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3|回复: 0

当代日记文化的行者 徐明祥(山东省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1 21: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20250811213829front2_0_815174_FiMr7cOhX0rZMn4r0i0e_GdZyOL1.jpg
20250811213829front2_0_815174_FphPkRaF-s8JmrswU-A9ndPApZaR.jpg

      《洞天清录》云:“人生世间,如白驹之过隙,而风雨忧愁,辄三之二,其间得闲者,才十之一耳。况知之而能享者,又百之一二。于百一之中,又多以声色为乐,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取古人妙迹图画,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佩玉,不知身居尘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赏读这段古语,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自牧的生活,不过他所玩味的是日记而已。日记者,所谓“排日记事”也,谁都可以写,何难之有?但写日记能得“闲”、“能享”并“受用清福”,却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全国各地,有很多师友对自牧均有良好的印象和中肯评价——
        譬如,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诗人、书法家周退密赠诗曰:“迩来老态益龙钟,人在高楼醉梦中。读到淡庐好诗句,恍如篱下见陶公。”“五十韶华未及秋,藏书万卷傲公侯。达夫精进未为晚,勇往堪居第一流。”   
       譬如,客居上海的山东籍老作家峻青赠自牧诗曰:“淄水清波映高楼,诗酒寄怀五秩秋。宦山有路厌登攀,学海无涯苦泅游。重诚重信重道义,傲财傲物傲公侯。万卷藏书万朋侣,自牧自耕自风流。”
       譬如,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王学仲诗曰:“稷下先生自牧君,淡庐文友胜于云。书天酒地菊花帐,白日校雠到夕曛。”
       譬如,华东师大教授陈左高潜心研究日记四十余年,先后撰写出版了《古代日记选注》《中国日记史略》《历代日记丛谈》《清代日记汇抄·晚清二十五家日记辑录》《学斋日记》等,与郑逸梅共同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书信日记集》,可谓中国日记研究执牛耳者。他不仅为自牧的《人生品录——百味斋日记》写序,褒奖有加;而且两次在其寓所当面移赠所存的珍贵日记研究资料给自牧和古农,并郑重嘱托:“日记研究,全靠你们了!”
       再譬如,山东师大教授、文学评论家宋遂良说:“我曾对外地的友人谈过。我们济南有个自牧,真不好给他‘定性’,既是散文家、诗人,又是书法家、收藏家、编辑家、出版家,看见有益于文化的事就做,看见道德文章的前辈就敬重,看见有才华的后生就亲和。他态度谦和,精力充沛,交游遍南北,扶贫济困、解衣衣人的事也做了不少,虽自称布衣,但也是个一级作家、基层领导,却并不傲物。像他们这一代成长于动乱杀伐年代的人中,有他这么一个还真少见。”
       还有很多,兹不一一列举。当然,对他进行批评的声音也一直存在。自牧不是大家,不可能没有缺点(当然,即使是大家也会有缺点),对他的不足提出批评是理所当然的,有不同视角和看法也是应该的。
        的确,要对这位尘世中的雅人、雅人中的俗士进行确切定位并非易事。撮其大要,我以为自牧是当代日记文化的行者。原因有三:一、三十年来如痴如醉地写日记并不断表、出版之,视日记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二、不仅自己写,而且自筹资金主编《日记杂志》,搭建交流平台,倡导日记文化;三、积极参与、策划日记写作和研究的文化活动,联络了全国各地大批日记爱好者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因为他和古农的努力,济南已成为中国当代日记文化研究的重镇。更难得的是,他做这一切完全是自觉自愿的,充满乐趣的,有滋有味的,并无苦行僧的感觉。自牧似乎是为日记而生,为日记而活,他推动了当代日记事业的发展,同时日记也成全了自牧,提升了自牧。
        自牧其人其文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文化个案。全国各地的师友,无论是名流硕儒,还是普通书友、文友、朋友,从不同角度写了很多文章来评析他,已经发表、出版的大约有四五十万字了。这些文字已结集为《淡墨集——自牧及其作品》,还有一本《疏影集——自牧其人其文》待出。在本职工作之余,他愿意自己费时、费力、费钱,积极做有益于文化、有益于朋友的又有一定社会效益的善事,其心路历程可能是平凡的,也可能是不平凡的。所以说,这一并不多见的“自牧现象”是值得研究和琢磨的。
       《淡庐日记序跋》收录了自牧为自己的和别人的日记集写的序跋,以及为《日记报》写的编后记、为《日记杂志》写的跋文,是“当代日记文化的行者”关于日记的一部专题序跋文集。由此,不仅可以了解“自牧现象”之一斑,而且有可能诱发读者的日记情愫,进而投身到弘扬日记文化的事业中去。
————
作者简介:
       徐明祥,研究员。1966年生,山东临沂人。1986 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科研机构委员会副理事长,齐鲁书画家协会第四届副秘书长,黾学书院学术委员。曾在《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中国出版》《时代文学》《大众日报》等60多家报刊上发表书话、散文随笔、诗歌。获山东省首届齐鲁散文奖。
       在《教育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发表若干学术论文,其中有一部分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教育文摘周报》转载、摘编和篇目索引。出版有《听雨集》《书脉集》《潜庐读书记》《三庐微书话》(合著)、《弄闲斋诗稿》《洞见大雅:潜庐藏书纪事》等。
20250811213837front2_0_815174_FupTYB--dvJJCreaFBiUh7dhycpN.jpg
20250811213837front2_0_815174_FkW8fv83XTqbLN2Rm9YVcrxstdKn.jpg
20250811213837front2_0_815174_FiDjQBaCnTBF2dqg7E76lflGI6RB.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8-21 21: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