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55
- 帖子
- 积分
- 44241
- 威望
- 点
- E币
- 个
- 相册
- 注册时间
- 2017-9-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UID
- 815174
|
(由成都流沙河先生题写书名,上海峻青先生赐《引言》)
十年前,我在给北京康健的散文集《流动的月亮河》写序时,曾写过一段关于序跋“揭幕”的话,大意是四十岁以前,决不为人作序写跋。仅有的前例是,一九九二年当我受托为张炜选编第一部散文随笔集《散文与随笔》时,曾应嘱写过一篇《编后记》,其它的便是为自己出版的几部著作和日记手稿写的跋语和自序了。但从四十岁“开禁”之后,我写的序跋文章便多了起来,十年之间,竟写了这么厚厚的一本,连我自己都有点惊讶了。
写序作跋,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很风光的美差,因为这不仅是一种请托,也是一种资格和身份的象征。但只要写上几篇后就会感到,这实际上是一份苦差累活!因为要想完成朋友的请托,真正负责任地写好序跋,就必须认真阅读书稿及相关的材料,否则,凭空杜撰是绝对写不好的。而有一些名家、大家在应允了朋友和学生们的请托后,又不愿意或没有时间去阅览书稿,便抛开书稿的内容,自说自话,是谓“虚写”;或借序跋之壳贩卖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自知浮泛离题,非为正路,故末尾多缀上一句“权且为序”,“权且为跋”,这倒是一句大实话。所以我认为,写序作跋,还是找相熟的朋友或读过自己的作品的人为好,至于资历深浅,年龄长幼,是用不着去考虑那么多的。事实上,有些资历浅的晚辈后生给资历深的前辈长者写的序跋大部分都很出彩,因为这里面没有浮泛和游戏笔墨,有的只是真诚的理解和认真的探讨。
《淡庐序跋》,我不敢说写得多么深刻周到,但至少我是认让真真读过校过书稿后才落笔的。依照惯例对作者、作品多有褒扬也是正常的,但有一个始终坚持的原则,那就是在序跋中决不说过头话或绝对的话,以避免日后自己感到脸红或后悔。古人有云:十年磨一剑。我的这部《淡庐序跋》中的序跋文章几乎都是在一九九六年至二OO六年间完成的,其得失成败,我不想多说什么,任由方家同道品评议论去吧。
序跋文章,在我今后的创作生涯中,仍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因为我的手头这类活儿从未间断过,但我将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尝试突破,以求写得精粹和大气一些。
淡庐诗曰:
淡庐序跋十年功,
崇真向善多躬行。
厚积薄发写新篇,
二集三集非梦中。
2007年7月26日于泉城淡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