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
- 帖子
- 积分
- 5714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18-10-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39375
|
。
时间真快啊,眨眼间数年就过去了。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显得更加快捷和迅速了。那些形容时光流逝的汉语词汇,诸如:一晃、转瞬、白驹过隙、似水流年等等,似乎都难以说明当下时光飞逝……
这不,感觉迎接新春佳节的贺年声还在耳畔回响,2025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眼看着中秋月圆日就走到眼前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前不久,我去济南参加“红色经典《大刀记》出版50年座谈会”,见到了许多新朋旧友——因我定居青岛以来,无事鲜去省城,此次十分高兴。其中,就有相识相知数十年的老友自牧!
虽说久未见谈,别来无恙,可双方均已鬓发染霜,退休有年了,唯有那双熟悉而热情的眼睛,依旧明亮有神,备感亲切。会上,我向《大刀记》作者、我的恩师郭澄清先生表达了缅怀和敬仰之意,坐在对面的自牧频频点头,并用手机为我拍照留念。而他的发言也赢得了我和与会者的点赞,尤为让大家惊喜的是:他竟带来了保存已久的与郭澄清先生相关的文献资料,当场捐献给郭家孝子郭洪志教授和郭澄清文学馆。由此可见,自牧是一位对文化事业热诚的有心人。令人敬佩。
说起来,我与自牧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便日渐相熟起来。那时我刚刚从部队转业到山东省作家协会工作,住在妻子所在单位——山东省新华书店宿舍里,平常看病拿药就去附近的山东省委机关门诊部,后来改为省委机关医院。而自牧本名叫邓基平,淄博周村人,时任机关医院办公室主任,后任副院长。那时候年轻体壮,平常不到大医院看病,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去门诊部拿点药即可。一来二去,与年轻的邓主任结识了,方知别看他身在医疗单位,却饱读诗书酷爱文学,熟知大多数省市作家诗人。
不过,开始我听说他有个笔名——自牧,还是悄悄琢磨了一番。因我知道这是来自古人文中颇有褒意的词汇。自牧,其意为自我修养,自我调养。出自《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孔颖达疏:“恒以谦卑自养其德也”。这就是说谦虚的君子,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这在历史上诸多形容忠臣孝子的记载中,多有反映。比如:《后汉书·刘虞公孙瓒传论》:" 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唐独孤及《吴季子札论》:"全身不顾其业,专让不夺其志,所去者忠,所存者节,善自牧矣。"明方孝孺《春风和气堂记》:"学益明,道益高,自牧愈下,将见为国之春,赞雍熙之治於斯世也有日矣。"
因此,“自牧”一名,应该属于具有相当丰厚的文史知识和高度自律道德修养的人。我想,邓氏基平选择此语作为笔名,那是相当自信且自我约束、人品文品均达到一定高度,以及需要严格“慎独”的。果然,经过几十年交往了解,名如其人——自牧就是自牧。一位博学多识、急公好义的读书人、作家和文化学者!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他如醉如痴研究、倡导、促进“日记文学”的传承发展,协助创办《日记报》,长期主编《日记杂志》,并且身体力行撰写日记、编辑日记丛书,使这一源远流长的文体得以发扬光大、生生不息。自己从中也获益匪浅,为传统文化做出贡献,交结了众多同道,被中国日记文化联盟评为首届“中国日记十大杰出人物”。
在做好本职工作前提下,自牧一边致力于读书藏书编书,组织策划文化活动,一边热衷从事文学写作实践,尤其醉心于散文随笔——日记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他听说山东大学准备开办作家班时,积极报名应考成为正式学员,经历了正规文艺理论学习,更加深厚了文化素养,写出并发表出版了十几本散文随笔集,文笔自然清丽,自成一家。2002年,他获评“文学创作一级”职称,有人以系统外疑议。我时任《山东文学》副主编,毫无二话给予关注、支持和祝贺。
名如其人,文如其名。在文朋诗友之间,自牧的谦谦君子形象、古道热肠行为,那是有口皆碑的。远得我不多讲了,不少文友均会一一道来。因他所在的工作单位就在市中心,看病方便,几乎成为省文联、省作协作家艺术家不期而遇的地方,如果碰上看病难题,找到他往往不遗余力热心相助。这里以我亲身经历的小事举例说明——
一次,我偶感身体不适,来到省委机关医院就诊,楼上找大夫看了病开了方,楼下挂号室划价取药,从窗口递进单子听到熟人口音:“来了,你这是咋着了?”“啊?是你啊!怎么亲自上了?”原来正是自牧——邓基平主任,正在认真地接待患者。“哦,今天有请假的,人手不够,我代替值会儿班。”
往常,他一般待在自己办公室里,有时出来看见朋友来了,便邀请到屋里坐坐喝茶聊上一会儿。倘若缺医少药需要帮忙的,他更是事无巨细问清原由尽力解决。这天我就是想拿一种药品,恰恰没有了,不免着急。正在值班的自牧温和相劝稍安勿躁,解释可先用另一种药代替,过两天进了药电话告知。
呵呵,一贯为人行事风风火火的我如遇春风,逐渐冷静下来,感到病痛也轻松了许多。这就是自牧,热心助人且温良恭俭让,似乎很少见到他着急上火的时候,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他的爱好很多,读书写作、书法园艺、文化公益等等,可称文坛艺苑上的“杂家”。当然,最可称道的是:一位可交的朋友。
尽管我调任青岛市文联工作以来,见面机会少了,但在现代网络里,并未感到相隔多远,时常微信联系。当他看到我不断有新作问世并荣获国家级奖项时,真诚为之祝贺!使我倍感温馨。值此朋友选编《疏影集——众说自牧》之际,回忆三四十年的交往,情不自禁一气呵成写下上述文字,同时盼望着有机会再次相聚,穿越时空隧道,畅叙书与人生……
————
许晨,1955年生,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山东文学》原社长主编,国家一级作家。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巍巍"泰山"——鲁能泰山足球队夺冠之路》《琴声如诉》《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等数十部长篇报告文学和散文集。
《民间书脉》编后记
自 牧
友天下士,读古今书,这是我们雅集共聚的初衷,亦是读书客们的共同心愿;赏世界景,作日月文,这是我们矻耕孜耘的目的,亦是著作者们的共同理想。为了祝贺全国第六届民间读书年会暨淄博笔会的召开,我们精心选编了这部“全国民间读书报刊作品选萃”——《民间书脉》。
经过反复酝酿,进入入选范围的质量较高的民间报刊共20家,他们是呼和浩特的《清泉部落》,武汉的《崇文》,南京的《开卷》、《书乡》、《译林书评》,长沙的《书人》,济南的《日记杂志》,北京的《书脉》、《芳草地》,河南濮阳的《书简》,成都的《读书人》、《毛边书讯》,湖北襄樊的《民间书声》,南昌的《文笔》,山东新泰的《泰山书院》,湖北十堰的《书友》,浙江温州的《温州读书报》,贵阳的《三联贵阳联谊通讯》,石家庄的《古旧书刊报收藏》,以及刚刚创刊的山西沁源的《园地》。选文不惟名家,不分流派,注重的只是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每位作者原则上只选一篇,经过多次调整补充,最后确定有80篇文章入选。因为受篇幅的限制,还有一些好文章未能收入进来,诚为憾事。其实,以近年来读书类民间报刊的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倘能从不同的视角来选编的话,是可以出版若干册风格卓立的专集的。同时,为了较全面地反映全国民间读书报刊的整体风貌,除了以上20家之外,我们又搜集插入了近30家报刊影迹,以尽量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线索。
自2003年10月在南京召开全国首届民间读书报刊研讨会之后,各地又相继创办了一批新的读书类民间报刊,虽不能说如雨后春笋一般,但事实上读书种子在不断增加,读书人的队伍在不断扩大;蓊茂的书林在不断添枝,馥郁的书香在不断馝馞。这种可喜局面的形成,一是大批的读书人不断努力的结果,二是众多的名流大家积极扶植并加入合唱的结晶。
陆游诗云:“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清代诗人王苹诗云:“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民间读书类报刊宛如一股股源自香格里拉的天液清流,她自守澄澈,拒绝任何污染;她吸纳岚露,洇沃精神家园。她以浓重绿色为己任,不择细流纳百川;她以清纯心灵为目的,自成书林新风景!
2008年7月18日写于山东省委·澈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