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55
- 帖子
- 积分
- 44149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17-9-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15174
|
我与自牧仅有一面之缘。
那年在天津,我们在天津日报社的楼下见了面,匆匆说了几句话,随便照了张相,我就匆匆返京了。
自牧给我的印象是:外表诚笃憨厚,内心忧郁多情。这种主观感受,更多地来自读他的作品的早期印象。
自牧写诗,写散文,主题不离友情和乡情。他的忧郁源于他的多情。在他的精神生活里,有远近两道风景:近景是文朋诗友的交往;远景是正在消逝的乡村生活。他出书写文章,总是“抱香”呀,“疏篱”呀,起一些幽雅淡远的名字,仿佛在刻意拟古。我想,这些书名的意象,代表了自牧追慕的精神境界,满足了他的乡野情结。
书信、日记,是文学的两种体裁。文学史常见的现象是,作家以书信日记的形式创作作品,内容是虚拟、想象的。这只是借用书信日记的形式。另外,作家本人的书信日记,成了不朽的文学作品,和研究作家本人的第一手资料。一些文学史里扑朔迷离的事件,往往深藏于作家不经意写出的书信日记。自牧写信,记日记,且一贯提倡日记体文学,粗看是文人的习惯,不足为奇;细看则察觉出作者是个有心人。他在与友人的信函往来中,常常流露出至人至情,透露出他对某些文人文事的态度。日记也是自省的一种手段。当一个人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时,他就在进行自我完善的人格修养。自牧的日记,还涉及到当代山东文学界的一些人和事,其意义远远超出私人日记的范围。时间愈向后推移,《淡庐日记》的价值将愈明显。
除了本职工作外,读书,买书,编书,写书,几乎成了自牧生活的主要内容。古今中外的书籍,如繁星在天,构成了读书人向往、探索的宇宙。他满足,因为他有了。他徜徉于书海中,自得其乐,早已忘记今夕何夕。与书共存亡,是自牧人生观的誓言。
今日北京落雪,天空浑茫。下午无事,在办公室翻阅自牧的《疏篱集》,随手记下几点感想,算不上对自牧其人其文的评论。
(刊载2001年4月中国经济出版社《齐鲁英才》(第11卷)
————
卫建民,1955年生,山西洪洞人。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商业经济系。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中国发展观察》总编辑、副社长。著有散文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耕堂见闻录》等。业余研究孙犁、契诃夫。
自牧主编的系列丛书《齐鲁英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