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0

素面朝天留本真——《澈堂鱼素》品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8 09: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20250718092129front2_0_815174_FvPUVXUxvURYwogiC1LsiF92e5qO.jpg
20250718092129front2_0_815174_FhuWHLIP3TgO5_woxO4h7akx7Dnn.jpg
      
  董国和(河北唐山)
  
        一个人发表文学作品,就像一个演员粉墨登场一样,有时还真难辨别他容貌的俊丑,因为其貌不扬者也可通过化妆变得光彩照人。而一个人发表的书信和日记,那就如同演员不化妆就登场一样,如果沒点真功夫,那就非出丑现眼不可,因为是素面朝天,是丑是俊可一目了然,没法遮掩也遮掩不了。读自牧的《澈堂鱼素》,我就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毫不遮掩地将自己置身于大庭广众之下,好坏丑俊,就得任人指点评说了, 为什么能有这种感觉呢?因为《澈堂鱼素》收录的500多通信札的200多位收信人中,既有文坛声名显赫的老将,又有初试锋芒的新秀,他们性情不一,学养各异,对文字都各有各的见解与品悟,而且对此还颇为敏感。这就好比聚集一堂的观众,虽然不能说都是懂行的名家,却都可以说出点儿门道来,既偷不得手艺,也做不了虚假。更何况这200多位收信人中,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明的暗的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呢。在这样的场合下他敢登场亮相,除了要有非凡的勇气,还得有过硬的本事。因为倘有一字一句失真,一行一篇不确,就算引不起轩然大波,也会让人说三道四,甚至会适得其反,反目成仇。而他敢将这些书信公之于众,还不粉饰不做假,原汁原味,合盘端出,如没有一点敢作敢当的精神,是断然不敢有此举动的。因为公开示众无非是由当初写给一人,已变为集体亮相,可以互作参照,进行比对,为人们评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至于演技如何,效果怎样,那就因人因事而异了。如果没有一个真字,他也可能断无此为。不信么,且举他致杨栋之信为例。     
        
20250718092152front2_0_815174_Fgs__WjRYvgdXXnCfMnqbBYYHoQu.jpg
20250718092152front2_0_815174_FqdJqsMab_-hrG8EpSiI5wt06iyd.jpg
在《澈堂鱼素》中,一共收录了致杨栋先生的书信8通。信中文字虽有褒有贬,但褒多贬少,而且贬语与褒语相比,也显得很委婉含蓄。这当然很正常,也合乎交友之道,可视为是他的行文风格和为人准则。因为对杨栋这样的文坛高手来说,是响鼓不用重槌敲的,一点即可会心达意。文友之间,尤其是相交多年的老友,如只言好不言坏,或者见其错而任其为,那就不是真正的朋友,更非诤友和畏友了。他们年龄不相上下,在文坛打拼了几十年,可以说是无话不可谈,但有些话却又只能点到为止,否则就有好为人师之嫌了。也正因为如此,在说到杨栋的出书之事时,他才说:“但为了保证质量,我认为以每两年出一册为好!”说到书名,则云:“另外,你的书名要学一下孙老,可以从古典诗词中获得,以尽量避免流俗成‘乡村’色彩。”在另一通信中,还有“你的作品讨论会暂时不开,也好”的话。应当说,这种容易引起不快甚至反感的话,如不是出于推心置腹,一般人是不会说的。好坏凭君自为,何苦做此费力不讨好之事呢。这就是自牧敢直言敢担当的性情与性格使然。如果他是八面玲珑的滑头,见人说人话,逢鬼道鬼语,他就不会写出这些刺目之语了,又不是非写不可,大不了还可以绕开这个话题,又何苦多嘴多舌讨人嫌呢?如果只看此一处,没有对照的一面,还不能领悟其对人对事的真诚之心。他对杨栋有如此之言,而当别人问到他杨栋如何如何时,他又是如何来作答的呢?只有将此进行比对,他为人的真假才能显现出来。这就如同登台者只是一人,唱好唱坏是难作比较的,只有多人“同唱一首歌”,才可一见高低。在《澈堂鱼素》中,他给另外3人的3封书信也都说到了杨栋,且看他是如何写的,不妨作一比对:一是他在致孙桂升的第11通信中所言:“杨栋的《研究专集》已于近日收到,有点近似于我的那本《淡墨集一一自牧及其作品》,但书名《杨栋研究专集》太重了一些”;二是致方韧第4通信中所说:“杨栋读书并作文,的确有相悖的地方,他处在深山沟里,购书不那么方便,邮购是可以理解的,参加竞拍却沒有那个必要。另外,他编印的书虽多,但质量尤其是校对和印刷质量不精,这也影响了他的声誉。在县城中,杨栋出了那么多的书,绝对是个‘大腕’,但如果在省城,其感觉便可能大不一样了,自觉谦虚是必要的”;三是在致尤新的第2通信所讲:“杨栋兄绝对是一个大好人,在他那个小县城里也绝对是一个名人!故才有点浮躁气,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以上所引,都是有关杨栋的话语,而且都是在肯定其成绩之后才指出的缺点,可见杨栋已成为热点人物,才引起众人的密切关注。自牧也是有问才有所答的,其言自是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不可一律,也不能一致。像这样的热点人物在书中还有很多,我之所以拉出杨栋“示众”,是他排名在前之故。现在凡事都讲究排序名次,有前来后到之序,自然不能“越级上访”。解读这一文本,可看出自牧为人光明磊落的地方,这也是此书的可读之处。        
       何以这么讲呢?且看我的试解。在他致杨栋的信中所说的会“暂时不开也好”;在答孙桂升所问时说“但书名《杨栋研究专集》太重了些”,言虽有异,其意相同,只是不同文字的表达方式而已,但都是心欲所言,都是实话实说。同样,对杨栋说宜两年出书一册,也与答尤新问使用“浮躁”一语先后呼应。如果不是瞎猜,很可能就是尤先生在信中用了“浮躁”二字,他才借此作答的。在答方先生的信中,讲得也同样含有浮躁之意,只不过两人信的写法又不同,他的答语才各自有别罢了。有此,也就清楚他为何在前几封信中一再表示要参加杨栋的研讨会,虽然他对这种会并不感兴趣,只是想面对面的告之此语;现在会不开了,他才在信中“旁敲侧击”。此中苦心,恐怕也只有杨栋才能心领神会。假如他对杨栋只讲好话,对孙、方、尤三人却说非语,或者他将两方的信做了手脚,将其中关健词做了更改或调包,那知情者即便不予以揭穿,自牧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也已是掉了价,其“好人自牧”的名声也就有名无实了。而难能可贵的是,他有敢作敢当的大丈夫气,不管是对是错,我手写我心,既然沒有欺心妄语,也就原计原味的端了出来,让人们来任意品悟。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也是《澈堂鱼素》可读之处。而能做到这一点,就缘在一个真字上。信中如有碍人之语,他如心中有愧,是可以不予示人的。这样就除了受信人知道,外人则很少能知详情了。他不删不改不做手脚,乃因为心中无鬼也。无愧于心才敢公之于众,这就是他一直让人敬佩的地方。因为同是一事,却在信中写出两种截然相反文字的大有人在,有的还是名家名人呢。 如果再将这几封信的写作日期加以对照,自牧之用心就更加可亲可敬了。他回复涿州尤新先生信的日期是三月十三日;回复北京方韧先生是三月二日;而回复北京孙桂升先生则是六月十三日。而给杨栋的呢,是六月二十六日。这就是说,当他从三位书友来信中发现都对杨栋有所关注,他才不得不向杨栋作了友善的提醒。这是一种道义,不如此就不能算是推心置腹的文友。既然书友们都有了这种感觉,自己也有了这种认同感,在其他人致杨栋的书信和网友们的帖子中,也都有此共识,他还装聋作哑,不作友善的提醒,就真的不够朋友了。当然说法要艺术些,以免让人另生歧义,也少些难堪,因为越是大作家对文字的敏感度也就越大。于是他才给杨栋的那封信中,有了那些委婉含蓄的文字。当然,他也可以用另一种写法,比如他将方、尤二人的信中之语如实相告,那他就可摆脱被人误解的干系,免得因杨栋不解其心而伤了情面,也许还可获“打小报告”之功。但那样一来,可就辜负了方、尤二君对他的信任,他也就非“好人自牧”了。   
     那么,“好人自牧”是否就是有问必答,来者不拒呢?当然不是。在《澈堂鱼素》里就有人向他问及一位“楚辞专家”的印象一信,他回答就做了敷衍。非不知其所闻也,而是耻言此事矣。为什么呢?这除了与读书写作无关,还涉及到个人隐私之外,再就是两人的身份也不对等。从这一点上来考虑,也即清楚他为何回答杨栋的问题肯实言相告了。因为一是创作之事,二是两人身份相当。多年文友,相互了解,不用说知言当言,就是有误言错语也不会“两头不落好”(自牧语)!记得他也回答过杨栋因个人私事所征求看法的文字,也是点到为止。生活之事与读书写作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也就有宜深宜浅之别。自牧他之所以能得好人之名,就是对此把握的非常到位,很明智也很清醒,做到了当言则言,当止则止,决不信口开河,所以这500多封信绝非是东扯葫芦西扯瓢的“闲言碎语”,有些写得还真是文采飞扬。比如在致天津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笫4通信的那“庭前草青花繁”六字,就让我眼睛为之一亮,至今口有余香;还有他在一些信中所写对自己的自责之语,如与对杨栋指误之语来对读,也证明他并非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太太”。于晓明先生在此书《编后记》中写道:“这本书是足以见证作者一年中文事活动与思想活动的一册写真之作”,其“写真”二字,的确是很准确也很到位的点评。500多封信,就如同500多张摄影写真,将自牧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言一行都用各个角度做了真实的录相直播,让人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自牧,这对于那些想了解他的人来说,就比读他所写的文学作品更容易,更直接,也更透彻。因为文学作品可以用来“包装”,而日记和书信却很难,也不易“包装”,因为它们都是写真纪实的。《澈堂鱼素》就是自牧的写真集,而且还是素面写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识庐山真面目,还须走出此山中。也就是说,要识庐山真貌,必须走出山来,从各个角度和不同层面来观看瞭望。若识自牧真面目,也须从各个角度和不同层面来观看。而他的书信和日记,就是识别他的最好角度与层面。人们可凭此仔细认真地观察他,对他作全方位的了解。当然,这也因人而异,各人所看出和得到的印象也不尽相同,会有正面、侧面和反面的印象。但不管哪种形象,都是他这个人,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赏读《澈堂鱼素》,其实就是在品读自牧这个人。我读的就是一个真字,而且是素面朝天的真,这也是我写这篇文字的直接原因。但愿还有人能够从其信中读出其善、其美和其他的东西来,并写成分析文章,以让人们读后有所裨益。

    2023年金秋写于唐山百刊堂
20250718092209front2_0_815174_FhripscpKk9zj7PgRQFTWGJORZya.jpg
垂杨书画院特邀聘艺术家张锡鲁先生赠刻鸟虫篆朱文印——“自牧”
20250718092234front2_0_815174_Fq5Z77HbF_xu-aUMY6o-CZmzI9kP.jpg
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自牧日记集《书事快心录》书影(孔夫子旧书网有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隐私声明|小黑屋|联系电话:0531-75627999|济南在线 莱芜在线 ( 鲁ICP备15020683-2号 )

GMT+8, 2025-9-6 00: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