以扎扎实实的行动,在提升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在塑造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在增添着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在助推着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发展与文化建设。他们这个圈子,虽不怎么为外人所知,但正因其高雅的爱书情怀,超迈执着的追求,不仅赢得了全国各地许多文友的敬重,也得到了杨绛、孙犁、峻青、浩然、汪曾祺、黄裳、钟叔河、杨静远、陈左高、周退密、钱君匋、王学仲等许多名流人物的关注与支持。
多年来,因驰骛于红尘,疏于交往,与自牧兄见面不多,然心中时存系念。常常念及的是,虽身居市廛,自牧兄能够数十年如一日,一直潜心于修己自牧,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活出了应有的人生。
情怀与境界,令人向往,更是令人钦敬。我想,正是得益于自牧兄这样一些嗜书如命的超逸之士的存在,正因他们的辛勤劳作与默默奉献,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座城市,才少了些喧嚣与浮躁,多了些沉稳与厚重;少了些俗尘与萧索,多了些圣洁与光彩。我想到的还有,所谓民族文化振兴,其关键在于设法加强作为个体的国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追求与文化行动,而不是流于文件、口号与会议。显然,在物欲已有些泛滥的当今时代,在全国人均读书量远低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的我们的国度里,只有更多一些如同自牧兄他们那样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才华、学养及纯净的文化人格,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埋头于文化奉献的人,我们的民族,才能加快文化振兴的脚步,才能走向更为光辉灿烂的未来。
2025年9月8日
————
杨守森,1955年生,山东高密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出版专著:《艺术想象论》《审美本体否定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问题》《灵魂的守护》《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等;主编、参编及合著有:《文艺理论教程》《西方文论史》《怪才莫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